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亭十番音乐
茶亭十番音乐发源于福州市台江区的茶亭街的汉族民间音乐。它位于台江区的北部,是福州城有名的手工艺街。十番音乐以它独有的魅力,在汉族民间广泛流传近三百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它所使用的独具特色乐器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1、简介
十番音乐在我国汉族民间音乐中,是古老的民族器乐演奏乐种。十番音乐又称“十欢”、“十番伬”,是福州主要地方音乐。清乾隆初年,侯官郑洛英《榕城元夕竹枝词》云:"闽山庙里夜人繁,闽山庙外月当门;槟榔牙齿生烟袋,子弟场中较'十番'。"其乐器用笛、管、笙、椰胡、大小锣、大小钹、云锣、狼丈、木鱼、檀板、清鼓等13种。
"十番"曲调,常奏的有《万年欢》、《千秋岁》、《朝天子》、《西江月》、《五凤吟》、《蟠桃会》、《北云 》、《水底天》、《将军令》、《美人娇》、《金索挂梧桐》、《石榴花》、《雁来红》、《一枝花》、《柳摇金》、《N平乐》等100多首曲牌。打击乐曲牌有"福套"、"禄套"、"寿套"、"喜套"及"文干"、"武干"、"滴水"、"流水"各套。既粗犷、热烈,又优雅抒情、节奏明晰、顿挫分明。"十番"每社(队)的20~30人。其演奏有坐奏、行奏、舞奏之分。又分为室内与室外两种。室内分为前后两堂。前堂以金筝为主,后堂以丝竹为主。"十番"之组合,清乾、嘉处间有"大锣天";咸、同年间有"鹤鸣皋"、"盛世元音"、"听月楼";光绪、宣统年间有"乐乐乐"、"普天乐"(北门新店乡人所组织);"新听月楼"(为西郊洪塘乡人所组织)。又有"赌棋山庄"、"五音乐社"、"醉太平"等。光绪十九年(1893年)二月十五日,庆赏花朝,举行十番比赛。民国11年(1922年),福州茶亭"鹤鸣皋"班赴香港,为庆贺英国女王加晚演出。民国20年农历三月廿五,"三听月楼"班赴港及新加坡演出。
*成立后,省音乐工作组得到台江区茶亭"听月楼"十番班社珍藏的清咸丰七年(1857年)的乐谱,这个乐谱与现在的十番乐谱一样。十番音乐轻松活泼、节奏感强,音律和谐、悦耳动听。流行于福州、闽侯、福清、长乐、连江、罗源、闽清、永泰、平潭、霞浦、福安、柘荣、福鼎、宁德、古田以及南平等县市,还曾巡回演奏于上海、香港、南洋群岛等地,深受群众喜爱。
2、历史溯源
福州茶亭十番音乐发源于福州市台江区的茶亭街。它位于台江区的北部,是福州城有名的手工艺街。据清乾隆年间郑洛英诗集《耻虚斋诗抄》中《榕城之夕竹枝词》描写十番的诗里曾记载道:“闽山庙里夜入繁,闽山庙外月当门,摈榔牙齿生烟袋,子弟场中较十番。”这些诗句足以体现当时十番音乐在福州民间热闹、欢乐的盛况。并记载了福州十番音乐在清乾隆年间已极具规模,流行于福州城。
关于福州十番音乐的由来及其演变,在很早前,福州民间盛行舞龙灯。后来,这种用来伴奏的打击乐逐渐分化出来,成为单独演奏。演奏时,使用的乐器有狼串、大小锣、大小钹等五件。在元宵踩街、迎神赛会、婚丧寿喜时敲打一番。当装点仪式还显得单调感到不满足时,便考虑加进管弦乐器,包括笛子、逗管、椰胡,同时加进了清鼓、云锣。为求得音量上的平衡,每种管弦乐器多用双数,即双笛。双管、双胡。这时所用乐器已有十种,乐队规模基本成型。
福州十番音乐的发祥地在茶亭,很显然,它最早形成流行于城市,并逐步向周边农村及福州的五区、八县。还流传到宁德、建阳、南平、古田、福安、柘荣、霞浦。十番音乐以它独有的魅力,在民间广泛流传近三百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它所使用的独具特色乐器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传统十番音乐的乐器,主要有笛子、逗管、椰胡、云锣、狼串、大小锣、大小钹、清鼓等十种。随着十番音乐的不断发展与演变,又加进了笙、木鱼等乐器。十番音乐的乐器十分古老,应是乐器的活化石。狼串、逗管早在北宋时期我省闽清籍音乐家陈两所著的《乐书》中便有记载。十番音乐的演奏形式分为坐奏和行奏,其演奏排列位置十分讲究。主要是应用于迎神赛会和百姓婚丧嫁娶,以及家宴等民俗活动中。十番音乐的曲牌大多取材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体现一定的意境,有的还表现了古老的传说故事。
3、发展史
纵观福州十番音乐的发展史,除上述元、明诗人描绘的以外,清代有更多的诗人墨客用诗句描绘了当时闽山庙里、乡间社外,街头巷尾、水榭楼台各路十番班社演奏十番音乐的热闹情景。
这时期表现了各十番班社之间经常进行擂台赛,较有代表性的诗作是清乾隆初年的福州举人、侯官人郑洛英诗集《耻虚斋诗抄》中著名的《榕城元夕竹枝词》表现的十番班社比赛的情景:“闽山庙里夜人繁,闽山庙外月当门,槟榔牙齿生烟袋,子弟场中较十番。”
台上各路十番班社轮番演奏,鼓乐齐鸣,热火朝天,龙争虎斗。台下百姓欢声笑语,喝彩声阵阵,台上台下,群情鼎沸,热闹非凡。此种场面在福州城乡早已销声匿迹。笔者近年在海峡对岸的马祖岛却年年亲见。笔者自2011年已连续四年带鳝溪白马王祖庙十番乐团参加马祖地区两马同春闹元宵系列庆典活动,亲见马祖当地乡亲年年在元宵节都举办如上述情形的马祖地区的十番锣鼓比赛。希望有关部门能向马祖乡亲学习,继承古代福州传统的做法,推动福州十番音乐的发展。
福州十番音乐离现代最近的一个高潮期是在民国至解放初期。
据民国16年(1927年)福州仓山下渡尾迎“三圣王”(主祀鳝溪白马王)庙会记载,参加庙会演奏十番音乐的班社达五十多班。会场上人山人海,五十多班演奏十番音乐的人数估计千人左右。据笔者同学吴以金听他参加此次庙会的鳝溪祖庙十番乐队打小锣的祖父说:“‘三圣王’庙周边的菜地里的萝卜都被人们踩得‘吧吧响’。”一个庙会参加的十番乐队达五十多班,可想而知,当时的十番音乐在福州城乡十分普及。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生活信息化的时代,作为民间传统艺术的十番音乐受到了巨大冲击。日渐式微之势已凸显。如不采取措施,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福州十番音乐走向生命的尽头只是时间问题。
令人欣慰的是,2006年“福州茶亭十番音乐”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州市与台江区两级*对传承和保护工作极为重视。
4、艺术特色
十番音乐以它独有的魅力,在民间广泛流传近三百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它所使用的独具特色乐器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传统十番音乐的乐器,主要有笛子、逗管、椰胡、云锣、狼串、大小锣、大小钹、清鼓等十种。随着十番音乐的不断发展与演变,又加进了笙、木鱼等乐器。十番音乐的乐器十分古老,应是乐器的活化石。狼串、逗管早在北宋时期我省闽清籍音乐家陈两所著的《乐书》中便有记载。十番音乐的演奏形式分为坐奏和行奏,其演奏排列位置十分讲究。主要是应用于迎神赛会和百姓婚丧嫁娶,以及家宴等民俗活动中。十番音乐的曲牌大多取材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体现一定的意境,有的还表现了古老的传说故事。
茶亭十番音乐的代表曲目有《秦楼月》、《水底天》、《莲花册》、《雁来云》、《石榴花》等。
茶亭十番音乐不仅流行于福州市内,也流行于福州周边农村及福州下属的五区六县,还流传到宁德、建阳、南平、古田、福安、柘荣、霞蒲等地。
茶亭十番音乐的演奏形式分为坐奏和行奏两种,其演奏位置的排列十分讲究。茶亭十番音乐主要用于迎神赛会和百姓婚丧嫁娶及家宴等民俗活动中。曲牌大多表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或体现一定的意境,或描述古老的传说故事。
5、传承意义
弘扬传承福州茶亭十番音乐,其价值己远远超出了音乐学范畴,它对中华民族的民族学、民俗学、文化比较学、文化传播学、种族人口学、史学等诸多学科,都是一笔不可低估的具有探究、保留价值的财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