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云县
灌云位于东经119°2′50″—119°52′9″,北纬34°11′45″—34°38′50″,处江苏省东北部,连云港与宿迁之间,东部濒临黄海,与韩国、日本等地区相望;西与沭阳为邻;南隔新沂河与灌南相连;北与连云港、东海交界。东西最大直线距离73公里,南北最大直线距离44公里,总面积1538平方公里,人口103万,辖10镇、2乡和1个街道办事处。灌云县历史悠久,早在6500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1912年由孙中山先生命名建县,因南有百川灌河,北靠名山云台而得名。灌云1949年后属苏北人民行政公署,1953年属江苏省淮阴专署,1983年后为连云港市管辖。灌云先后荣获全国民营经济最佳投资县、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全国绿化模范县、*生态示范区、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先进集体、中国豆丹美食之乡、中国名厨之乡、中国旋耕机之都、全国旅游百强名县、土地执法模范县创建工作先进县、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海洋管理工作先进单位、人民防空先进城市、水利工作先进单位、粮食生产先进县、双拥模范县、平安县、社会治安安全县、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管理标准化示范县和全省体育强县等称号。
1、历史沿革
灌云
西周时地属兖州。春秋战国时期,属郯国,归越地,旋为楚域。秦时是朐县的一部分,先后分属薛郡、郯郡。
汉代属东海郡。南北朝时,南朝宋武帝改朐县为朐山县。东魏孝静帝武定七年(549)首设海州于龙苴(今龙苴镇),统辖6郡19个县,灌云县境为东彭城、海西、东海3郡的领地。
北齐年间,海州首邑从龙苴迁至朐山,县境乃为海州辖地。至隋、唐、五代十国、宋、金仍为朐山县的一部分,隶属海州。元朝时属海宁州。明初改海宁州为海州,朐山县撤销,县境并入海州。
民国元年(1912)废州设县,析海州直隶州为东海、灌云二县,县治始设板浦。因南带灌河水,北枕云台山,取二地名首字为县名,与东海、沭阳、赣榆合称海属4县,属徐海道。1933年3月,江苏省划13督察专员行政区,灌云属东海行政区辖地。1939年日本侵略军占领灌云县境,成立日伪县政权。
解放战争时期,属苏、皖边区第六行政区,1940年8月*领导的抗日*政权灌云县*成立,隶属于苏皖区党委第二地委。1941年曾一度改为东灌沭办事处,隶属于淮海专员公署。1942年6月,恢复灌云县*。根据当时斗争需要,成立灌东办事处。1945年,裁撤灌东办事处。1948年11月7日,灌云县解放。1949年后属苏北人民行政公署,1953年属江苏省淮阴专署。1983年实行市管县*,灌云县划归连云港市管辖。
2005年,将灌云县宁海乡整建制划归新浦区管辖。2009年,调整后的板浦镇划归海州区管辖。行政区划调整后,灌云县行政区域面积1775.25平方千米。
2010年,灌云县管辖的江苏省东辛农场和划归连云港市连云区管辖。
2、行政区划
2015年7月,灌云县乡镇由原来的19个调整为1个街道、9个镇、3个乡,依次为:侍庄街道、伊山镇、东王集镇、图河镇、杨集镇、同兴镇、四队镇、龙苴镇、燕尾港镇、圩丰镇、下车乡、小伊乡、鲁河乡、南岗乡。
3、地理环境
灌云位于东经119°2′50″—119°52′9″,北纬34°11′45″—34°38′50″,中国华东,江苏省东北部,连云港与宿迁之间。东临黄海,南倚新沂河,北有云台山,运盐河流贯境内;海岸线长32.1公里,南面与灌南县相邻,西面与东海县及宿迁市沭阳县相邻,北面与连云港相邻。灌云县与日本、朝鲜、韩国等国家相望,南接江苏省灌南县,西与宿迁市沭阳县交界,北与连云港市区、东海接壤。
气候
年均日照总时数2456.2小时。灌云县属暖温带湿润性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条件处于南北过渡地带,年平均日照百分率为55%,在作物生长季内为62%,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3-15度;雨量充沛,年降水800-900毫米。
地质地貌
灌云县地貌以平原为主,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县内有七座低矮孤山。
土壤
灌云县土壤总体特点是:粘、盐、板、瘦。
4、自然资源
渔业资源
灌云县海水浓度高达2.6-3.2度,一直是传统的淮盐生产基地。开山岛周围是著名的开山渔场,盛产鲈、鲳、墨、梭鱼、鲻鱼、马鲛、鳓鱼、带鱼等60多种海产品,近海生物资源有兰哈、牡蛎、蛏、沙蚕、蛳螺、贻贝、彤蟹、黄英蟹、石尾虫、鳗鱼苗、蚂蚁虾等。人工养殖对虾年产100多万公斤。盐区海水滩还盛产沙光鱼,色细肉嫩,汤汁鲜美,素有“十月沙光赛羊汤”之美称。有贝壳沙滩3500亩,贝壳藏量极其丰富,是淡水养殖及畜牧生产的饲料资源。
盐业资源
灌云县沿海滩涂,南起灌河口以南的团港,北至东陬山南侧的善后河闸,形成弧形。海岸线长32公里,沿海滩涂30多万亩,是淮盐的主要产区之一。灌西盐场盐业生产面积85.43平方公里,原盐塑苫结晶池面积190万平方米,他的前身是济南盐场,始建于清朝光绪末年。公元1902年,当时的两江总督兼盐政大臣端方,因接济南方缺盐,奏请皇上御批,集资在海州丰乐镇(现灌云县洋桥旧址)以西筑堆铺滩四十份,命名济南盐场。济南盐场*共有四大公司,64条圩子,470份滩,因位于灌河西,故解放后命名为“灌西盐场”。大堤上有洋桥港、二湾港、东龙港、六圩港、新滩港、七圩港、天生港共七条港汊。每条港汊都建有小型纳潮淡双用闸,为盐业生产的纳潮、排淡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场内运盐河纵横交错,使得每年产出的原盐能及时地通过这些运盐河运入燕尾港。灌西盐场自然资源丰富,海水是海盐生产和盐化工生产的原料。
5、经济
综述
灌云
2014年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80亿元,同比增长10.5%;固定资产投资19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投资150亿元,分别增长19.8%、20.8%;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5.6亿元,增长15.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亿元,增长16%;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7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64元,分别增长10.5%、12%;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1.4∶46.4∶32.2。先后荣获全国农机平安示范县、江苏省平安县、双拥模范县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区域试点县等称号,连续九年被评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
第一产业
2013年,灌云县实现农业产值46.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5%,林业产值2.4亿元,增长4.5%;牧业产值28.93亿元,减少1%;渔业产值10.13亿元,增长14.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6.78亿元,增长10.8%。2013年,灌云县粮食播种面积166万亩,粮食总产79.24万吨,单产476公斤。其中:夏粮播种面积75.6万亩,总产29.08万吨,亩产385公斤;秋粮种植面积91.4万亩,总产51.1万吨,亩产559公斤。
第二产业
2013年,灌云县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6户,2013年灌云县规模以上工业现价产值实现500.1亿元,同比增长26.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87.7亿元,同比增长15.1%;全社会用电量保持14.4%的增速,首次突破10亿度大关,达到11.1亿千瓦时,工业用电量5.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7%。2013年六大主导产业实现现价产值461.92亿元,税收过千万元企业达到5家,应税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达到17家,闰土染料园明盛、远征、和利瑞三家企业实现应税销售收入16.2亿元,其中明盛化工税收突破1亿元,进入全市工业税收前10强。五洲船舶新下水船舶30万载重吨,现价产值突破50亿元,稳居全市工业企业前20强。2013年,有规模以上企业62家,形成200万只汽车轮毂、400万套室外家具、13万吨铬铁材料、500万套服装鞋帽的年生产能力,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121.7亿元,同比增长28.1%。
第三产业
2012年,灌云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69亿元,比2011年增长14.6%。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额为237.74亿元,比上年增长15.2%;住宿和餐饮业营业额6.79亿元,比上年增长13.6%。
2013年,灌云县交易额过500万元的综合市场达到7个。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9.57亿元,同比增长13.8%;实现服务业增加值78.19亿元,同比增长13.4%。
6、交通
公路
灌云县境内有汾灌、徐连、宁连、沿海4条高速公路以及204、324、236、242、226等5条国省干道。灌云县境内集高速、国省干道、县、乡村道路与水上交通为一体的现代化交通网已具规模。
海运
东部沿海地区有39公里长的海岸线;拥有国家三级航道盐河等5条等级航道,燕尾港为江苏唯一的海河联运港和连云港南翼重要组合港。有3000吨级、5000吨级泊位各一座,离连云港港口很近,向西通过灌河与大运河连接。
铁路
连盐铁路、连淮高铁贯穿全境。
7、教育事业
“十一五”期间,灌云县投入教育资金3亿多元,改扩建校舍近30万平方米。添置教学设备资金1269万元,45所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达省二类学校标准。实验中学和灌云中等专业学校两校的教学楼被省评为“精品建筑”。灌云县形成融幼教、普教、职教、成教、特教为一体的办学体系。
8、基础设施
县城规划区面积51.89平方公里,建成面积20平方公里,灌云县城镇化率28.3%,城市基础设施功能日趋完善。灌云县自动电话网全部实现了交换自动化,传输光缆化,并建成了无线市话网,装机容量21.6万门,有用户18万户,每百人拥有电话17部。
9、风景名胜
大伊山风景区
灌云
潮河湾景区
国家AAA级风景区,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潮河湾位于江苏省灌云县沂北乡境内,南至新沂河北堤,北与204国道相接,长3公里,河面平均宽约180m,最宽处达200多米。属海潮百年冲刷而成且呈“S”弯状的自然河流,故而得名。
灌云县博物馆
灌云县博物馆为国家AAA级景区,也是全市首家获批AAA级景区的博物馆。灌云县博物馆成立于1985年,是苏北地区第一家县级博物馆。
伊芦山景区
国家AA级风景区。伊芦山景点,有名的应属“六神台”,在山顶的一个天然石窟内有佛教造像6尊,是盛唐时佛教的艺术遗迹,属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伊芦山上有一座古庙——钟庵。
开山岛
开山岛被誉为“海上布达拉宫”。她位于灌河入海口处,外形呈馒头状,海拔高度为30.4米,总面积1.5万平方米。全岛由黑褐色的岸石组成,怪石嶙峋,陡峭险峻。
灌云县烈士陵园
灌云县烈士陵园建于1958年,占地30余亩,是西山公园的一部分。陵园坐落于大伊山西麓,南、北、西三面为山峰环抱,东面则鸟瞰县城。依山势建成两个坡段,用花墙隔为两院。前面正中耸立着气势恢宏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上镌原国家内务部长、中国革命“五老之一”谢觉哉同志的亲笔题词:“与日月同光”。碑前草坪如茵,是人们悼念先烈的集会场地。碑侧的高大龙柏四季常青,犹如忠实守灵的卫兵。前院两侧建有陈列厅。北厅存放着37位烈士的业迹和遗物,南厅存放着悼念烈士的挽联、帧幅等。后院为烈士墓地,先后安葬14穴、20位先烈,其中有老红军王荣江、县大队副郝光胜、伊山区委副书记任树云、*人士吴辟初等知名烈士,还有玉蟾山战斗无名英雄七烈士等。整个陵园松柏叠翠,庄严肃穆,是一方饱浸人民深情的革命纪念地。
该园1995年被县委、县*命名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0年被市*、连云港警备区命名为“连云港市全民国防教育基地”,2003年被县纪委定为“党员*教育基地”。
灌云县共有革命烈士1222名,全县境内安葬烈士240名,其中集中安葬105名,分别安葬于县烈士陵园和侍庄乡、图河乡、小伊乡、沂北乡、龙苴镇等5个乡镇陵园内。全县百余座分散烈士墓将陆续迁入县烈士陵园。
10、历史名人
伊尹(约公元前17世纪初),名伊,一说名挚,号阿衡。商代莘(今山东莘县)人。伊尹是中国最早的美食家和创制中药汤液的始祖。
钟离昧汉代人,生卒年不详。为西楚霸王项羽麾下大将。
鲍照(405-466)字明远,东晋义熙元年(405)出生于北海郡(今江苏灌云)。与妹令晖均为中国南朝宋时著名文学家。
鲍令晖鲍照之妹,生卒年不详。中国南朝宋时女文学家。
李汝珍(1763-1830)字松石,号松石道人。原籍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生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嘉庆六年(1801)至十二年在河南做过小官外,先后在板浦生活达30多年。
许乔林(1775-1852)字贞仲,号石华。祖籍安徽,生于四川乐山县其父的任所。清雍正末年,其高祖许洪中、许德中兄弟俩弃文经商来板浦;其父许介亭做过乾隆年间的运河通判,著有《河防秘要》和《位卑言高录》等书。
许桂林(1779-1822)字同叔,号月南,又号月岚,是清乾嘉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经学家、数学家。
卞赓(1850-1906)字虞卿,因排行第三,人又称卞三,清末武状元。故居在灌云中正街。卞赓幼时,即不喜文墨,乐意武行,经常耍刀弄棒,到处拜师学艺。光绪十八年(1892),他如愿以偿,一举夺得状元。
武同举(1871-1944)字霞峰,别号两杆、一尘,灌云县南城人(今云台区)。清光绪年间先后考中秀才、举人、拔贡,清末任海州直隶州通判。民国建立后,武同举曾任《江苏水利协会杂志》主编、国民*江苏水利署主任,兼河海工科大学水利史教授,江苏建设厅第二科科长、“视察”等职。
张大宗(1872-1925)字栋臣,祖籍苏州阊门,明末清初迁至蔷薇河畔,传至第三世,移居现小伊张庄。大宗受朝野尚武风气影响,自幼习武,终日与弓、刀、石为伴,并悉心背诵《武经》等应举科目。光绪十九年(1893)秋,大宗与二哥大标在南京乡试同榜中举。
张大标(1864-1938)字霞城,灌云县小伊张庄人。光绪十九年(1893)秋,与其弟张大宗同榜中举。诰封武显将军,授武义都尉,正五品。先后在山东德州、沙河等地任守备、都司等职。。
颜振高(1875---1938),祖籍海州南四十里颜滩,排行第五,复圣公颜子74代孙,人称“高五太爷”。
厉达生卒年不详,灌云厉荡人。明永乐年间征西凉,当地有童谣曰:“若有西凉破,须得厉达过。”朝廷遂以为将。据传,厉达身材高大,力大无比,能劳能武,多智多勇。他提出使用“莽牛阵”的战术,战败了敌人,收复30余城,因其征西凉有功,被升为都指挥,镇守其地。死后,皇帝传旨予以厚葬。
汪懿余(约1633~1714)祖籍徽州(今安徽歙县),于清康熙初年迁来板浦。初建作坊熬“老糖”为生,后改制食醋。他精明强干,心灵手巧,钻研制醋配方,醋质越做越好,酸度浓醇,食用只需数滴则醋香弥足,风味特别,故人们称之为滴醋。
凌廷堪(1755~1809)祖籍安徽歙县。祖母为板浦许氏,著有《礼经释例》13卷,《通鉴翼胡》4卷,《元遗山年谱》2卷,《充渠新书》2卷,《校礼堂文集》36卷及《燕乐考源》、《陵阳读余录》等书。
乔绍傅、乔绍傅,字霖岩,清海州东里(今灌云县东辛乡)人。禀贡生。许乔林所著《海州文献录》称他“学有根祇”。清嘉庆初年,乔绍傅受到他的老师凌廷堪所著《朐乘》的启发,撰成《古朐考略》12卷末1卷,许桂林为该书作序。唐仲冕总修《嘉庆海州直隶州志》时,“多采其说”。乔绍傅的另一著述为《二十一史摭遗长编》。该书考订旧史,多有见解。
吴振勃(1770~1847)字兴孟,一字容如,号筠斋,祖居安徽歙县丰溪之南,故他晚年称丰南居士。自他始迁海州居板浦空心街。他秉资聪慧,弱冠即工诗善书,甚为时人称道。35岁时方中举。道光十三年(1833)以岁贡生候选儒学训导。
刘清韵(1841~1915)女,又名淑曾,小字观音,字古香,灌云县中正(今东辛乡)人。刘清韵6岁即从师学习,爱好文学,擅长诗词,精通书法、绘画。刘清韵一生作品很多,有《小蓬莱仙馆传奇》、《小蓬莱仙馆曲稿》、《小蓬莱仙馆诗钞》、《瓣香阁诗》等共24种。
江问渔(1885~1961)名恒源,字问渔,又号蕴愚,以字行。生于灌云县板浦盐河西江庄(原名墎廊生,现属东辛乡尤庄村),是著名的职业教育家。
朱仲琴(1897~1976)名友瑟,灌云县东辛乡人。幼年就读于中正精勤学堂,毕业后考入江苏省第八师范学校。因家境贫穷,幸得其师李味辛和亲朋帮助,方读完五年师范。青年时代受“五四”新文化影响,思想激进,同情工农,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马仲殊(1900-1958)灌云县伊山镇人。民国16年参加创造社,在鲁迅先生的支持鼓励下,出版了处女作《周年》(自传性质,创造社丛书之一)。民国29年他的长篇小说《太平洋的暖流》问世,曾风行全国。
汪德昭(1905.12.20—1998.12.28),大气电学家、水声学专家,中国水声事业的奠基人。所从事的大气中大小离子平衡态的研究成果,被国际物理学界认为是“目前普遍接受的郎之万-汪德昭-布里加理论”。
汪德耀,核化学化工专家。江苏灌云人。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武心慈,是上世纪50至80年代赫赫有名的篮球名将,曾是八一队和国家队后卫,退役后执教过八一青年队、八一队和中国青年队。郑海霞是她当教练时带的第三代球员,一些甲级队的主帅都曾经是武心慈的学生。
11、荣誉
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对外开放县之一、全国民营经济最佳投资县、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生态示范区、全国旅游百强名县、低碳旅游示范县。中国旋耕机之都以及全省财政增收表彰单位、金融生态县、土地执法模范县、植树造林先进县、中国双拥模范县、中国体育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