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何廷仁

科普小知识2021-10-11 20:08:10
...

何廷仁(1483~1556),初名秦,字性之,号善山,江西雩都(今于都县人),明代理学家、教育家。王阳明的“四大弟子”之一,与王阳明的另一弟子黄弘纲同乡。

中文名:何廷仁

朝代:明朝

别名:初名泰,字性之,别号善山

籍贯:于都县

出生地:于都县

性别:男

出生年月:1483年

去世年月:1551年

代表作品:《善山集》

1、人物简介

何廷仁(1483~1551)初名泰,字性之,别号善山,雩都县(今于都县)人。廷仁身躯魁梧,长须高鼻,待人谦虚温和。少年时期崇敬陈献章,后师从王守仁。王守仁讲万物一体之论,讲“良知”之说,廷仁心领神会,作“知过即良知,改过即本体”等论说,在当时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反响。王守仁在江西先后为南赣、江西巡抚,军务繁忙,政事丛脞,何廷仁与江西黄宏纲及浙江钱德洪、王畿同为王守仁高足,当时有“浙有钱王,江有何黄”之说。新人门弟子多由何廷仁和黄宏纲教导,时称“接引师”。

王阳明的“四大弟子”之一,与王阳明的另一弟子黄弘纲同乡。《明史》把何廷仁、黄弘纲列在一块“合传”,并给予二人极高的评价,称:“守仁之门,从游者恒数百,浙东、江西尤众,善推演师说者称弘纲、廷仁及钱德洪、王畿。时人语曰‘江有何、黄,浙有钱、王’”;“然守仁之学,传山阴、泰州者,流弊靡所底极(指以王艮为代表的泰州学派及其传人颜钧、何心隐)唯江西多实践”。

2、人物经历

何廷仁在赣州师从王守仁,未参加科举。


明书法

直到嘉靖元年(1522),王守仁回浙江守制,才应江西乡试中举,后考进士未第。

嘉靖二十年,廷仁在陈献章的家乡广东新会县任知县,亲自在献章祠中讲学,慕名学子接踵而至。

5年期间,依法治政,以德化民。各乡都设置学社,制订训规,并且修忠祠、辟义椽,祭祀为国死难的县民,以教化百姓,使穷山僻壤成为文明礼义之乡。又在县邑关隘处筑堡垒,建炮台,驻军防护,以保疆安民。

嘉靖二十五年,以政绩最佳调升南京工部主事,分司仪真。后又调芜湖掌管专卖,使当地市价度量衡公平合理,市场稳定。任职期满辞官回乡,以讲学著说为乐。任所三县百姓十分怀念他,树碑记载其德政,绘像以纪念。

著有《善山集》等。

3、人物思想

从王守仁学,为王门高第。其学主“致良知”,论学务为平实。他认为良知在人易晓,不在“过求”,不在“定守”,指出:“况心性既无形声,何从而得?既无定体,何从而守?但知无所得,即有所悟矣,岂真无所得耶?知无定守,即有定主矣,岂真无定守耶?”(《明儒学案》)


明书法

因“良知”直造先天,其本来面目,无容拟议,所以不可著意寻之,当思而无思,拟意而无拟意,道本如此,是故戒慎恐惧、格物致知,虽为众人设法,但在圣人唯“精亦不废”而已,所以孔子才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何主张“致良知”通过下学上达。认为“致良知”之学是“日用寻常事”,自知自足,无事旁求,习之则悦,顺之则裕,此为“天下之至乐”。他批评当时学者负高明之志,嘉玄虚之说,厉敦确之行,乐绳墨之趋,意各有所用,而不明此理,因而“君子之道所以为鲜”。

他还强调“致良知”要知过改过,谓圣贤不贵无病,而贵知病;不贵无过,而贵改过,而今之学者不虑知病即改,却只虑有病。行事有过,如能速改,可进“诚明”之域;如失其知过改过“本领”,即或“操履无过,贤如诸葛、韩、范、明道”,也“有未闻道之叹”,所以他提出“知过即是良知,改过即是本体”。

何廷仁从“天地万物与吾原同一体”的观点出发,认为人情物理皆良知之用,如除却人情物理,则良知无从可致,因而不应以无情、无意、无善、无恶之“绝感”以求静。“绝感”并非静,只有无欲才是静。如心中有欲,即使闭关习静,而其心未尝不动;如心中无欲,即使纷华杂扰,酬酢万变,而其未尝不静。

因而他称“良知无欲”,提倡心上用功,为善去恶。他认为,人情物理,虽然“常感”,但关键在于“感而顺应”。感而顺应,“实则感而无感”。

上一篇:罗洪先

下一篇:吴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