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供给侧

科普小知识2022-12-28 08:22:27
...

“供给侧”,这个词在2015年官方语言中出现的频次开始增多,并成为观察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变化的一个新角度。所谓“供给侧”,即供给方面。一些信息说明,“供给侧”的改革正被放到一个突出位置上,其目标是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中国经济变革的重点正在发生转变。

1、提出

2015年11月10日,*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在会上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简单五个字,透露的信号却很重大。它显示高层的经济判断和治理思路出现调整。有分析人士认为,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的提法正逐渐从官方话语体系淡化,“供给侧改革”成为未来一段时期的重点。

2、解释

*的原话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通俗解释一下这个新概念。之前,中国侧重于需求端管理,要刺激经济,首先想到的是扩大需求,增加消费。

2015年10月10日,*财经办公室主任刘鹤到广东调研时强调,要更加重视供给侧调整,加快淘汰僵尸企业,有效化解过剩产能。

11月初,民生证券管清友和朱振鑫在一篇流传甚广的文章《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八条对策》,明确提出解决当下经济的问题,要“平衡需求侧扩张与供给侧改革之间的关系”。

从民间到官方,“供给侧改革”出现的频率在增加,甚至成为最高经济决策机构的新思路,期间透露的信号是很丰富的。

3、理论话语

2015年11月10日,*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总书记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11月7日,在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和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联合主办的新供给“2049战略圆桌”第六期论坛上,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规划司司长徐林表示,“如果细读十八届五中全会公布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就会发现其中贯穿了新供给经济学的思想。”《建议》突出“创新”的作用,恰恰是回到了经济增长理论的本源,整篇《建议》体现的都是怎么从“供给侧”这个角度观察和分析中国宏观经济问题,比如制度供给、构建发展新*。我们是要通过创新引领,来推动过去强调“后发优势”,现在更多依靠“先发优势”的发展。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秘书长、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也在该论坛上表示,现在中国经济下行中的最主要矛盾,是大家已经在担心的通货紧缩。在这个阶段,只有特别注意区别对待的有效供给,才能增强中国在国际竞争环境中的综合竞争力和发展的后劲。所以,必须把供给管理摆在长期视野中,更多地加以强调和优化。通过创新来构建“新动力”、通过改善“供给侧”环境和机制来激发活力以及实现更好发展。

11月6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吴敬琏在一个论坛上发表讲话时,针对当前经济增速下降、诸多行业面临周期性衰退等新常态下的宏观政策的确立,该从速见成效的需求侧入手,还是立足长远倚重供给侧的问题发表观点称,需求侧是重要的,但是更多是短期问题,属于凯恩斯主义。短期的问题仍要立足长期,要从“供给侧”下手。

10月8日至10日,*财办主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鹤在广东考察时说,要按照*要求,大力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更加重视“供给侧”调整,加快淘汰僵尸企业,有效化解过剩产能,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把增强企业活力放在突出位置,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引导好社会心理预期,重视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商业法制,切实发挥企业家重要作用,着力营造扶商、安商、惠商的良好市场环境。

“供给侧”这一理念来自于中国的“新供给”,“新供给”是中国式“供给学派”的简称,是**所倚重的宏观调控体系的新一套理论话语。

2014年4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形成共识,要“着力增加有效供给”。这次会议旨在分析第一季度经济形势,并听取2014年经济*改革重点的会议,其新的表述立刻引起舆论关注。在“新供给”这个智库平台上,有一批认同此理念的学者官员参与,其中不乏来自*财经领导小组、*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的官员。中国经济宏观调控思路的转型从那时官方表述中即可见端倪,人们预料“增加有效供给”可能会成为政策高频词。

4、供给侧改革

2015年11月24日,*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这一新的提法,也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础。

近段时间以来,各方围绕“供给侧改革”正在进行广泛的研究和讨论,多数观点认为,管理工作已从需求端转向了供给端,从总需求管理转向了总供给管理。今后工作的重点,应当是如何解决好供给侧的问题了。

从表面看,确实如此。既然提出“供给侧改革”,那不正是说明供给侧存在问题吗?工作的重点,自然也要转向供给端了。关键在于,当下的需求端,也不是完美无暇,也不是可以置之不管。对供给侧进行改革,决不是就供给论供给,把需求置之一边,而是要通过改革,改善供求关系,实现供求关系的平衡。对中国来说,只有供求关系平衡了,经济发展才能真正步入新常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本实行的是需求引导供给、供给改善需求的发展策略。原因就在于,物资的长期短缺,为以需求为核心的供求关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钢铁、水泥等与建设关系密切的行业,一直被认为是必须以举国之力发展的行业。因此,改革开放后建设的第一个影响最大的企业,也是钢铁企业。但是,随着生产能力的不断增强,物资短缺矛盾的不断缓解,市场供求关系也在发生着积极变化,多数领域已经不再存在物资短缺问题,慢慢地,供求关系也达到了平衡状态。有的行业,则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形成新的供求关系不平衡。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这样的不平衡现象就更加严重、更加突出了。

为什么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也那么来势汹汹,中国却能够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模式从容应对,甚至挽救了整个亚洲经济,就在于那时的市场供求关系是平衡的,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对我国生产的产品是需求比较旺的。即便供给侧存在矛盾和问题,也被需求端的旺盛所掩盖了,未能爆发。但是,供给侧存在的高产能、低效率、低质量、低效益问题,对需求端提出了太高的要求,更何况,需求端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展以后,也进入了增长的瓶颈期,根本满足不了供给侧超生产能力的供应。这样,供求矛盾就越来越突出了。

所以,提出对供给侧进行改革,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完全符合当前中国经济现状的。而“供给侧改革”的重点,自然也应该是产能过剩、结构失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缺乏质量和品牌优势、没有核心竞争力等方面,而不仅仅是某一个领域、某一个方面。对*来说,需要做的就是如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如何制定好改革的规则,如何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企业这个市场主体的作用,让企业按照市场规律和竞争要求作出选择、作出改变。如何仍然采用行政干预和组织的方式,就必然会形成*与地方、地方与地方、地方与企业之间的冲突,使改革的阻力增大。特别是地方*,会为了自身利益,强行阻挠各项改革措施的实施,阻挠“供给侧改革”。因为,“供给侧改革”很大程度上需要对块块利益进行调整,使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只有让市场对“供给侧改革”更多的发挥作用,让企业成为“供给侧改革”的主体,“供给侧改革”才能实现效率最大化。

5、改革方案五大方向

从*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首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2016年1月26日召开的*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表明这项改革即将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总书记在会上指出,制定好方案是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正因如此,会议分别听取了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人民银行、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8个工作方案思路的汇报。

专家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涉及5个部门,至少与解决化解产能过剩过程中的财政支持、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促进房地产去库存、国有企业兼并重组等改革主要任务密切相关。“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质进展,才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说。

会议明确了做好改革方案的五大方向:

——情况要摸清,搞清楚现状是什么,深入调查研究,搞好基础数据测算,善于解剖麻雀,把实际情况摸准摸透,胸中有数,有的放矢;

——目的要明确,搞清楚方向和目的是什么,把握好手段,防止就事论事甚至本末倒置;

——任务要具体,搞清楚到底要干什么,确定的任务要具体化、可操作;

——责任要落实,搞清楚谁来干,做到可督促、可检查、能问责;

——措施要有力,搞清楚怎么办,用什么政策措施来办,政策措施要符合实际、有效有用、有操作性,让地方和相关部门知道怎么干。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摸清情况是前提,明确目的是基础,任务要具体、责任要落实、措施要有力实际上是强调改革方案一定要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明明白白写清楚*和各相关部门要做什么,如果没做到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这样才能保证各项改革措施有力、有效、有持续性。”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占斌说。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持久战,但如果畏首畏尾,拖延不决,只会贻误战机,留下历史遗憾。正如*总书记在会上所指出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是工作重点,关系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开局、关系到“十三五”的开局。各地区各部门要坚定信心、坚决行动,抓紧抓好抓实,切实取得实效。

6、目的

*提出“供给侧改革”,是为了更好地改善供求关系。供求关系能否平衡,仅有“供给侧改革”是远远不够的。在强调“供给侧改革”的同时,也应当统筹兼顾,协调运行,抓好需求端的改革,重点在疏通流通环节、消除各种障碍、提高服务水平上下功夫,从而使供给和需求能够基本平衡。

7、经济信号

信号之一:经济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投资出口占比太大,消费占比太小”的时代正在远去,而“供给跟不上需求”正凸显经济增长的重要障碍。“供需不匹配”,是理解“供给侧改革”最基本的背景。

当下中国消费品供需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

一方面,传统的中低端消费品供给严重过剩,如衣服鞋帽玩具等消化不了,价格持续下滑;而另一方面,高品质消费品供给不足,中国居民在海外疯狂扫货,马桶盖也要奔赴日本购买。

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在8000美元左右时,消费结构将从生存性消费向发展型消费升级,而当前中国人均GDP已达到7800美元,可是供给侧远远尚未对发展型消费升级做好准备。

“供需错位”已然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路障。民生证券管清友和朱振鑫认为“供给不足”和“需求不足”是当下最大的问题:

一是供给不足。

服务业、高端制造业、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供给依然严重不足,很多人为了购买一份心仪的体检产品或一个马桶盖而远赴海外,但也有很多城市却每每在暴雨之后成为水城。

二是需求不足。

传统工业的产能过剩依然严重,PPI已经连续43个月负增长,煤炭、钢铁、水泥等企业苦不堪言。产能过剩的实质仍然是产需不匹配,这种过剩也不可能单纯依靠里根经济学从供给端去解决。我们需要平衡需求侧扩张与供给侧改革之间的关系,一手扩张不足之需求,一手改善不足之供给。

“供需不匹配”的经济新矛盾是我们理解“供给侧改革”的一把钥匙。

信号之二:消化过剩产能会提速

刘鹤在2015年10月份调研广东时提“供给侧改革”,主要就是针对消化过剩产能而言的。多个行业、多个地区的产能过剩正引起各方的担忧,它可能引发通缩、失业、经济动力不足等一系列风险。

*在财经会上也明确“要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

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产能过剩企业会占据大量资源,使得人力、资金、土地等成本居高不下,制约了新经济的发展。

有分析者指出,未来去产能主要有三大路径:

1.加快企业并购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

2.扩大出口,通过一带一路战略等开辟新的市场,从需求端加快去产能;

3.加快产能输出,将工厂迁移至中亚、非洲等国家,在供给端消化产能;

目前房地产行业也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即“库存过多”,而房地产行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增长的一大支柱。在这样情势下,*才强调“要化解房地产库存”。

信号之三是:服务业的黄金时代到来

“供需错位”的矛盾格局下,“供给侧改革”根本上有两大任务,一是将资源要素从产能过剩的、增长空间有限的产业中释放出来,二是为提供中高端消费服务的“朝阳产业”输送更多的劳动力、资金、金融和技术。产业结构大变迁,意味着服务业的黄金时代已经悄然到来。

服务业是未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双重稳定器。一方面维持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提供就业岗位。第三产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创造约100万个就业岗位,比工业多50万个左右。对*保持经济增长和稳定就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当下服务业发展的根本瓶颈不是需求不足,恰恰是供给不足。在教育、医疗、金融、旅游等领域,一方面国内抱怨声不断,另一方面大批消费者源源不断地到国外消费。究其缘由,这跟国内服务业供给侧的乏力有关。因此,*强调“供给侧改革”,加大力度扶持服务业自是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首富王健林以体育产业为例,说明服务业在中国的巨大空间:

体育产业在中国只有两三百亿美金的收入,要做到美国现在的规模,还有几十倍的增长空间,现在中国人都追求健康、长寿,体育产业绝对有大前途。你如果能学会体育营销、体育经济、体育传媒等等,那一定不愁找工作,我们现在找这样的人都找不到。

王健林称,文化、体育和旅游等产业会成为中国经济的新亮点和投资的机会,这三个行业,起码今后十年之内,收入都会处在大幅增长的阶段,进入这三大行业就有大钱赚。

从“三架马车”到“供给侧改革”,这种话语变化勾勒出中国经济的演变,消费在国民经济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对供给侧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倒逼压力之下,“供给侧改革”的效果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转型能够平稳落地。

8、影响

“十三五”规划将决定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向更高发展阶段迈进,这是一次艰难跃升,也是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最重要历程。

作为“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贾康认为必须从“供给端”破解中国经济增长的瓶颈。

当前中国很多深层次改革仍未全面开展和取得积极性成果,如资源型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新一轮价税财改革、中小企业融资机制改革、减少行政审批、打破垄断的改革以及户籍制度改革等等。这些改革都能够帮助企业对冲成本上升的压力,增加总供给,从而提高经济活力,既有利于控制住物价,又有利于保住增长的可持续性。可以说,以“制度供给”释放“制度红利”,是中国未来10年、20年最需要着力争取的因素,也是超越西方凯恩斯主义和供给学派的偏颇,正确发挥“供给管理”的价值,促进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条件。

新供给学派为“十三五”规划提供了新的思想供给、新的发展理念。“十三五”规划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个新的思想来提供新的制度供给。

新供给经济学近几年取得不断发展。2012年,在十八大之前,这一学派向高层提报了《中国需要构建发展以改革为核心的新供给经济学》这篇文章。2013年6月,他们给习总书记、李总理提交了建议稿《以新供给经济学的理论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在改革中加快实现“中国梦”进程的政策建议》。

2014年12月,该学派向发改委规划司呈报了《中国“十三五”及中长期经济发展新动力研究》《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这两份报告。在此过程中,姚余栋在《重燃中国梦想》里也对“中国公元1年到公元2049年”做了大历史跨度的分析和展望。贾康也对未来发展提出了很多建议,认为重要的是五年规划与四十年规划并重,把“十三五”和“2049”放在一起来考虑。

新供给在“十三五”规划建议稿中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新供给是一个学派,还是一个理论发展方向,或是一个群体?姚余栋认为,可以把“新供给”比作法国当时的印象学派,虽然它开始时不一定是主流,不一定是最有影响的智库,却一定会是最有历史穿透力的智库,它将会长期影响到我们经济思考的方式、研究方法,最终成为政策制定的着眼点。“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姚余栋表示这也是按*指示办的结果。

*2014年10月27日在*深改组第六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曾强调,我们进行治国理政,必须善于集中各方面智慧、凝聚最广泛力量。改革发展任务越是艰巨繁重,越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持。要从推动科学决策、*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要统筹推进党政部门、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高校、军队、科技和企业、社会智库协调发展,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和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智库,重视专业化智库建设。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项目(TTCSP)”去年发布的《全球智库发展报告2013》列出的全球百强智库中,中国占六席,分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及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并不在其中,但“新供给”在为中国官方提供智力资源、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方面作出的贡献,正在使其成为令人瞩目的智库力量。

“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强调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虽然重视“供给侧”的同时,并非意味着忽略“需求侧”,对二者的结构性改革或将双管齐下,相互结合,而不是相互对立,但“新供给”从提出“供给侧”理念到进入决策、执行层面,前后不过三年,有分析惊叹这堪称奇迹,并预料若中国果真实现了“十三五”确立的各项目标,“新供给”一定可以成为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新发展经济学,并载入史册。中国即将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中国的智库如果吸取日本教训,要求其经济学家群体始终站在理论前沿,这将是一种体现历史担当的高瞻远瞩。

9、首登政治局会议

2015年12月14日的*政治局会议,是*经济工作会之前的最后一次。以研究2016年经济工作为主题的本次会议,实际上可以看作是在给*经济工作会议“定调”。

从中,可以读出思路,更可以读出趋势。被外界广泛抓取和热议的“化解房地产库存”,其实也在高层的主要思路当中。而要理解这一思路,只需一个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解读

频繁

实际上,这一新鲜的经济学术语,在2015年11月,就已经频繁地出现在高层讲话当中。

2015年11月10日,*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召开,会上首提“供给侧改革”,这也是这词首次出现在*级别的会议当中;随后,G20峰会、APEC的演讲中,*也提到这个词,并且将其视为中国和世界经济的药方;同月的国务院常务工作会,供给侧改革也同样出现。

从*财经领导小组会、国务院常务会到*政治局会,从国内到国际,“供给侧改革”的频繁出现,让人可以推测,在接下来即将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当中,这个词基本上将会没有悬念地出现。

然而,如九三学社前*副主席贺铿所言,这个观点提出来之后,“媒体好像关注不够,经济学家似乎还无动于衷”。

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政治局会议的新闻稿出来之后,很多媒体抓取的点都是“化解房地产库存”。事实上,只要联系前后文就可以知道,在化解房地产前后提到的三点,本就是*财经领导小组会上*谈供给侧改革时说到的四个方面(化解产能、企业减负、防范金融风险)之一。

供给

经过对比,词义可以有更清晰的呈现。

与供给侧相对的是需求侧。其实,这也是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管理的主要思路:需求管理。用大家更熟悉的词语表述,那就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实际上都属于需求侧。

无论是“4万亿”的刺激计划,还是降息、降准等宏观调控,都属于需求管理。这一经济管理的思路认为,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在于需求不足。因此,需要以各种方式刺激需求,拉动经济,这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供给侧改革的思路却不同于此——他们认为,继续单纯通过“三驾马车”的需求侧管理刺激经济,空间有限,必须将目光锁定在供给与生产端,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

简单讲就是,只靠刺激不行,得靠结构性改革。

结构

其实,只要看看现实就知道。中国人出国买什么?物质层面,有包包、奶粉、化妆品、药品、马桶盖、电饭锅;非物质层面,则有教育、医疗、旅游等服务。这些东西中国有没有?有。但是有没有高端的、赶得上国外品质的?少,甚至没有。

于是,这就出现了深刻的供需矛盾:一方面,中国早已是世界制造业大国,贸易量也稳坐世界头把交椅;但另一方面,产品的档次不高,低端优势如衣服箱包玩具等大量滞销,还有钢铁等一堆过剩产能;无论是中西部的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还是中国人需求强烈的优质产品,都无法得到有效供给。这一情况,放到房地产、金融等领域,同样存在。

而这一切,仅靠投资、出口等因素是很难解决的,近年来中国的进出口下滑、投资增速下滑已经凸现了拐点的到来。而供给侧的潜力则是巨大的:手机出现之前,人们对此没有有效需求;智能手机、苹果出现之后,带动的大量消费需求是世界级的。而互联网带来的一系列创新,同样属于此类。

因此,关于供给侧改革,标准的提法是:“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换句话说,面对中国经济当下的困局,仅从需求侧着手已经很难有所突破,双侧入手改革,才是结构性改革。

这一点,在今天同时发出的*主持党外人士座谈会中同样有所体现:“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结构性改革任务十分繁重”,这个结构性改革,就需要供给需求双侧同时发力。

换句话说,十八大以来就一直在提倡的“调结构、促改革”,*把关键点选在了供给侧。

方向

哲学家总是擅长解释世界,但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说了这么多,究竟怎么做?

确实千头万绪。大量的过剩产能、房地产市场的库存都需要消化;东北等地的经济发展缺乏抓手,增长乏力;中小企业融资依然困难,民间借贷资金链断裂的现象频发,企业的发展成本高企;7000万贫困人口等待甩掉帽子,社会民生各项服务提升空间也依然巨大。

最关键的点在于,在新常态下,无论是*还是商界,都需要从过去三十多年的传统发展思路中走出,清醒意识到一味地上项目、官商勾肩搭背地“利益共生”、或者是排浪式地追随潮流而动,已经不可能适应这个时代,更遑论引领这个时代。

在这个逻辑上,“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才能被更通顺地理解:激发社会的活力,让资源有效地配给起来,让市场主体去发现市场机会,而不是一味地*主导经济。*真正需要做的,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给出政策,让生产要素往更加需要的地方去流动,正如*在一个多月以前、也是本次会议上提出的重点:化解过剩产能、给企业减负、消化房地产库存、防范金融风险培育健康股票市场。

看上去,这些跟“供给”的关系并没有那么直接——他没有直接提到生产高端马桶盖、高端消费品等问题。但是其中的脉络是相通的:化解过剩产能、房地产库存,本身就是从导向上让企业从过剩的行业退出,让市场出清,留下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给企业减负、培育健康金融市场,是在给企业提供保障;余下的潜台词,则是引导企业进入真正存在结构性矛盾、供给不足的行业。

换句话说,这就是真正的趋势,也才是真正需要关注的方向和信号。

10、供给侧改革典型案例

6月15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通气会,通报了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审理破产案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典型案例,而这也是最高人民法院方面首次通报该类型典型案例,包括:

1.长航凤凰股份有限公司破产重整案

2.深圳中华自行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破产重整案

3.浙江安吉同泰皮革有限公司执行转破产清算案

4.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与二重集团(德阳)重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破产重整案

5.浙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关联公司合并破产案

6.山东海龙股份有限公司破产重整案

7.中核华原钛白股份有限公司破产重整案

8.北京利达海洋生物馆有限公司破产清算案

9.上海超日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破产重整案

10.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破产重整案

上一篇:小额信贷

下一篇:宇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