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
《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题写于刘单创作的山水屏障画上的一首题画诗。这首诗语言传神,诗中有画,对题画诗体的形成有开创之功,对后世影响很大。
1、作品原文
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
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起烟雾!
闻君扫却《赤县图》,乘兴遣画沧洲趣。
画师亦无数,好手不可遇。
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
岂但祁岳与郑虔,笔迹远过杨契丹。
得非玄圃裂,无乃萧湘翻?
悄然坐我天姥下,耳边已似闻清猿。
反思前夜风雨急,乃是蒲城鬼神入。
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
野亭春还杂花远,渔翁暝踏孤舟立。
沧浪水深青溟阔,欹岸侧岛秋毫末。
不见湘妃鼓瑟时,至今斑竹临江活。
刘侯天机精,爱画入骨髓。
处有两儿郎,挥洒亦莫比。
大儿聪明到,能添老树巅崖里。
小儿心孔开,貌得山僧及童子。
若耶溪,云门寺。
吾独胡为在泥滓?青鞋布袜从此始。
2、创作背景
杜甫的《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是一首题画诗,作于天宝十三载(754年)。刘少府即刘单,当时任奉先县尉,少府是唐时对县尉的尊称,山水障即画着山水的屏障。
3、作品鉴赏
从题画诗这一体来看,沈德潜《说诗晬语》云:“唐以前未见题画诗,开此体者老杜也。”尽管在杜甫之前偶有题画之作,但题画诗成为一体,成就高而影响远,则确实始于杜甫。在文人画兴盛、因而题画诗也随之兴盛的宋代,诗论家就给杜甫的题画诗以崇高的评价,认为“画山水诗,少陵数首后无人可继者”(《许彦周诗话》)。
王右仲评这首《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说:“画有六法,气韵生动第一,骨法用笔次之。杜以画法为诗法。通篇字字跳跃,天机盎然,此其气韵也。如‘堂上不合生枫树’突然而起,已而忽入满城风雨,已而忽入两儿挥洒,飞腾顿挫,不知所自来,此其骨法也。”(《仇注杜诗》引)
这首七古长篇,分三个段落。起结各四句自成两段,中间二十八句为一大段。而此大段中,又按六、八、六、八句数分四层加以叙写。一起四句,写刘单画毕《赤县图》后,又画山水屏障,扣题入笔。前二句用突兀之笔,以“不合”、“怪底”渲染刘单山水屏障作势奇异,真幻难辨。南宋杨万里评论说:“诗有惊人句,如《山水障》云:‘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起烟雾’是也。”(《仇注杜诗》引)。接下来二句以平叙交代原因,而其中“沧洲趣”三字又为后文埋下伏笔。第二大段前六句,作者以同时代的画家祁岳、郑虔和隋代的杨契丹衬托刘单画技。接下来“得非玄圃裂”以下八句,没有立即实写画中情景,而是结合观感,展开想象,盛赞刘单山水神奇不凡。在写法上,整个八句都是虚写而非实录。其中客观自然的联想和奇幻景物的假设错杂而下,时而潇湘、天姥、蒲城,时而玄圃、鬼神、真宰。玄圃、潇湘,都取远景,述刘单山水迹侔仙界;风雨、蒲城,都取近景,赞刘单山水巧夺化工。而此层之首,又以“得非”、“无乃”喝起;其间又云:“悄然坐我天姥下”,天姥是杜甫旧游之地,在这里与第一段所说“沧洲趣”相照应;“真宰上诉天应泣”,是化用仓颉作字、天雨粟、鬼夜哭的典故;“元气淋漓障犹湿”一句,形容笔墨之饱满酣畅。王右仲评说:“篇中最得画家三昧,尤在‘元气淋漓障犹湿’一语,试一想象,此画至今在目,诗中有画,信然。”(《仇注杜诗》引)清方薰山《山静居画论》则云:“杜老云‘元气淋漓障犹湿’,是即气韵生动。”这一层想象丰富大胆,用笔错综奇幻,章法顿挫跌宕。自“野亭”以下六句又是一层,由虚返实,摹写山水障中景物,亭花、岸岛,属山;渔舟、沧溟,属水,山水相映成趣。中间“不见湘妃鼓瑟时,至今斑竹临江活”两句,用娥皇、女英二妃泣舜,湘竹皆斑的典故,实写中有虚景,笔意总欲不凡。自“刘侯”以下八句,在具体描写画中情景之后,再赞刘单技艺超卓,与本段第一层相呼应。写画至此已可作结,但作者并未止笔,而是宕开一笔,再度由实返虚,“若耶溪”以下四句,是全诗的最后一段,作者在写足题面后进一步生发,表达自己由刘单山水屏障而产生的隐遁江湖之志。这样写,即使全诗意余言外,又回应了前面的“沧洲趣”,首尾完整。
而在章法,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评论这首诗说“起手用突兀之笔,中段用翻腾之笔,收处用逸宕之笔。突兀则气势壮,翻腾则波浪阔,逸宕则神韵远”。全诗或虚或实,波澜层出,生动传神,笔力饱满,脉络分明,实为我国古代题画诗中的珍品。
4、历史评价
《苕溪渔隐丛话》:
许彦周《诗话》云:画山水诗,少陵数首,无人可继者……苕溪渔隐曰:少陵题画山水数诗,其间古风二篇(按指本诗与《戏题五宰山水图歌》)尤为超绝。荆公、东坡二诗悉录于左,时时哦之,以快滞懑。
《巩溪诗话》:
老杜《刘少府画山水歌》云:“反思前夜风雨急,乃是蒲城鬼神入。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七诉天应泣。”……此皆穷本探妙,超出准绳处,不特状写景物也。
《诚斋诗话》:
诗有惊人句。杜《山水障》:“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起烟雾”,又“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唐诗品汇》:
刘曰:情景玄淡,活脱自在。范德机云:歌行之奇,清景绝者。又云:古今题画之律度也。
《唐诗归》:
钟云:唐突得妙(首句下)。钟云:追写冥理,疑畏交集(“反思”二句下)。钟云;从何处插入(“自有”二句下)。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甸曰:起便见画得妙,“得非”“无乃”“悄然”“已似”并“裂”字、“翻”字,便入画妙;“野亭春还”四句,描写兴致;“若耶”“云门”,见画中景象仿佛。徐中行曰:亦奇,亦脱,是何等气韵生动,摹拟逼真!蒋一梅曰:信口拈来都妙,自有画意。末,动人谋隐之思。周启琦曰:诗成画外之意,画写意外之情:妙得诗画三昧。
《杜臆》:
画有六法,“气韵生动”第一,“骨法用笔”次之。社以画法为诗法,通篇字字跳跃,天机盎然,见其气韵。乃“堂上不合生枫树”,突然而起,从天而下;已而忽入“前夜风雨急”,已而忽入“两儿挥洒”,突兀顿拌,不知所自来,见其骨法,至末因“貌山僧”,转“云门若耶”、“青鞋布袜”,阕然而止,总得画法经营位置之妙。而篇中最得画家三昧,尤在“元气淋漓障犹湿”一语。试一想象,此画至今在目,真是下笔有神;而诗中之画,令顾、陆奔走笔端。
《唐诗快》:
何其突兀(首句下)。杳然(末句下)。
《杜诗详注》:
谢省曰:此诗一篇之中,微则竹树花草,变则烟雾风雨,仙境则沧州玄圃,州县则赤县蒲城,山则天姥,水则潇湘,人则渔翁释子,物则猿猱舟船,妙则鬼神,怪则湘灵,无所不备,而纵横出没,几莫测其端倪。
《义门读书记》:
是“新画”(“怪底*”句下)。皆有“新”字在(“画师亦无数”六句下)。大概写(“得非玄圃裂”四句下)。跌断,插人四句。新障变化曲折,并奉先少府亦不漏略(“反思前夜”四句下)。言其明(“野亭春还”句下)。言其暗(“渔翁暝蹋”句下)。言其平(“沧浪水深”句下)。言其侧。“野亭”以下六句细写,逐层不乱(“攲岸侧岛”句下)。带叙(“自有两儿郎”句下)。画其高处(“大儿聪明到”二句下)。),画其下处。四句又将大处细景补出(“小儿心孔开”二句下)。暗应“新”字结(“青鞋布袜”句下)。
《茧斋诗谈》:
中间“反思前夜风雨急”四句,向笔墨通神处一衬,将前后实写底俱映得灵异深沉,此以虚运实之妙。
《增订唐诗摘钞》:
起句如空中坠石。杜之起句多有如此者,律诗亦然。通篇将画景作耳景。……描写与赏赞分作数层,反复浓至。
《唐宋诗醇》:
起处飞腾而入,末则余波绵邈,中间忽然顿挫,刻意奇警,与李白《同族弟烛照山水画壁歌》用意正同而各极其妙。
《唐诗别裁》:
惊风雨、泣鬼神意,写来怪怪奇奇,不顾俗眼(“反思前夜”四句下)。见画时思游名山,神游题外(末句下)。题画诗开出异境,后人往往宗之。
《读杜心解》:
此歌笔势飘洒,第就其句法长短,韵脚转换处,寻出自然节奏,无若坊本横加割裂也。时公在奉先,少府列障于其堂,要公作歌。起就新障作虚摹势,为若疑若讶之词,谓“烟雾”本出于深林,“堂上不合生树”,何为迷离忽起乎?下二句,乃落出画来,又以别幅陪起本幅,此出题处也,一顿。“画师”四句,泛言画好,又一顿。“岂但”六句,就障上山水之势,统为形容,又一顿。“反思”四句,又就本处近日事,发出奇想,笔法倒装:言山水之奇如此,岂人工能事哉,乃“元气淋漓”,而天为雨泣,前夜“蒲城”风雨,职是故耳。……“野亭”六句,才写凼中景物。前皆虚拟,此乃实描也。……末忽因画而动出世之想,更有含毫邈然之趣。
《杜诗镜铨》:
突兀。张上若云:以画作真,落想甚奇(“堂上不合”二句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诗亦若有神助(“反思前夜”二句下)。邵子湘云:忽接景语,妙(“野亭春还”句下)。指点极缥渺(“不见湘妃”句下)。结到移情处,宛入真境,神游题外,尤觉去路邈然。字字飞腾跳跃,篇中无数山水境地人物,纵横出没,几莫测其端倪。
《龙性堂诗话初集》:
《刘少府山水障歌》云:“沧浪水深青溟阔,攲岸侧岛秋毫末。不见湘妃鼓瑟时,至今斑竹临江活”等句,笔底烟云,透出纸背,无能继者。
《昭昧詹言》:
章法作用,奇怪神妙,此为第一,韩、苏以下无之。起突写二句,妙。下始接叙画,已奇矣。“画师”以下,接叙人,作两层跌入。“得非玄圃”数句,又接写画,乃遥接“烟雾”句下也,却隔两段。“耳边”句,随手于议写中起棱,“反思”四句棱汁。“野亭”六句又接写画,乃遥接“闻猿”句下也,却隔一段。“不见”二句,又于写中起棱。“刘侯”一段铺叙,乃接“杨契丹”句下也。每接不测,奇幻无伦。“若耶”四句,另一意作结,乃是兴也,远情阔韵。
《岘佣说诗》:
起手用突兀之笔,中段用翻腾之笔,收处用逸宕之笔,突兀则气势壮,翻腾则波澜阔,逸宕则神韵远:诸法备矣。须细细揣摩。
5、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杜审言之孙。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744年),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生活状况有较深的认识。及安禄山军临长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竭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不久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旋弃官居秦州,未几,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举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古代诗歌艺术的又一高峰,对后世影响巨大。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