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泥井镇
白泥井镇位于县城东北部,距县城38公里,2011年由原白泥井镇和原周台子乡4个行政村合并而成。东北与内蒙古鄂托前旗城川镇毗邻,西南与本县砖井镇、盐场堡镇接壤。全镇辖30个行政村,159个自然村,5907户,24618人。
中文名:白泥井镇
行政代码:610825104
身份证前6位:610825
长途区号:0912
邮政编码:719000
隶属政区:定边县
行政级别:镇
车牌号码:陕K
辖区面积:484km2
1、地方简介
白泥井镇位于陕西省定边县最北端,北邻内蒙前旗二道川乡,西接周台子乡,东靠安边镇,南毗定边镇与砖井镇。全镇辖26个行政村、3779户、18206人,18个驻镇单位,33个支部,476名党员,镇*现有*职工69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33人。总土地面积484平方公里,现有耕地71190亩,其中水地44806亩,人均2.4亩,地貌类型为风沙盐碱滩区,农业生产以小型水地为主,是我县重要的产粮基地和畜产品基地。羊子、辣椒、西瓜为主导产业。其中,年种植保加利亚辣椒2万亩,产量8000万斤,产品远销山东、广东、东南亚等地,被誉为“天下第一椒”。
2、行政区划
白泥井镇区划
白泥井镇
610825104200121寨子村
610825104201220场子壕村
610825104202220明水湖村
610825104203220红石梁村
610825104204220先进村
610825104205220红卫村
610825104206220荣阳村
610825104207220衣食梁村
610825104208220白刺湾村
610825104209220红旗村
610825104210220兔蒿峁村
610825104211220北畔村
610825104212220二道梁村
610825104213220向阳村
610825104214220瓦窑坑村
610825104215220南场子村
610825104216220张罗坑村
610825104217220团结村
610825104218220先锋村
610825104219220同心干村
610825104220220砖窑梁村
610825104221220四大号村
610825104222220梁湾村
610825104223220摆言坑村
610825104224220海子梁村
610825104225220上湾村
3、地方人口
白泥井镇人口数据:
白泥井镇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9475
男4882
女4593
家庭户户数2266
家庭户总人口(总)9463
家庭户男4876
家庭户女4587
0-14岁(总)2801
0-14岁男1464
0-14岁女1337
15-64岁(总)6203
15-64岁男3173
15-64岁女3030
65岁及以上(总)471
65岁及以上男245
65岁及以上女226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8951
4、物产资源
镇境内地域辽阔,土壤肥沃,资源极为丰富,农业生产以小型水地为主。以辣椒、马铃薯和西瓜为主的经济作物,享誉省内外,特别是生产的“保加利亚”牌辣椒素有“天下第一椒”之美誉。2003年被陕西省农业厅确认为“省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007年被省农业厅命名为“一乡一品”先进乡镇。2008年万亩洋芋创高产打破全国记录,亩产4989.9公斤/亩,60亩核心攻关亩产6715公斤。2010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20251元,收入位次居全县前列。
5、经济建设
2010年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主线,在全镇组织实施了“两园、三基地”建设。即:白泥井设施农业示范园、陕西省蔬菜标准园创建镇;万亩优质马铃薯创高产示范基地、万亩丰产辣椒基地、万亩设施蔬菜示范种植基地。进一步深入打造“定边设施农业种植第一大镇”、“榆林市蔬菜种植第一大镇”和“陕西省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全面启动了农民增收“33211”工程:全镇人均种植优质马铃薯3亩、高产玉米3亩、丰产辣椒2亩、特色西甜瓜1亩,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经过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2010年全镇农业生产总值达到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251元,较2009年增加12101元,增长148%。
6、农业发展
陕西定边白泥井镇:沙漠里的现代农业
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的陕西省定边县白泥井镇是当地的农业大镇。作为陕西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定边核心区,白泥井镇近年来先后建成省级农业示范园5处,市级农业示范园4处,累计建成设施大棚12000亩,组建专业合作社216家。全镇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760元。目前,该镇已成为农业部命名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和陕西省*确定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7、附近景点
附近景点
定边盐湖很多,主要集中在西北部,有花马池、莲花池、红崖池、苟池、敖包池、公布井、明水湖、咸海子等13个,总面积160平方公里。这些盐湖既是风景秀丽之处,又是盛产咸盐之处。
定边小滩子沙漠
位于堆子梁镇东部,处毛乌素沙漠南缘,经过人们的努力,使黄沙滚滚的大漠变成了美丽的绿洲,形成4800亩的毛乌素沙漠中的一块绿宝石。
定边明城堡遗址
定边县境内,现遗存的古城遗址,宋代有10处(包括西夏):冯地坑乡旧城、王盘山乡西海螺城、樊学乡石城子(现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白马崾先乡安达城、铁角城,张崾先乡木瓜城,罗庞塬乡荞麦城,新安边堡城,油房庄乡黄花城等;明代10处:定边城,盐场堡城、砖井堡城,安边堡城,柳树涧堡城(明崇祯年间,著名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故里),新安边堡城,石涝堡城,冯地坑乡三山堡城,铙阳水堡,新兴堡城。
8、地方特产
地方特产
马铃薯是陕西省定边县传统的粮菜兼用作物,也是全县第一大宗农作物,种植历史悠久。近年来,定边县委、县0按照“特色农业富民、马铃薯经济引领”的战略思路,抓住马铃薯产业不放松,不断优化种植布局,积极调整品种结构,加强优质薯推广,稳步推进产业化开发,使马铃薯产业成为带动全县近28万农民实现致富奔小康最具优势潜力的主导产业,2007年定边县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马铃薯特产之乡”、获陕西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及产品认证,“定边洋芋”被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受地理标志保护,显示出了以下四方面优势:
种植基地规模大,产量高。马铃薯是定边县栽培面积最大、分布范围最广的农作物。截至2006年种植面积达100万亩,总产鲜薯105万吨,规模连片种植基地在万亩以上的乡镇有18个,4万亩以上的乡镇有8个,100亩以上的专业种植大户有3000户,全县农民人均达3.5亩,占到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的56%。定边县马铃薯种植面积是榆林市的三分之一、陕西省的五分之一和全国的七十分之一,成为陕西省马铃薯生产第一大县,在全国位居前列。
自然地理资源优势强,产品品质优。定边县海拔高、气候冷凉、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加之土地广阔、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宜耕,为马铃薯生长发育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气候环境,是全国马铃薯最佳优生区之一。目前,全县已建成脱毒微型薯原种扩繁基地2000亩,一级种薯扩繁基地3万亩,主推品种有紫花白、费乌瑞它、陇薯3号、大西洋、夏坡蒂、新大坪、早大白等,优质薯年推广面积达60万亩。定边种薯退化慢、病虫害少、产量高、质量好,旱地一般亩产1500公斤左右,水地亩产可达3000-公斤左右。定边商品薯个大、形圆、光泽度好、无污染、无畸形、耐储运、淀粉含量高(16-23%)、鲜食口感极佳、加工产品色泽鲜亮、鲜食加工兼用,是天然的无公害绿色食品。
炉馍
“炉馍”起源于何时?远不可稽。相传元朝末年就有百姓在炉馍中夹纸条,“炉馍”是安边(今属定边县)的传统美食。由于选料精,做工细且极其考究,历经三百年,赢得了四海美誉,八方食客。人们都知“炉馍”好吃,但并不知道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1697年康熙帝率师西征葛尔丹,四月初二从榆林出发,“羽辔行边六日程”来到安边堡,遂命大军宿营,自己扮成“脚户”私访,与当地人高善仁谈得开心,屈将几位客人请回家,从里屋抱出一个罐子来,从罐子取出炉馍招待客人,客人品尝后,连声称好,并向屈了解了做炉馍的技术。告别时屈送了客人一罐炉馍。客人脱下马褂,赠于屈。后来屈发现褂内刺有龙图,方知万岁爷所赠。
时隔不久,朝廷命专人专程来安边请高善仁赶做炉馍。消息一下传开,各州府县官吏借机向朝廷敬贡,各路商客炉馍生意火爆,“销东晋,售南庆,能西凉,出北塞”。民间则“家皆以饼相馈”。从此以后,百姓称有关炉馍面叫上面(皇上用之“,麻油叫做清油(大清珍品),并称铁炉为“铙”(传说康熙帝看了铁炉后称铙),百姓吃炉馍用双手捧着,传说是对圣上的敬重。安边东滩现在还保存着写给康熙帝品尝炉馍的对联:“金炉不断千年火,玉盏常照万岁灯。”
定边洋芋
洋芋是一种粮菜兼用的农产品,定边洋芋在种植业经济中是最具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其适应性强,栽培范围广、产量高、品质好、经济效益显著,是全县人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目前定边洋芋种植面积达50万亩,总产量50万吨,种植规模和产量位于榆林市12县之首,是陕西省洋芋商品生产基地县。定边洋芋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白于山区的梁、塬、涧、塘,涉及18个乡镇。这里是定边主要旱作雨养农业区,土地辽阔,地气凉爽,年降雨量320——400毫米,且多集中于7、8、9三个月,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非常适宜要求凉爽条件的洋芋生长要求。定边洋芋以其块茎大、块茎整齐均匀、含淀粉率高(15﹪——20﹪),鲜薯食用口感沙、耐贮运等优势品质享誉省内外,全县年外销鲜薯约35万吨以上,产品主要销往西北的西安、兰州、银川以及南方的广州、湖南、浙江等数十个省市。产品上市时间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当地市场价每公斤约0.4——0.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