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知识

让我们一起聆听世界

科普小知识2023-09-23 21:04:45
...

让我们一起聆听世界

用于耳聋基因筛查的新生儿足跟血(由BOO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提供)

根据《中国出生缺陷预防报告(2012)》数据,听力障碍已成为中国第二大出生缺陷疾病。我国有2054万听力残疾人,其中0-6岁儿童80多万人,每年新增聋哑儿童3万人。

在治疗方面,除了昂贵的人工耳蜗,严重的耳聋是无法治疗的。因此,耳聋的早期诊断和预防非常重要。

为此,自2012年以来,在北京市*的领导下,北京六大医院和132家妇幼保健机构联合参与了10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160多万新生儿的听力和基因联合筛查。北京市出生的新生儿常见耳聋相关基因的9个突变位点已被免费检测,新生儿筛查覆盖率超过98%。这项前瞻性研究的结果最近发表在《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上,这是细胞出版社在遗传学领域拥有的权威国际杂志。

基因筛选“感觉”

传统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是在出生后72小时内,在自然睡眠或安静状态下,通过耳声发射、听觉脑干反应和声阻抗等电生理检查进行客观、快速、无创的检查。听力筛查在世界上被广泛使用。

然而,一些患有迟发性耳聋、进行性耳聋或对耳毒性药物异常敏感的新生儿将通过听力筛查而错过诊断,从而导致不可逆转的后果。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以下简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发现,基因突变所致遗传性耳聋患者在中国人群中所占比例较高。因此,本文第一作者、解放军总医院耳科主任医师戴普提出了通过耳聋基因筛查早期发现遗传性耳聋的新策略。将听力和基因筛查方法结合起来,可以弥补传统听力筛查的不足,提高新生儿耳聋的诊断率戴普告诉《中国科学日报》。

因此,在清华大学牵头的全国遗传性耳聋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的基础上,解放军总医院和生物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开发了世界上首个遗传性耳聋基因诊断芯片系统,该系统可覆盖9个与先天性耳聋、药物性耳聋和迟发性耳聋相关的耳聋基因位点。该技术还获得了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景程是第一个完成该芯片的人,他告诉《中国科学日报》,9个耳聋基因位点覆盖了近60%的遗传性耳聋,可以准确、快速地检测出来。

新生儿出生后,有必要采用足跟血进行遗传代谢疾病筛查。景程说,遗传性耳聋的基因筛查只需要在脚跟血液中提取一个非常小的“血斑”来进行芯片检测,“这不会对新生儿和父母造成任何额外的伤害或负担”。

“填补漏洞,抓住隐形”

北京市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项目由项目首席技术官、中国工程院院士韩德民牵头,连续六年在北京系统实施新生儿听力和基因筛查(以下简称联合筛查)。同时,研究人员还对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期间检查的180,469名新生儿进行了长达5年的系统随访和数据分析。

通过联合筛查,今年出生的180,469名新生儿中,226名被诊断为听力障碍,40名被诊断为遗传性耳聋。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遗传性耳聋的新生儿中,有1/4通过了新生儿听力筛查,并通过基因筛查成功确诊,其中大多数在接下来的一年内出现耳聋。

换句话说,传统的听力筛查有1/4的“漏洞”,而基因筛查可以“填补”1/4的“漏洞”。该论文的合著者景程说。

“你一定听说过这样的故事,有些孩子天生听力正常,但他们因为生病去医院打针,然后就再也听不见了。事实上,这也是一种遗传性耳聋——药物性耳聋。”戴普说,药物性耳聋是一种线粒体遗传病。

据临床统计,我国2.5‰的人群携带药物性耳聋基因的线粒体突变。线粒体突变携带者出生时听力正常,可以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这是非常“隐蔽”的。

然而,这些突变的携带者是对药物敏感的个体,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极其敏感。使用此类药物可能会导致耳聋,“一针”可导致耳聋。因此,这些新生儿及其母系亲属是药物性耳聋的重要警示对象。

2013年至2014年,通过联合筛查共检测出409名线粒体突变携带者,其中405人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漏检率为99%。

“联合筛查可以“捕捉”这些“隐形”耳聋警告目标,并为新生儿及其母系家庭成员提供详细指导,以防止他们因滥用药物而失聪。”戴普说。

值得推广的“样板”工程

治疗耳聋的最佳时间是在1岁之前,这样可以达到良好的听力和言语康复效果。戴普介绍说,临床调查发现,如果不对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父母通常会发现孩子只有3岁左右有听力缺陷。“如果此时再次进行干预,听力和语言康复的效果将会很差。”

随访结果显示,对联合筛查发现的耳聋儿童,在1岁前及时进行了助听器测试,对重度至极重度耳聋儿童也进行了人工耳蜗植入。“虽然耳聋是不可逆转的,但由于及时的康复治疗,绝大多数儿童都进入了正常学校,他们在学校的表现与正常儿童基本相同。”戴普说。

迄今为止,包括欧洲、美国和日本在内的其他国家尚未实施如此大规模和全覆盖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本文的合著者、美国哈佛医学院教授辛西娅·卡森·莫顿对联合筛查工作表示“非常钦佩”。她认为该研究项目是一个很好的“模型”,非常系统和全面地显示了耳聋基因筛查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其他国家和地区可以从中学习,“遗传性耳聋筛查,中国领先”。

该论文的合著者韩德民告诉《中国科学新闻》,根据研究结果,如果这种联合筛查策略能够在中国广泛实施,预计将发现336万个药物敏感个体,这将在有效预防药物性耳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韩德民强调,在全国推广新生儿听力和基因联合筛查首先需要*政策和财政支持。此外,相关检测技术仍有发展潜力和优化空间,可以覆盖更多的耳聋基因突变位点,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达到更快、更准确的检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