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货币联盟

科普小知识 2023-11-16 21:09:39
...

1、定义

货币联盟是指使用一种具有计价单位、交换媒介和价值储藏三大职能的货币的地理区域。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建立和欧元的诞生是一个历史性的创举。世界上还从未出现过独立国家放弃本国货币组成基于同一个货币当局领导下的使用同一货币的货币联盟,同时,各国在政治上保持各自的独立性,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除货币政策外的经济政策并通过磋商、谈判等协调各国的经济政策。它是指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均采用一个共同货币,或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各自保有独立的货币并采固定汇率。

货币联盟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在其货币理论中关于货币产生过程和货币本质问题的论证

马克思的货币理论是从商品价值理论发展而来的。货币是在商品内在矛盾向外在矛盾转化中自发地产生的。随商品关系内在矛盾的发展,商品的价值形式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三次本质上的变化,最终取得了货币形式。货币本质上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纸币是一种不具有价值实体的货币符号。它之所以能代替贵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仅仅因为单纯交换手段的物质货币本身是象征性的。当商品流通越出国界而产生世界贸易时,货币就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只有在世界市场上。“货币的存在方式与货币的概念相适合了”。货币正是由于是普遍的商品,才成为普遍的货币,才能在所有的地方一律通用,所以世界货币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

马克思指出:“货币发展为世界货币,商品所有者也就发展为世界主义者。人们彼此间的世界主义的关系最初不过是他们作为商品所有者的关系,商品就其本身来说是超越一切宗教、政治、民族和语言的限制的。它们的共同语言是价格,它们的共性是货币……整个世界都融化在其中的那个崇高的观念,就是一个市场的观念,世界市场的观念。”由此可见,商品的价值形式取得货币形式以后仍会向世界范围单一货币方向演进。而货币联盟是货币在多个国家间的单一化,它正是这种演进道路上的一个阶段。

(二)最优货币区理论

20世纪60年代初由蒙代尔最早提出了“最优货币区”的概念和加入其中经济条件——区内国家之间生产要素高度的流动。其他许多经济学家就最优货币区所需的经济条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例如:经济的高度开放性(罗伯特·麦金农RobertMacKinnon,1963)、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出口高度多样化并且产业结构相似(彼得·凯南,1969)、金融市场的高度一体化(G·哈伯勒和G·M·弗莱明,1970)、经济政策的一体化(爱德华·托乐,1970)。

总之,具备以下条件的国家(地区)有可能组成货币联盟;国家(地区)之间商品、劳动力、资本流动比较*;经济发展水平和通货膨胀较为接近;经济政策较为协调。加入最优货币区既有成本也有收益。因为权数难以确定,所以加入最优货币区的成本——收益分析以定性分析为主。其成本主要在于独立货币政策的丧失、财政政策上受到限制和区内不平衡加剧等,这些成本可以依靠“结构调整基金”、“地区发展基金”和各国的财政协调等措施加以控制。其收益主要在于消除成员国之间货币兑换和管理的成本、节约外汇储备、促进经济一体化和加强政治力量等。R·克鲁德曼(1994)用其成本收益曲线分析了包括货币一体化的经济一体化的成本收益问题。他认为收益与经济一体化(包括货币一体化)程度成正比,而成本与之成反比。以经济一体化为横轴,收益的正比曲线与成本的反比曲线的交点为均衡点,是所应选择的经济一体化(货币一体化)的程度。

1990年以来,最优货币区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由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许多国家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率同时上升,使人们意识到两者间并不存在长期的替代关系,即菲利普斯曲线在长期内趋于垂直。因此,新的理论观点认为:加入货币区付出的代价并不像原来想象的那么高昂,高通货膨胀率的国家与经济相似的低通货膨胀率的国家组成货币联盟后,可在实行稳定通货政策的同时仍保持较低的失业率,因而不会损失太多,从长期来看还能获得较大的发展。

2、作用

货币联盟在防范货币危机中的作用——以欧洲货币体系(EMS)为例

正是20世纪90年代的货币危机激发了人们对于建立防范货币危机爆发和传染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从而使得货币联盟有机会作为一种有利于防范货币危机的制度进入人们的视野。货币联盟在防范货币危机中的作用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但总体而言前者明显大于后者。

首先,积极作用有:

1)货币联盟一般建立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的基础之上,并能促进经济一体化向更高层次发展;有利于区内各国经济上的趋同和区内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经济基础的稳固是防范货币危机的根本。

1957年3月欧洲六国签订“罗马条约”,决定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在“罗马条约”中并没有要建立欧洲货币联盟的内容,但是共同体成立后欧洲经济一体化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推动劳动力和资本流动的*化,货币一体化成为了必然选择。1991年12月通过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详细规定了如何实现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并规定了加入经济货币联盟的5项经济趋同标准,进一步促进了成员国经济的趋同。

2)货币联盟一般会建立货币共同基金来平抑各国国际收支。它是防范货币危机的有力武器。

1979年3月这后EMS协议正式实施。两年后,建成总计约500亿欧洲货币单位(ECU)的欧洲货币合作基金(EMCF)。这笔基金在稳定市场汇率,平衡各国国际收支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3)货币联盟的汇率联合干预机制有利于反货币危机调节。EMS规定当市场汇率超过差异界限时,有关双方的货币当局都应进行干预,弱币国若感到力量不足,可以向EMCF借入强币。如果形势严重,市场干预效果不明显,那么就得考虑收缩国内货币供应、提高利率等措施,强币国也要适当考虑低利率、放松银根等措施。这种联盟内的联合干预比IMF下的调节措施可更有效。

4)存在一种抑制货币危机的正传导效应:Buiter(1997)等建立了N+1货币体系内的货币危机传导机制模型,即在这个货币体系内,N个国家的汇率都一起钉住剩下的一个中心国家的货币或某一共同货币单位,当中心国家受到负面冲击而提高利率时,会使其他N个国家难以承受。他们中承受能力最弱的国家就会退出这个货币体系。这会使中心国家重新考虑自己的货币政策,为了维持该体系的存在转而采取扩张性的姿态,缓解仍留在体系内的其他国家的压力,而不至于出现货币危机。1982—1993年意大利里拉和英国英镑相继退出了EMS,保全了其他的成员国。

5)如果世界范围内存在几个货币联盟,把大多数国家包括进来,那么世界上的货币只有几种,它们的利率、汇率变化信息很透明,利差和汇差基本上不大,投机性的套利和套汇很难进行。另一方面,大部分的机构投资者都一定程度上遵循马柯维茨的风险分散的投资组合理论,且有调查发现美国相当多的基金都采取了按照地理区域的投资分散方式进行管理。在存在几个货币联盟的条件下,世界上异质区域个数减少,那么机构投资者采取的区域性管理方式的多样性减少,游资对不同地区的冲击性也减少。

其次,消极作用有:

1)货币联盟的成员国丧失了独立的货币政策,防范因国内经济危机而引起的货币危机主要依靠财政政策,但是为了达到经济的趋同,*的总债务有严格的限制,财政政策也被束缚住了手脚。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超国家层次的财政协调或者某种财政联邦主义的转移支付制度。

2)在存在某种货币安排的国家间有一种同信息有关的货币传导负效应。设想这样一种情况:某些市场上的参与者已经预期到了会发生货币危机,只是对其发生的时间并不确定。如果他们过早地采取行动的话就会有较高的成本。他们可能不知道别人是否也同样这样想,于是他们在市场上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最终发生货币危机的预期在区内传播,一旦出现了某种货币危机的信号,市场就会崩溃。

历史教训

1、政治统一和货币联盟

在过去的200年中,世界上出现了很多货币联盟。从政治性质上看,可分为政治统一下的货币联盟和主权国家间的货币联盟。从货币管理*上看,可分为集中型货币联盟和分散型货币联盟,前者是指货币联盟形成统一的货币当局,即是*银行;后者指几个货币当局并存,但相互协调。把政治性质和货币管理性质结合起来,货币联盟可分为三大类:

(1)政治独立的集中型货币联盟。政治上独立的国家通常是集中型货币联盟,如历史上德国、意大利、瑞士,先完成政治统一,再实现货币联盟,后实行统一货币。再比如美国,全国被划分为12个联邦储备地区,每个地区都可发行美元纸币,但这些纸币按1:1永远可兑换。历史上,货币联盟往往是政治一体化的结果。一旦政治上实现联合,产生一个独立的国家,货币联盟就会随之产生。政治一体化瓦解,货币联盟随之解体,前苏联、捷克斯洛法克、南联盟都是如此。

(2)主权国家分散型货币联盟。1865-1926年,由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瑞士组成的拉丁货币联盟,以及1872-1931年由丹麦、瑞典和挪威三国组成的斯堪的纳维亚货币联盟,是世界上两个最著名的主权独立国家分散型货币联盟,由于没有独立的*银行,各国保留自己的铸币权力,政策协调困难,最后以失败告终。

(3)主权国家集中型货币联盟。主权国家可以加入集中型货币联盟,欧元启动前的法国法朗区,比利时和卢森堡货币联盟,以及实行美元化的地区都可以看作主权国家集中型货币联盟,目前的欧洲经济货币联盟也是此类。由于没有实现政治一体化,联盟内某个国家发生战争、自然灾害、经济危机等外部或内部冲击时,难以采取诸如财政、货币、汇率等政策应对,往往使联盟解体,最近,阿根廷就*放弃了比索和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在这类联盟中,只有比利时和卢森堡经济货币联盟运作的较为顺畅。

2、货币联盟和财政一体化

从财政管理*看,各国的财政*也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集中型财政;另一类是联邦型财政,即分散型财政。但这两种类型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传统上,欧洲议会制国家的货币和财政*都是集中型的。然而,货币一体化也存在于财政分散型国家中,美国、加拿大、瑞士等国家,其货币政策由*银行集中决定,财政政策分散在各联邦主体内。

分散型财政体系和集中型货币体系是可以相容的,只有货币政策和货币供给决策是决策者独立决定,不同的财政司法权不会直接影响货币的供给。实际上,把货币主权转让给*当局比把财政主权转让要容易的多,历史上把不同宗教、文化、民族的地区统一起来的一个办法就是让各地区掌握财政大权,实行财政联邦制。

3、货币联盟的几个结论

从分析历史上的货币联盟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这些结论有助于解释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前景。

(1)成功的货币联盟通常依赖于政治的统一。政治上的联合可以由一个国家主导建立或者若干国家基于共同利益而建立。政治联合的意愿是货币一体化最主要的动力。

(2)集中型货币联盟相对于分散型货币联盟会更持久。

(3)财政的集中程度不是决定货币联盟能否持久的决定因素。只要货币政策集中控制,货币联盟就不必然需要财政一体化。但财政一体化能促进经济稳定,维持政治团结,从而提高货币联盟的持久性。

(4)不管汇率制度如何安排,任何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总会经历宏观经济的各种冲击、经济周期,甚至经济危机。没有简单的、能自动防止各种问题的货币体系保证各国免于各种经济冲击。

欧洲经济货币联盟

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将给欧盟乃至世界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带来深刻地变化。它不仅影响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而且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商品、资本和劳动力的市场体系,并改变欧盟的经济与政治格局。同时,欧元的启动也是国际金融领域自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以来最重要的历史事件。

3、欧盟和欧元四大挑战

自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元诞生以后,对它的前途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发现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存在一系列的弱点和缺陷。

1、财政政策的挑战

《马约》对各国的债务和财政赤字的数量规定了严格的标准,但由于财政政策由成员国各自掌控,协调困难,这会产生两大问题。一是成员国难以应对非对称性冲击。所谓非对称性冲击是指某一特定国家或部门受到经济冲击(诸如战争、自然灾害、贸易条件恶化、金融危机、石油危机等)时,由于这种冲击带来的不利经济影响与其他国家或部门不同步,即不对称,需要特殊的经济政策进行调节。如果受到非对称冲击的国家与其他国家未组成货币联盟,那么可以使用货币政策如汇率和利率政策、财政政策等加以调节。在组成货币联盟的情况下,由于失去货币政策手段,财政政策措施又受到限制,这一特定国家或部门便会出现严重经济问题。二是成员国*出现顺周期财政政策行为和倾向。按照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财政政策应是反周期的,经济繁荣时,实施紧缩财政政策,防止经济过热;经济萧条时,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从而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但在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内,经济繁荣时,对公共支出和减税没有任何限制措施,而在经济衰退时,《马约》又强迫各国*减少财政支出和增加税收,以满足财政赤字不超过国内生产总值3%的要求。这和凯恩斯的反周期财政政策是背道而驰的。

2、货币政策的挑战

在货币政策方面,存在四大问题。一是最后贷款人的问题。在一个主权国家内,*银行承担最后贷款人的角色,有责任最后保证国家支付体系的流动性,国家的资源总存量是货币的实物基础和最后担保。名义上,欧元区的最后贷款人是欧洲*银行,但《马约》并没有赋予欧洲*银行行使最后贷款人的权利,即使欧洲*银行被欧元区国家授权来承担这个责任,也由于自有资本(各成员国按比例纳缴500亿欧元)及其储备太少而不可能担此重任。实际上,欧元区没有真正的最后贷款人,一旦出现流动性危机,最后贷款人的缺位就会弱化欧元。二是金融监管问题。欧元区缺乏统一的*当局对金融体系实施监管,《马约》规定了欧洲*银行有一定的监管职能,但最主要的监管权力由各国的*银行承担。这意味着一旦发生欧元区范围内的金融危机,解决问题将是很困难的,欧元区的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难以得到根本保证。三是货币政策权分割。按照《马约》的规定,欧洲*银行独立执行货币政策,但汇率机制由欧盟财政部长理事会决定。四是欧洲*银行和欧元区的货币政策决策缺乏透明度。

3、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挑战

最优货币区理论是罗伯特·蒙代尔1961年提出的,由于对此理论的贡献,他于1999年获诺贝尔经济奖。按照最优货币区的理论,最优货币区应有以下几个标准,(1)劳动力和资本的流动性:跨国劳动力和资本的高度流动性会可减少使用汇率作为恢复竞争力和消除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整工具。如果劳动力能从高失业地区流向低失业地区,那么工资和其他成本就会趋同,资本的*流动可减少通过汇率调整相对成本和价格的必要性。如果劳动力和资本不流动,相对价格的变化将是调整国际收支平衡的唯一手段,那么,浮动汇率比固定汇率和货币联盟更有效。(2)经济开放度和经济规模:一国的经济开放度越高而且规模越小,那末固定汇率就越有效,这个国家就越倾向于加入货币联盟。(3)价格和工资的灵活性:如果价格和工资灵活,那么相对价格的调节可通过市场顺利实现,减少汇率调整的必要。(4)产业结构相似:拥有相同生产结构的国家,并且多样性程度高,外部冲击会具有对称的影响。(5)如果成员国实现了财政一体化,那末财政转移支付能够替代利率和汇率等货币政策抵消非对称冲击的影响。

欧洲的劳动力市场僵化,劳动力流动受到语言、文化、社会保障体系差异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欧盟的财政收入只占欧盟国内生产总值的1.3%左右,2001年的收入仅为900亿欧元,而且400亿欧元用于共同农业政策,360多亿欧元用于结构基金,财政转移支付能力十分有限。显然,欧元区并不符合作为最优货币区的条件,大量实证分析也显示目前的欧元区不是一个最优货币区,至少和美国相比的确如此。单一货币带来的低成本和贸易创造的收益在很大程度上被放弃本国货币主权产生的经济调整成本所抵消,甚至得不偿失。

4、政治合法的挑战

传统上,欧洲人把自己的国家作为最基本的政治实体,认同自己的国家和代表各自国家的国旗、国歌、货币等国家象征。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各国形成了自己的历史、语言、文化和政治传统,国家的边界往往就是语言边界,同一国家不同语言区的矛盾十分尖锐,比利时就是典型代表。单一货币的超国家和泛欧洲特征在欧洲人中始终存在疑虑。实际上,经济货币联盟和围绕执行该联盟所设置的各项制度如欧洲*银行、欧元、稳定与增长公约等始终没能纳入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欧洲一体化的政治框架内。

上一篇: 布偶电影

下一篇: 真鳄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