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
西南大学是2005年7月经中国教育部批准,由原西南师范大学、原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中国211工程建设学校,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大学,是国家布局在中西部的高水平综合型大学。学校位于重庆市北碚区*风景名胜区缙云山麓,风景秀丽的嘉陵江畔,已有百年办学历史。
中文名称:西南大学
英文名称:SouthwestUniversity
简称:西大、西南大
创办时间:1906年
类别: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类型:综合
属性:985工程平台、211工程、省部共建大学
所属地区:中国重庆
现任校长:张卫国
知名校友:袁隆平谢世杰李丹阳等
主管部门:教育部
校训:含弘光大、继往开来
校花:玉兰
校树:樟树
1、学校简介
西南大学位于重庆市北碚区缙云山下,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国家“111计划”重点建设高校。学校由教育部直属高校原西南师范大学与农业部直属重点大学原西南农业大学于2005年合并组建而成。原两校毗邻而建,同根同源,均发轫于1906年在西南地区开中国之新学的川东师范学堂,几经发展演变,遂成*教育部直属,由教育部、农业部和重庆市重点共建的西南大学。
西南大学是一所传统学科与新兴交叉学科、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部属高校,教育部直属72所高等学校之一,教育部与农业部共建的8所重点大学之一,国家免费师范教育试点的6所高校之一,国家教育*改革首批试点高校,《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部署的重点建设的4所高校之一,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全国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高校;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为重庆片“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牵头单位;是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60所合作院校之一,重庆市大学联盟的创始学校之一。
2、历史沿革
光绪三十二年农历三月二十五日(1906年4月18日),清*在重庆正式创办了第一所正规的师范学校——官立川东师范学堂。
民国二年(1914年),川东36县联合设立的川东师范学堂改名为“川东联合县立师范学校”。
民国四年(1916年),学校租住观音梁船帮公所及附近民房,同年秋迁回原址;民国五年(1917年)秋,迁住巴县文庙;民国八年(1920年),再次迁回原址。
民国十五年(1928年),川东联合县立师范学校濒临倒闭之绝境。刘湘决定将西南大学停办,遭到学校师生及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对,校长甘绩镛召开维持会,讨论学校存废问题。会议决议,学校继续办理,并改组维持会为校董会,道尹为会长。同年,提出校训:“含弘光大,继往开来”。
民国十八年(1930年),甘绩镛将旧校址出卖,在通远门外石马岗购买7000余方丈土地营建新校舍,并于1930年末迁入。
民国十九年(1931年),川东师范改名为“川东联合县立高等师范学校”、增办二年制高等师范的专案。民国十九年(1931年)1月,川东联合县立师范学校奉令改名为“川东共立师范学校”。
民国二十年(1932年)秋,川东共立师范学校在校内开办乡村师范专修科和中心农事实验场。
民国二十一年(1933年)2月,川东共立师范学校乡村师范专修科迁至磁器口。7月,四川省*拨款4万元,将乡村师范专修科改为四川乡村建设学院。与川东共立师范学校分开,成为一所独立的高等院校。
民国二十三年(1935年)5月,日本侵略者对重庆狂轰滥炸期间,学校迁至江津白沙镇东海沱古坟湾。
民国二十二年(1934年)末-民国二十三年(1935年)初,川东共立师范学校改名为“川东联立师范学校”。
民国二十四年(1936年)8月,四川省教育厅将四川乡村建设学院改为“四川省立教育学院”。
民国二十八年(1940年)8月,川东联立师范学校改名为“四川省立川东师范学校”。
民国三十四年(1946年)5月,学校由江津白沙镇东海沱古坟湾迁回石马岗。
建国后,1950年,以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国立女子师范学院为主体,分别组建了西南师范学院和西南农学院。
1985年,西南师范学院和西南农学院分别改名为西南师范大学和西南农业大学。
2005年,西南师范大学和西南农业大学合并为西南大学。
3、办学条件
学科建设
西南大学充分利用西南之独特自然人文资源,经百年发展,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并以教育科学、农业科学、生命科学、管理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为主要特色。学校校本部设有31个学院,专业涵盖了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医、管、艺等12个学科门类,55个一级学科。学校现有5个*重点学科、37个“十二五”一级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9个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2个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项目,1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种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9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全校共有105个本科专业。现有*特色专业建设点19个,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7个,国家精品课程18门,市级精品课程44门。学校的家蚕基因组研究居世界领先水平,教育学、心理学、农学居全国先进水平,生命科学、管理科学优势明显,社会科学、文学、理学实力雄厚。
学位点:
序号门类一级学科代码一级学科名称
1哲学0101哲学
2教育学0401教育学
3教育学0402心理学
4文学0501中国语言文学
5文学0502外国语言文学
6历史学0602中国史
7理学0701数学
8理学0703化学
9理学0710生物学
10理学0713生态学
11理学0714统计学
12工学0828农业工程
13工学0832食品科学与工程
14农学0901作物学
15农学0902园艺学
16农学0903农业资源与环境
17农学0904植物保护
18农学0905畜牧学
19管理学1203农林经济管理
硬件设施
西南大学位于重庆市北碚区的缙云山南麓,嘉陵江北岸。学校依山傍水、风景如画,是*园林绿化单位,学校占地总面积12700余亩(三大校区总面积,其中校本部面积9630亩),校园单体面积居全国高校之首。建筑面积约200万平方米(其中校本部建筑面积166万平方米),学校各类运动场总面积20余万平方米,其中5个塑胶田径运动场,3个综合类体育馆。
图书馆
2005年,原西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和原西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合二为一图书馆(19张),组建成西南大学图书馆。经过几年的发展,西南大学图书馆先后成为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国务院颁发“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及重庆市科技资源共享平台西南大学文献分中心。
中心图书馆建成后,图书馆总建筑面积约6.6万平方米,其中校本部图书馆馆舍面积6.2万余平方米(在建中心图书馆建筑面积约3.6万平方米);荣昌校区图书馆目前有馆舍4370平方米。图书馆藏书500万余册,电子文献累积726万余册;磁盘阵列达到147TB,拥有IBM机架服务器19台。藏书涵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多学科、多专业领域,其中尤以古籍善本、抗战文献资料及教育学、心理学、农业经济管理等藏书为特色,特别是抗战时期大后方出版物为海内外珍本。
西南大学图书馆拥有万方、CNKI、WebofScience、Elsevier、Springer等中外文数据库80多个;拥有终端检索机、查询计算机600余台,为读者提供网上浏览、查询及光盘检索;设立了信息咨询部、特藏部及科技查新工作站,使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得到了更全面的发挥,使图书馆服务进一步向纵深深化;建立了经济管理分馆、竹园学生园区阅览室、师范教育阅览室等,扩大了图书馆传统服务的新领域。
师资力量
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西南大学共有专任教师近270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800余人(含研究员系列),博士生导师近300人,硕士生导师1200余人,在职两院院士3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资深教授1人,*教学名师3人,*有突出贡献专家15人,*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团队24个,“长江学者”4人,“千人计划”入选者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和学科评议组成员7人。
*教学团队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团队带头人:靳玉乐
心理学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带头人:黄希庭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团队带头人:黄蓉生
逻辑学教学团队带头人:何向东
省级教学团队
心理学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带头人:黄希庭
家蚕基因资源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团队带头人:向仲怀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团队带头人:黄蓉生
教育学教学团队带头人:易连云
逻辑、科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带头人:何向东
昆虫学教学团队带头人:王进军
植物生物学教学团队带头人:孙敏
植物营养学教学团队带头人:黄云
英语专业教师教育及发展课程教学团队带头人:李力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团队带头人:刘明华
食品科学与安全教学团队带头人:阚建全
植物生理生物化学教学团队带头人:王三根
化学基础课实验教学团队带头人:马学兵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团队带头人:靳玉乐
中国古代史教学团队带头人:卢华语
会计学教学团队带头人:彭珏
作物学教学团队带头人:李加纳
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教学团队带头人:张自力
分析化学教学团队带头人:袁若
新闻采访与写作教学团队带头人:董小玉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团队带头人:蓝勇
动物生物学教学团队带头人:张耀光
物理教育学教学团队带头人:廖伯琴
土壤肥料学教学团队带头人:谢德体
4、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西南大学建有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9个教育部或农业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2个农业部综合实验站、2个国土资源部野外基地、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创新引智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国家重点实验室:
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重庆市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培育基地)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柑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南方山地农业工程研究中心
柑桔工程研究中心
蚕桑资源及分子改良工程研究中心
农业部综合实验站:
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重庆科学观测实验站
农业部西南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
国土资源部野外基地:
三峡库区土地利用-重庆涪陵野外基地
岩溶生态环境-重庆南川野外基地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淡水生物生殖与发育重点实验室
南方山地园艺重点实验室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认知与人格重点实验室
发光与实时分析重点实验室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
蚕桑功能基因组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生物技术与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
西南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
西南作物遗传改良与育种重点实验室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111”计划):
家蚕系统生物学创新引智基地
作物种质资源利用创新引智基地
脊椎动物器官发育与再生创新引智基地
重庆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重庆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重庆市洁净能源与先进材料研究院
科研成果
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从2009年至今,学校科研立项数量和经费大幅增长,年增幅均达33%以上,获“973”“86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等*项目700余项,获得授权专利800余项,育成动植物新品种30个,出版专著600余部,发表各类论文13000余篇。“十二五”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若干。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柑橘良种无病毒三级繁育体系构建与应用
教育部科技进步奖:超高产人工三倍体新桑品种“嘉陵20号;中国魔芋产业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
重庆市度科技进步奖:
大足黑山羊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
短流程制备大规格铝扁锭及其深加工技术开发
高产广适杂交稻富优1号的选育及应用
超高产人工三倍体新桑品种“嘉陵20号
重庆市自然科学奖:
“鱼类发育的形态学和分子机制研究”项目
重要肿瘤标志物蛋白电化学免疫生物传感器研究
中国魔芋产业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止2012年,图书馆纸质文献累积417万余册,电子文献累积705万余册;磁盘阵列达到238TB,拥有服务器62台,其中IBM机架服务器31台。藏书涵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多学科、多专业领域,其中尤以古籍善本、抗战文献资料及教育学、心理学、农业经济管理等藏书为特色,特别是抗战时期大后方出版物为海内外珍本,现馆藏古籍14万余册,民国文献4万余册。
学术期刊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教育部主管、西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双月刊。该刊是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是《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字资源系统等的来源期刊。
《教师教育学报》
经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教师教育学报》自2014年1月起正式创刊。该刊由*教育部主管,西南大学主办,西南大学期刊社编辑出版。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教育部主管,西南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是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重庆市一级期刊。
5、校园文化
校徽
校徽整体呈圆形,白底蓝字。主体图案为西、南、大、学四个字的小篆体组成一口象形大钟。钟的下面是阿拉伯数字“1906”,代表西南大学最早的办学源头——1906年创立的川东师范学堂。圆环低端文字是西南大学的英文。
钟型校徽的内涵是:钟通常放置于高处,且声音洪亮,振聋发聩,发人深省,且能传千里之遥。钟的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很高,有“黄钟大吕”之说,寓意西南大学在中国教育界的地位,也暗喻西南大学办学精神之源远流长。
校训
校训的内涵:“含弘光大、继往开来”的校训,是1928年时任川东师范学校校长的甘绩镛先生所题。川东师范学校源于西南大学最早的办学渊源川东师范学堂。“含弘光大”,语出《周易》第二章《坤》:“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所谓“坤”者,明高僧智旭曰:“顺也,在天为阴,在地为柔,在人为仁,在性为寂,在修为止……顺则所行无逆……”所谓“含弘光大”,含是无所不包,弘是无所不有,光是无所不着,大是无所不被;“继往开来”,语出宋朝朱熹《朱子全书·周子书》:“所以继往圣,开来学,而大有功于斯世也。”继:继承;开:开辟。继承前人的事业,开辟未来的道路。“含弘光大,继往开来”,即是“包含弘厚,光着盛大,承前启后,开拓创新”之意。
“含弘光大,继往开来”作为校训,除含义厚重,寓义深远外,还来源于百年老校的历史沉淀,可谓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而不是那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既可以编选出来,又容易变更的文字。对学校而言,要“包含弘厚,光着盛大,继承百年老校优良办学传统,开创西南大学的光辉未来”;对学校各级管理人员而言,要“高瞻远瞩,胸襟弘大,秉承百年办学理念,发扬优良传统,肩负发展学校重任,实现学校规划目标”;对教师而言,要“学高身正,为人师表,承前启后,开拓创新”;对学生而言,要“自强不息,学无止境,诚信做人,承前创新”。
精神
“特立西南、学行天下”
大学精神的内涵:西南大学,生于西南,立于西南,杏坛育人,劝课农桑,百年耕耘,含弘光大;恰逢西部开发,与时俱进,继往开来。作为国家“211”工程建设综合大学,以“西南”冠之,顺天应时,顺地应民。因此,西南大学乃取西南之独特资源构筑核心竞争力,以其所学、所研、所育反哺于西南,服务于民生,融世界发展潮流。“特立西南,学行天下”,即是西南大学百年办学孕育的独特大学精神的高度凝练和彰显。
“特立”源于《礼记·儒行》之“特立独行”语,喻君子之高洁品质。用为西南大学精神,“特立”二字应有两解:其一是以西南大学所处西南之天然优势、以西南之独特资源养我学术、育我英才,助我“挺立”于优秀大学之林;其二是西南大学学人素以先贤儒者修身治世、宁静致远,通贯天、地、人三才之品性而“挺立”于世。
“学行”源自《荀子·儒效》“学至于行之而至矣”,扬雄《法言·学行》又曰“学,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教人,又其次也;咸无焉,为众人。”可见,学习知识、教书育人若止于立言著述、传道授业,即属等而下之;其最高境界应为勤于践行,而后方可明辨是非,以所学为社会所用,如此,是为“圣人”。用为西南大学大学精神,“学”之一解应为继承传统、精于学术;二解应为继往开来、致力创新。“行”在此也有两解,一指躬行、推行;二曰德行、操行。因此“学行天下”一方面是指做学问、培养人才,使其所研究成果推行于天下,培养的人才服务于天下。另一方面,“学行天下”是指西南大学师生于百年中因受西南自然人文滋养而形成道学兼修、厚德养学之品质,化为兼善天下、普惠大众之行动。
即是,西南大学由其成于西南之“特立”品质升华至大学精神之一般性和普适性,以其“化西南自然人文、育实践创新英才”所“特立”之成就,“富社会国计民生、融世界发展潮流”。“特立西南,学行天下”既蕴涵了西南大学时空特征、独特资源之实际,也规定了西南大学的发展路向和价值追求。
校歌
《西南大学校歌》词:曹廷华(西南大学教授)、曲:刘青
校赋
西南大学赋(西南大学文学院曹廷华教授)
6、三大校区
西南大学位于重庆市北碚区的缙云山南麓,嘉陵江北岸。学校森林覆盖率达80%。学校占地总面积12700余亩(三大校区总面积,其中校本部面积9630余亩)。建筑面积约200万平方米(其中校本部建筑面积166万平方米),学校各类运动场总面积20余万平。方米,其中4个塑胶田径运动场,1个户外篮球场,3个综合类体育馆,一栋理科实验大楼和一栋留学生大楼。西南大学共有三个校区,总在校生5万余人,其中普通本科生近4万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1000余人,留学生700余人。(数据截止至2013年11月)。
校本部又名为主校区或北碚校区,位于重庆市北碚区,这里住着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本科第一批及提前批次学生、少数民族预科生和留学生,可划分为北区和南区,在校生近5万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11000余人,本科学生30000余人),占地面积9630余亩,建筑面积约166万平方米。(数据截止至2013年11月)
荣昌校区
荣昌校区前身为四川畜牧兽医学院,位于重庆市荣昌县,本科第二批次(含职教师范本科)学生和部分硕士研究生就读于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在校生近4460人,占地面积520亩,校舍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数据截止至2013年11月)
江北校区
(应用技术学院)
西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位于重庆市渝北区红石支路500号(龙溪街道),是西南大学从事全日制应用技术本科教育的学院,是西南大学下属的32个二级学院之一。学院位于重庆市渝北区龙溪街道红石支路500号,毗邻重庆市区。现学院设有七个本科专业,在本科第三批招生,仅在重庆市内招生,其历年录取分数线都在二本控制线左右,最高分超过重本线。同时也招收专升本的学生,专升本不限制地区。
7、现任领导
校长、党委常委:张卫国
副校长、党委常委:陈时见、王永才、周常勇、靳玉乐、崔延强
党委书记:黄蓉生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安春元、徐晓黎、张跃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