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客亭

科普小知识2022-12-29 11:17:34
...

《客亭》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和《客夜》是同时之作。唐宝应元年(762年)七月,杜甫送严武还朝,因徐知道在成都作乱,在避往梓州途中作此诗。全诗格调怨而不怒,哀而不伤。

1、作品原文

客亭

秋窗犹曙色⑴,落木更天风。

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雾中⑵。

圣朝无弃物,老病已成翁⑶。

多少残生事,飘零任转蓬⑷。

2、作品注释

⑴犹曙色,到底还是天亮了。下三句写秋晓之最。

⑵宿雾,早晨的雾。因由前夜而来,故日宿。

⑶这两句是矛盾的。自己并非没有才德,如今却老病成翁,这算什么“圣朝”?又哪能说得上“无弃物”?杜甫往往使用这种说反话的矛盾手法来反映当时政治黑暗的真相。

⑷残生,犹徐生。转蓬,言人之飘零无定如蓬之转,这是由愤慨而灰心绝望的话,碰着这种“圣朝”,还有什么可说,这辈子只有随它去了。其实这种飘零生活,对杜甫创作倒大有裨益。

3、创作背景

此诗和《客夜》是同时之作。杜甫公元762年(唐宝应元年)秋,流落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这年七月,杜甫送严武还朝,一直送到绵州奉济驿,正要回头,适徐知道在成都作乱,只好避往梓州。途中作此诗。这时他的家仍住在成都草堂。

4、点评鉴赏

《瀛奎律髓》:

王右丞诗云:“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此诗三、四以写秋晓,亦足以敌右丞之壮。然其佳处,乃在五、六有感慨。两句言景,两句言情,诗必如此,则净洁而顿挫也。

《李杜二家诗钞评林》:

赵云: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故非后来所及。

《唐诗归》:

钟云:最真最妙,入峡始知(“日出”二句下)。

《诗源辨体》:

“圣朝无弃物,老病已成翁”、“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等句,皆意思悲感而沉雄者。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徐中行曰:说到无聊,只得如此放下。周敬曰:“圣朝无弃物”,比之“不才明主弃”远矣,浑厚中含自伤。非悲非怨,故自苦心巧舌。

《杜臆》:

谚云:“日高风”,故“曙色”着“犹”字,谓风之早也。三、四写客途曙景极肖。

《瀛奎律髓汇评》:

冯舒:八句如天生成,无复人力雕镌,看杜诗何拘情景!纪昀:浑厚之至,是为诗人之笔。感慨不难,难于浑厚不激耳。入他人手,有多少愤愤不平语?许印芳:起是对偶。

《茧斋诗谈》:

“圣朝无弃物,衰病成老翁。”此互勾句法。

《唐诗别裁》:

一呼一应(“圣朝”二句下)。比“不才明主弃”,蕴藉何如?

《读杜心解》:

三、四晓景,有向晓而光明动荡之意,以反兴下截也。……“飘零”句,又结清“客”字。

《杜诗镜铨》:

写峡中秋晓如画(“日出”二句下)。邵云:怨而不怒,见诗人忠厚("圣朝”二句下)。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评:三、四浑而有骨,大家景联。然摩诘亦时有此。五、六白话老笔,良而不瘐,直推此公挤长。

5、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杜审言之孙。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744年),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生活状况有较深的认识。及安禄山军临长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竭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不久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旋弃官居秦州,未几,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举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古代诗歌艺术的又一高峰,对后世影响巨大。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