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大食

科普小知识2022-04-05 09:49:26
...

大食是波斯语(Tay)的音译。原为一伊朗部族之称,后为中国唐、宋时期对阿拉伯人、阿拉伯帝国的专称和对伊朗语民族*的泛称。《辽史》所载可老公主出嫁之大食(即喀喇汗朝),请婚之王子册割乃卡迪尔汗之子察格里特勤。辽与喀喇汗王朝和亲的背景是双*治经济往来的需要,和亲加强了这种联系。五代之后,宋朝肇兴,宋朝史书所述的“大食”多指喀喇汗王朝(*人建立),盖因当时喀喇汗王朝依附于大食帝国(阿拉伯帝国)之故。

1、概述

名称来源

波斯语(Tay)的音译。原为一伊朗部族(Tay或者唐邑部落,和伊朗民族没有任何关系,是标准的阿拉伯部落,只不过该部落和波斯人接触时间较长,因此波斯人喜欢以该部落称呼整个阿拉伯民族)之称,中国人通过波斯人口中得知阿拉伯人,因此使用大食一词称呼阿拉伯人。中国唐、宋时期对阿拉伯人、阿拉伯帝国的专称和对伊朗语民族*的泛称。早自7世纪中叶起,唐代文献已将阿拉伯人称为多食、多氏、大寔;10世纪中叶以后的宋代文献多作大食。辽宋时期文献中的大食一般仍指阿拉伯人,在有些场合下则指喀喇汗王朝。唐杜环《经行记·大食国》:“大食一名亚俱罗。其大食王号暮门,都此处。其士女瓌伟长大,衣裳鲜洁,容止闲丽。”《新唐书·西域传下·大食》:“大食,本波斯地。男子鼻高,黑而髯。女子白晳,出辄鄣面。日五拜天神。”《宋史·外国传六·大食》:“唐永徽以后,﹝大食﹞屡来朝贡。其王盆泥末换之前谓之白衣大食,阿蒲罗拔之后谓之黑衣大食。”《辽史》所载可老公主出嫁之大食(即喀喇汗朝),请婚之王子册割乃卡迪尔汗之子察格里特勤。辽与喀喇汗王朝和亲的背景是双*治经济往来的需要,和亲加强了这种联系。五代之后,宋朝肇兴,宋朝史书所述的“大食”多指喀喇汗王朝(*人建立),盖因当时喀喇汗王朝依附于大食帝国(阿拉伯帝国)之故。大食读音为“dayi”,第一二个字均为四声,“食”不与“食物”同音。

大食人

阿拉伯帝国的向东扩张,使波斯、中亚地区讲伊朗语的民族逐渐改奉*。讲伊朗语的*也被误视为阿拉伯人,并被某些相邻的民族称为大食人,因而大食的涵义随之扩大。

2、历史

帝国的建立

阿拉伯帝国(ArabEmpire,632~1258)是阿拉伯人建立的*哈里发国家。中国史书称之为大食。西方史籍称之为萨拉森帝国。610年,*在麦加创立了*。到他逝世时(632年),一个以*为共同信仰的、政教合一的、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出现于阿拉伯半岛。

从6世纪后半叶开始,由于埃及的混乱以及拜占廷和波斯之间的连年战争,使得原先的波斯湾-红海-尼罗河的商路无法通行,商人们改走更为安全的,通过阿拉伯半岛的陆路。地处商路中段,东到波斯湾,西至红海,北往叙利亚,南通也门的交通枢纽,商业城市麦加因此而变得繁荣起来。

*认为是在公元610年开始,*先知*开始奉真主之命而在麦加传播*。随着传教逐渐公开,*徒先从贫民开始增加,后来甚至一些商业贵族家族成员也加入进来,并引起以倭马亚家族为核心的麦加统治集团的关注。为了自身的统治利益,倭马亚等贵族开始对*进行迫害。622年,**出走,迁往雅特里布城。雅特里布亦因*的到来而改名为麦地那·纳比,意为“先知之城”,简称麦地那。

到麦地那后,*成功地调解了该城原有部落间的各种争端,建立了更高的威望。待到时期成熟,便将计划在应用在社会实践,以麦加的*迁士和麦地那辅士为基本力量,组建起*公社乌马(Ummah),并定制以*原则定宪章,作为处理内部和外部事物的准则。

*相信,为了防范麦加方面的威胁及保护新生政权,*受到真主的授权指挥乌马公社,并以自卫性战争方式反击。624年,*方袭击了麦加倭马亚家族的一支武装商队,从而引发了伯德尔战役,竟能以少胜多。这不仅给了倭马亚家族精神上沉重打击,而且也被*们视为是安拉佑助的结果,大大改变了*在麦地那人中对他保持观望态度的看法,扩大了*的影响。此后数年间,*先后两度与麦加军队交锋。627年,*以坚守之策,挫败麦加万人大军对麦地那城的围攻,*解除了新兴政权面临的军事威胁。此后,麦地那军队愈战愈强,屡战屡胜,或通过派遣弟子宣扬*,联合周围各部落,扩大*的影响,使这个麦地那的*国家成为当时阿拉伯半岛上最强大的政治、宗教和军事力量。

630年初,在半岛上的**日渐巩固后,*率*大军兵临麦加城下,双方缔结《侯德比耶和约》,兵不血刃下降服了麦加城,居民更主动接受*,而麦加贵族在宗教上的优越地位也得以保持。随后,阿拉伯半岛远近的各个部落纷纷遣派使者往麦地那表示归顺,少数对抗者遭到镇压。自此,阿拉伯半岛上的各部落民众开始以*为核心建立一个统一的阿拉伯*国家。

四大哈里法

四大哈里发时期(632~661)*之后,阿拉伯国家的首脑称为哈里发,意为真主使者的继承人。

632年6月8日,*在麦地那逝世。而他在生前亦没有指定继承人,有些新加入的部落酋长们认为,他们对*的服从,已经随着*的去世而告终结。于是,各部落停止进贡,各行其是。这一变故在*历史上视作“叛教”,引起了日后一系列的平叛战争。为了让*力量得以团结,最后经各派协商,同意由*的好友阿布·伯克尔出任*的领袖,称为哈里发(khalīfatRasūlAllah,意为真主使者的继承人)。正是在他的领导下,叛教的部落重新回到了信徒的行列,阿拉伯半岛恢复了统一,阿拉伯人开始了最早的对外(罗马帝国、波斯帝国)战争,*则认为是防卫性进攻。

634年,正当两大帝国因长期互相征伐而国力耗损,人心厌战之际,奥马尔一世(634—644年在位)当选第二任哈里发,称为“真主使者的继承人的继承人”,从此开始担任了*军队的总司令。他指挥将领率领贝都因人为主的*军队进入叙利亚地区,接连击败拜占廷军队,636年攻陷大马士革,两年后进军耶路撒冷地区;继而分兵东西两路,展开全面进攻。东线接连攻破波斯军队防线,占领了伊拉克和伊朗大部地区;西线继续连败拜占廷,顺势占领巴勒斯坦和埃及。

从奥马尔遇刺到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在位时,帝国扩张战争更是势不可挡。东线阿拉伯军队乘胜追击战败的波斯萨珊王朝,进军呼罗珊。651年,萨珊王朝灭亡,阿拉伯帝国夺得呼罗珊、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等地。帝国西线大军则继续攻入北非利比亚的昔兰尼加。

正当对外扩张战争势如破竹时,帝国内部发生分裂。以阿里·伊本·艾比·塔里卜为首,哈希姆家族中部分亲阿里派的人对出身于倭马亚家族的奥斯曼出任哈里发的合法性提出质疑,并组建起什叶派,与普遍接受奥斯曼继位的逊尼派相对立。*首次内部分裂由此开端。656年,随后奥斯曼亦不幸遇刺,阿里继任哈里发。但此时反以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为首的倭马亚家族拒不承认阿里政权。双方数次火拼,未分胜负,僵持不下。不久,什叶派内部又出现分裂,部分对阿里表现不满的激进*组建了一个“军事*派”——哈瓦立及派。661年,该派刺杀阿里,神权共和时代(正统哈里发时期)结束。

最初的四大哈里发由*公社以协商、选举方式产生,历史上将这4位领袖统治时期称之为神权共和时期,又称四大哈里发时期。一般阿拉伯史学家把神权共和时期的四位哈里发叫做“拉什顿”(al-Rāshidūn正统派)。这一时期,帝国版图迅速扩张,为阿拉伯帝国奠定了基础。

在此期间,历任哈里发利用北方拜占庭、波斯两大帝国长期争战的有利时机,以及对当时的阿拉伯社会来说,*这种新的信仰给他们的部落带来前所未有的团结和力量,配合他们独有的沙漠作战经验(特别是利用“沙漠之舟”骆驼,而不是像北部的邻居那样骑马作战),以“圣战”之名进行大规模的武力扩张,功效确是超乎想像的强大。

倭玛亚王朝

公元661年,倭马亚家族的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即位哈里发,以大马士革为首都,建立了倭马亚王朝。他将哈里发改为世袭,实际上成为了帝国的君主,令当时的阿拉伯社会开始进入鼎盛时代,阿拉伯语成为帝国的官方语言,*文件必须用阿拉伯语书写。但同时造成*社会中不少纷争,部分*学者认为此举长远来说是弊大于利。

倭马亚王朝时代是阿拉伯人军事扩张的第二个高峰期。8世纪初,倭马亚王朝的政权巩固以后,阿拉伯人开始发动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在东线、阿拉伯军队侵入中亚,占领喀布尔、布哈拉、撒马尔罕和花拉子模等广大地区,直至帕米尔高原,与中国唐朝相对峙。另一支东线军队向南攻入南亚次大陆的北端,占领信德一带。在北线,倭马亚王朝曾3次发兵,围攻拜占廷首都君士坦丁堡。西线的进攻最为猛烈,不仅占领从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直到摩洛哥的马格里布地区,还以新皈信*的北非土著柏柏尔人为主力,于711年跨过直布罗陀海峡,攻入西欧的伊比利亚半岛。消灭西哥特王国后,阿拉伯人翻越比利牛斯山脉,攻入西欧法兰克王国。732年,阿拉伯人在普瓦提埃战役中失利,停止向西欧内陆的进攻。不过,他们在意大利和法国的地中海沿岸仍频频得手。到了8世纪中叶的倭马亚王朝后期,阿拉伯帝国的版图西临大西洋,东至印度河,成为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庞大军事帝国,面积达到约1340万平方公里,统治的人口达到约3400万。

倭马亚王朝贵族为首的阿拉伯统治者残暴地统治其征服领地,导致众多被征服民族的怨恨不断加剧。同时,逊尼派、什叶派及其他派别的教派争斗日趋激烈,并逐渐与阶级、民族矛盾联结在一起。帝国不仅未能彻底把什叶派镇压下去,反而又出现了一个自称为先知叔父阿拔斯的后裔的阿拔斯派。各种反抗力量在720年后开始逐渐汇合。

8世纪20年代以后,阿拉伯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激化,内讧不止。一直受歧视、受压迫的非阿拉伯*纷纷揭竿而起。阿拔斯的后裔阿布·阿拔斯(750~754在位)利用波斯籍释奴阿布·穆斯利姆在呼罗珊的力量,联合什叶派,于750年推翻了倭马亚家族的统治,建立了阿拔斯王朝。曼苏尔(754~775在位)时迁都巴格达(762)。倭马亚家族的阿卜杜勒·拉赫曼逃到西班牙,于756年建立后倭马亚朝。中国史书称该倭马亚王朝为白衣大食。

阿拔斯王朝

747年,阿拔斯的后裔阿布·阿拔斯利用波斯籍释奴阿布·*在呼罗珊的力量,联合什叶派*,于750年(一说752年)推翻了倭马亚王朝的统治,建立了阿拔斯王朝。阿拔斯王朝旗帜多为黑色,故中国史书称该王朝为黑衣大食。

阿拔斯王朝建立之初,大肆捕杀倭马亚余党,杀害了阿布·*,并残酷地镇压了呼罗珊人民起义。

哈里发曼苏尔执政时,以伊拉克为中心,在底格里斯河畔营建了新都巴格达,于762年迁都至此。该城宏伟壮观,人口众多,商贸繁盛,是与当时的长安、君士坦丁堡齐名的国际性大都市。阿拔斯王朝建立后最初的近100年,特别是哈伦·拉西德和麦蒙执政时期,是阿拉伯帝国的极盛时代。

公元8—9世纪时,帝国政治较为稳定,生产力发展较快,经济和贸易繁荣,成为帝国的鼎盛时期。此间,帝国的科学文化也获得许多重要成就,对东西方文化交流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9世纪初阿拉伯帝国的领土面积约为126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2860万。

但是,为了维持国家的运转,帝国一直不断加强对农民、手工业者和奴隶的残酷剥削,致使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处于不断激化之中,人民起义、教派斗争此起彼伏。早在阿拔斯王朝创建之初,倭马亚家族的后裔就在欧洲伊比利亚半岛割据独立,建立后倭马亚王朝(756年—1236年),由于服色尚白,中国史书称为“白衣大食”,与阿拔斯王朝分庭抗礼。788年,北非摩洛哥又出现了什叶派的伊迪里斯王朝。

进入9世纪之后,人民起义遍及帝国全境,其中声势最为浩大的有巴贝克起义、黑奴起义和卡尔马特起义。阿拔斯王朝因此国势日衰。同时,9世纪中叶以后,从中亚来的突厥人逐渐取得权势。突厥将领掌握军权,任意废立甚至杀害哈里发。哈里发完全成为他们手中的傀儡。

帝国内部经济基础的差异和由军事封土制造成的强大地方*,促使割据局面的形成。各地总督和军事统帅因封土制的推行而逐渐获得的强大的经济基础和军事力量,对阿拔斯王朝统治构成了严重威胁。东西各地几十位总督、军事统帅皆乘机自立,相互攻伐征战,并力图染指*政权。800年,大将伊本·艾格莱卜在获得突尼斯封土之后,当年便建立艾格莱卜王朝(822年—875年)。868年,埃及总督阿哈默德·图伦宣布独立,建立图伦王朝(868年—905年)。东方各省继塔希尔王朝之后,又相继出现了萨法尔王朝(867年—903年)、萨曼王朝(874年—999年)。909年,什叶派*在突尼斯建立法蒂玛王朝(或哥疾宁王朝),先后征服阿尔及利亚、叙利亚、埃及、撒丁岛,973年迁都开罗,由于服色尚绿,中国史书称为“绿衣大食”。890年,由阿布·阿杜拉创立的卡尔马特教派在哈马丹·卡尔马特领导下于伊拉克南部库法地区举行起义,*迅速扩及波斯、中亚一带,并于899年在波斯湾西岸的巴林建立了卡尔马特国家,先后延续200余年。

此外,阿拉伯人在北非西部建立了伊德里斯王朝;摩苏尔和阿勒颇建立了哈姆丹尼王朝;波斯人和突厥人在波斯、中亚和小亚细亚等地建立了萨曼王朝、白益王朝、伽色尼王朝、塞尔柱帝国;在埃及、叙利亚和也门也建立了阿尤布王朝。大小王国在这一时期忽生忽灭。

10世纪以后,帝国四分五裂,实际统治区域仅限于巴格达及其周围地区,名存实亡。由里海南岸的德莱木人白益第三子阿里于934年占领法尔斯的都城设拉子;945年其弟艾哈迈德进入巴格达,哈里发穆斯台克非成为白益家族的傀儡。各地封建主拥兵割据,独霸一方。1055年,另一支塞尔柱土克曼人攻陷巴格达,解除了哈里发的*,仅保有宗教首领的地位。

灭亡

塞尔柱土克曼人的到来,使阿拉伯帝国一度出现中兴局面。当时,虽然帝国名义上的统治者还是哈里发,但是实权已经旁落到了塞尔柱土克曼的“苏丹”手中。塞尔柱当权者十分尊重阿拉伯帝国的传统,基本承袭了帝国以往的各种封建典章制度。帝国又暂时恢复了统一局面。

但是,各种社会矛盾仍然存在,人民反抗继续发展,各种教派纷争愈发残酷。11世纪末,什叶派主要派别伊斯玛仪派(即“七伊玛目派”)中出现了一个极端恐怖的阿萨辛派,它以波斯西部的阿剌模忒堡为根据地,在神秘的山中老人(山地谢赫)霍山(哈桑·本·萨巴赫)统率下专门从事暗杀哈里发、苏丹及达官贵人等排除异己的恐怖活动。

此外,军事封土制再次显示出对统一政权的侵蚀作用。11、12世纪之交,阿拉伯帝国又被那些手握重兵、拥有大片地产和税收大权的突厥封疆大吏分裂成10余个封建小邦。

紊乱的政局,为西欧封建主和基督教会向东方掠夺提供了有利的契机。11世纪开始的十字军东征多次侵蚀阿拉伯帝国的疆域,圣城古都斯(耶路撒冷)更多次被血洗。

12世纪末年,中亚新兴的花剌子模王朝取代土克曼人,控制了哈里发,但突厥诸邦分立的局面,未有大的改观。

13世纪初,强大的蒙古帝国开始兴起,第一次蒙古西征就消灭了花剌子模。13世纪中叶,蒙古铁骑冲入西亚大地。1252年,成吉思汗之孙旭烈兀奉其兄蒙哥汗之命西征。他率领蒙古军队洗劫了波斯、小亚细亚、美索不达米亚和叙利亚,并于1258年摧毁帝国首都巴格达,1260年攻占叙利亚首府大马士革。据说,除少数技艺高超的工匠外,巴格达全城居民都被*,被*人数约为9万人(《多桑蒙古史》中记载为80万人)。为了不让皇族的鲜血玷污战刀,巴格达哈里发裹在地毯里被战马踩死,阿拉伯帝国灭亡。

阿拉伯帝国灭亡之后,“哈里发”的头衔,则作为*宗教领袖的称号,一直被继承下去。哈里发首先是处于开罗的马穆鲁克王朝的控制之下。1517年,奥斯曼帝国征服了埃及,时任哈里发的穆台瓦基勒也被俘。1543年,穆台瓦基勒死去,奥斯曼苏丹苏莱曼一世宣布自己继承哈里发的职位,成为全世界*的领袖。直到1924年,哈里发制度最终才由凯末尔废除。

3、发展时间

建立者:*

四大哈里发632年—661年

阿布·伯克尔632年—634年

奥马尔一世634年—644年

奥斯曼644年—656年

阿里656年—661年

倭马亚王朝661年—750年

穆阿维叶一世661年-680年

叶齐德一世680年-683年

穆阿维叶二世683年-684年

马尔万一世684年-685年

阿卜杜勒·马利克685年-705年

瓦利德一世705年-715年

苏莱曼715年-717年

奥马尔二世717年-720年

叶齐德二世720年-724年

希沙姆724年-743年

瓦利德二世743年-744年

叶齐德三世744年

易卜拉欣744年

马尔万二世744年-750年

阿拔斯王朝750年—1258年

阿布·阿拔斯750年—754年

曼苏尔754年—775年

迈赫迪775年—785年

哈迪785年—786年

哈伦·赖世德786年—809年

阿明809年—813年

马蒙813年—833年

穆阿台绥姆833年-842年

瓦提克842年-847年

穆塔瓦基勒847年-861年

蒙塔塞尔861年-862年

穆斯塔因862年-866年

穆塔兹866年-869年

穆克塔迪869年-870年

穆塔米德870年-892年

穆塔迪德892年-902年

穆克塔菲902年-908年

穆克塔迪尔908年-932年

卡希尔932年-934年

拉迪934年-940年

穆塔基940年-944年

穆斯塔克菲944年-946年

穆提946年-974年

塔伊974年-991年

卡迪尔991年-1031年

凯姆1031年-1075年

穆克塔迪1075年-1094年

穆斯塔兹希尔1094年-1118年

穆斯塔尔希德1118年-1135年

赖世德1135年-1136年

穆克塔菲1136年-1160年

穆斯坦吉德1160年-1170年

穆斯塔迪1170年-1180年

安-纳西尔1180年-1225年

查希尔1225年-1226年

穆斯坦绥尔1226年-1242年

穆斯台绥木1242年-1258年

4、与中国

阿拉伯人的大食帝国与中国的唐帝国大致建立于同时,两国人民都创建了光辉灿烂的文明,从7世纪后半期起,交往日益频繁。在唐代西域,唐、吐蕃、突骑施与大食之间,屡次发生错综复杂的冲突。751年,唐朝将领高仙芝对中亚的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带)用兵。石国乞援于大食,大食派吉雅德·本·萨利赫东来。高仙芝败于萨利赫。这次战役,大食兵掳走大量中国俘虏,其中有织匠、金银匠、画匠等,中国多种工艺技术因而西传,其中对于中外文化交流发生深远影响的是中国造纸技术通过这些被俘工匠而广泛传播于西方。俘虏中的杜环旅居西域12年,归国后写出《经行记》一书。唐末到宋初,商旅行人大量聚居于广州、泉州、洪州(今江西南昌市)、扬州等地,多者达数万人,均以大食之名见称于汉籍。大食商人都是*徒,随着他们的经商活动,*也从大食传到了唐朝。泉州有北宋时代建立的中国最早的*,城外有宋元以来大食人的墓石群。南宋周去非撰《岭外代答》,收录有关波斯、阿拉伯等地记载多条,进一步增进了中国对大食情况的了解。理宗时赵汝适撰《诸蕃志》,增补了周去非书之不足。

和中国不断了解大食的情况一样,大食也对中国情况有着日益具体的了解。851年,阿拉伯商人苏莱曼写下了东来中国的行记,此书被纳入阿卜·札伊德撰写的《中国印度行记》之中。苏莱曼和札伊德对中国典章制度、工艺制品有生动描述。此外,许多阿拉伯地理学家留下了大食方面关于中国的珍贵记载。

1259年奉蒙古国蒙哥之命而西使的常德的行记,亦即元世祖中统四年(1263)经刘郁记录而成的《西使记》提及“天房”,这是汉籍直接记载麦加城之始。此后汉籍更多使用“天方”一词指阿拉伯本部。随着人们认识到阿拉伯人、波斯人、*三者的区别,大食的涵义开始受到限制,逐渐专指伊朗东北部的*居民,这大概就是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族的族名来源。

据说,*曾经告诫他的弟子们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据《旧唐书·西域传》记载,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阿拉伯帝国第三任正统哈里发奥斯曼派遣使节抵达长安与唐朝通好,唐高宗即为*使节赦建*。此后双方来往频繁。在中国史书的记载中,大食使节来访次数达37次。

唐天宝十年(751年),阿拔斯王朝及其属国的军队在中亚怛罗斯战役中交战并击败了唐朝将领高仙芝率领的唐朝和葛锣禄部联军,成功巩固了中亚西部河间地区的控制权,与唐帝国隔葱岭相对,此战亦是中阿两国多年唯一一次的军事冲突。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12月16日),唐玄宗时由于政治腐败,节度使安禄山与其部将史思明以诛宰相杨国忠为名,在范阳举兵*,史称“安史之乱”。755年,叛军占领洛阳,次年称帝。756年太子李亨率3000人马逃亡宁夏灵武,继承皇位,号肃宗,组织军事力量,光复王业,但势单力薄,向边疆*,拔汗那以及西域各国许以厚赏请兵援助。唐朝于757年向阿拉伯帝国求援,大食曾派3000骑兵助唐平乱。事后唐王赏赐这些士兵居住长安,为其修建*,准其娶中国妇女婚配,子孙繁衍,世代相传成为今日******民族的先民。至今在山东一带还可以找到当年供奉死难将士的祠堂遗址(三圣祠),以及他们流传下来的武功流派:查拳。安史之乱后,吐蕃趁唐将西域兵力调回、防务空虚之际,联合大食人入侵唐朝。之后,吐蕃与阿拉伯又在葱岭以西多次交兵,争夺西域的控制权。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唐的盟友得以崛起。

据《旧唐书。肃宗本记》载“元帅广平王统朔方,安西,*,南蛮大食之众二十万,东向讨贼。

经过激战,于十月先后收复长安,洛阳,平息了安史之乱,关于这支部队的具体数量及平乱后是否遣返阿拉伯,众说纷纭。中国回族*中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唐代安史之乱时,大食曾派3000骑兵助唐平乱,

751年后,中国之外的第一个造纸作坊出现在阿拉伯帝国境内的撒马尔罕。《旅程和王国》一书有这样一句话:“纸是由俘虏自中国引入撒马尔罕的。”几乎与此同时,巴格达也出现了造纸作坊。他们的造纸技术都是由来自中国的工匠师傅传授的。造纸术后来从阿拉伯传往欧洲。

继造纸术之后,一些中国的其它发明创造也通过丝绸之路传进阿拉伯帝国,后来通过帝国的西班牙、西西里和法国部分地区传遍欧洲,对西方的文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公元8世纪中叶,中国的杜环去过阿拉伯地区,足迹远至北非马格里布地区的摩洛哥,并且将其所见所闻写成一本书—《经行记》,为中国和阿拉伯文明的交往留下珍贵的记录。

伴随科学与文化交流的发展,不仅*传入了中国,而且阿拉伯帝国先进的数学、天文历法与航海、地理知识也开始被中国人了解。

公元10世纪,阿拉伯商人苏莱曼与航海家伊本·瓦哈比的商船由巴士拉与希拉夫(Siraf)经海上丝绸之路驶进中国的广州港。之后,他们对于中国风土人情的大量的叙述(由AbuZeidHAssan整理),使得当时的阿拉伯世界进一步认识了中国。此类故事可能为阿拉伯名著《一千零一夜》(TheAr*Nights)提供了与中国有关的素材。

上一篇:萑苻泽奴隶起义

下一篇:大慈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