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破“五唯”之后 研究生评价当如何

科普小知识2021-08-01 21:22:29
...

这种疾病的突然爆发为高校的“开学季节”按下了暂停按钮。面对毕业,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系2016级博士生张国玉(音译)担心道:“他的毕业答辩怎么样?”"后续的博士后旅程会被推迟吗?"

张国玉并不孤单。他还担心更广泛的研究生群体。"这场流行病打乱了实验计划,把一切都推迟了至少半年。""博士生必须填写数据,否则他们无法毕业,也没有时间。"......最近,在科学网上的一个热门帖子中,网民们纷纷抱怨他们承受不起伤害。

实验的结果是一篇论文。然而,一个微妙的“变化”不久前发生在这张硬边纸上。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高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和建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提出“不宜将SCI论文发表数量和影响因素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授予学位的限制性条件”。

相应地,清华大学最近召开协调会议,完善学术评价体系,推进去年7月通过的《清华大学研究生学位创新成果申请标准》,明确将学位论文和学位学习期间的创新成果作为学位评审的主要依据,不计入论文。

这也是关于毕业季节必须回答的问题——打破“五个一”后如何评价研究生学术水平的讨论的前奏。

学术工作因疫情而集体延期

与许多毕业生相比,张国玉是幸运的。

二月底,他意外地收到了来自学校的好消息,允许视频辩护。由于准备工作,2月25日,张国玉率先进行了2.5小时的网上答辩,有70多名师生参加。

另一方面,张国玉的导师、东吴大学材料和化学工程教授邹建平说:“整个过程非常紧张。”这是因为“在五位法官中,如果其中一位出现设备故障,并且没有录像,那么辩护就不符合规定,必须重新进行。”幸运的是,辩护终于成功完成了。

在张国玉辩护的同时,许多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仍然被推迟“在路上”。例如,外部考试专家只接受纸质版本,不接受电子版本,论文数据必须返回实验室进行验证,其专业不具备进行视频答辩的资格。新发肺炎的突然爆发并没有在毕业标准上做出任何妥协。

调整的是评估方法和补贴政策。最近,清华大学、中南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调整了毕业考试方式,启动了网上论文答辩模式。为了减轻延期毕业的压力,许多高校也发布了延期资助优秀博士生等通知,并规定失业学生的账户和档案可以在学校保存两年。

除了毕业生之外,研究生和博士生的日常学术工作也受到这一流行病的影响。

邹建平最担心的是一年级的硕士学生。“他们刚刚上完一年的课,阅读文学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仍然不足。”他告诉一年级的硕士生,“家里有网络的人,要充分利用网络,有问题随时和我联系。那些家里没有互联网的人可以自己安排或好好休息,然后利用暑假时间在返校后“补课”

二年级和三年级硕士学生的担忧是另一回事。“他们忙于做实验,没有时间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思考。正好可以利用这个空档时间来寻找文献和思考问题。如果主动性不够,这种“难得”的时间将被浪费。邹建平说。

博士生的学习问题有点复杂,但邹建平认为“影响不如硕士生”。博士生有能力搜索文件和思考问题。更重要的是,它们与毕业相关联,并具有内在的主动性。因此,这个阶段的博士生普遍“恐慌”。

一些博士生担心无法进入数据库并返回学校做实验。邹建平建议博士生应该调整思维,“最初,他们应该先做实验,然后整理文章。现在他们可以先做一些分类,然后在返校后进行实验”,以尽量减少对后续论文写作的影响。

发表论文与毕业脱钩是一种“统一行动”吗

以“纸”为圆心,在中国高校数万师生周围画一个圆。

自20世纪80年代末南京大学率先将SCI引入评价体系以来,国内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SCI是客观量化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准。这个想法影响深远。

从打破“五个一”到打破“SCI第一”,当前的评价机制就像一辆快速行驶的大卡车,突然刹车和停止,惯性依然存在。大学水平的“指挥棒”没有改变,教师不敢轻易放松对研究生论文的要求。

事实上,自清华大学去年宣布考虑“不算论文”以来,国内一些高校也开始研究将毕业论文与研究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脱钩的实施方法。其中之一是北京的一所大学,社会学和教育老师李华就在那里。

“我们已经讨论了一轮又一轮。学校的底线是“发表论文必须与博士学位脱钩”。然而,教师发现很难操作,因为学术论文的发表公平地反映了博士生的真正学术水平。”李华表示,尽管教授们讨厌追逐SCI和CSSCI的混乱局面,但他们当时找不到更合适的替代品。双方陷入僵局,迄今没有明确的声明。

“一些软学科有明确的学术标准,不同于数学和物理等硬学科。审查中出现的学术分歧更多。”李华还作为法官参加了博士答辩。看到同样的博士论文,一些法官认为它“非常好”,而其他人则认为它“一文不值”。

在李华看来,专利和决策报告很容易闭门操作。只有发表高水平的论文,才能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因此,他为他的博士生制定了一条规则,“要报考我的博士生,必须在学习期间出具CSSCI论文或SSCI论文。”

彻底取消阅读中发表论文的目标应该成为大学的“统一行动”吗?根据邹建平的说法,“顶尖大学有许多从零开始的研究工作,对研究生论文数量的要求会抑制他们做一流工作的勇气和创造力。然而,对于非顶尖大学来说,尤其是对于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研究生来说,论文仍然是保证质量的最实用的杠杆。”

为“创新成果”去水

不算论文,清华把“创新成果”作为学位评审的主要依据,但创新成果是什么尚未公布。

“创新成就”很难定义,但教师对什么不是创新成就有“好主意”。

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于告诉《中国科学》杂志,研究生有一个共同的问题——他们应该先做容易做且容易发表论文的工作,但不应该做一些困难而重要的工作。“如果研究生坚持进行系统的研究,他们最终可能会产生一篇非常有创新性的文章。然而,学生的出发点往往是先发论文,因为论文的数量和时间与毕业有关,没有人想推迟毕业。

他希望在未来的学生评价中,这种类型的短文不能包括在内,“除了有代表性的短文,更多的重点应该放在长的研究文章上。”

在追求数量的同时,评论也是受影响最大的领域。摘要只能通过看文件来完成,不需要做实验,不能写论文的研究生通常喜欢用摘要来编数字。此外,该评论很容易在具有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上发表。

“这并不是说硕士和博士学生不能写评论,而是说他们不被允许只发送三篇缺乏创新且被SCI检索的评论,这样他们就可以毕业了。”在俞看来,所谓的创新成果并不是指某一特定的载体,其重点应该放在“创新”这个词上。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周广利认为,打破“五个一”意味着除了控制发表SCI论文的方式,还必须首先认识到“结果的多样性”。例如,基础学科的学生应该更加注重知识的创新。SCI论文可以作为考试的象征性成果,而工科学生更应该注重技术的创新。专利可以被视为“创新成果”。

"只要它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质量、贡献、影响),它就可以被认为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徐飞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

他指出,当前的科学研究领域至少包括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国防和军事研究、成果转化、决策咨询等主要类别。从成果的外观来看,主要有论文、作品、专利、报告等。一般来说,理科主要看论文,文科主要看作品和论文,工科主要看专利及其对工业的实际影响。

然而,在业务层面,目前可能存在实际困难。以专利为例,我国高校专利泛滥现象严重。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和科技部最近发布了一份文件,以纠正混乱,鼓励发明者承担专利费用,停止资助和授权奖励,并增加转换后奖励。

“这也意味着未来的专利申请和决定将不再像以前那样武断。此外,发明专利的申请期相对较长,通常为两到三年,并且仍有一定的失败率。因此,绝大多数工科学生仍然更倾向于发表论文。”邹建平说。

学位论文的创新应该提上日程。

“在打破“五个一”和取消阅读时必须发表论文的目标之后,重要的是将学位论文的创新提上日程。”周广利认为,这有利于研究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论文本身上,通过论文的创新来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

有一年,他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招聘人才。在一次研讨会上,30多名博士生从该大学毕业,其中大部分是国内学生。“他们说得最多的是,中国对毕业论文的要求太高,我们达不到要求。”这句话让周广利记忆犹新。

“他们的意思是,许多论文必须在出国学习期间发表,如果他们的论文写得好,他们就可以毕业。由于他们在学习期间没有发表任何论文,在申请国内大学的工作时也没有竞争力,这些医生只是呆在国外。”周广利解释道。

事实上,北美一些顶尖大学不要求博士生发表论文,但对学位论文有很高的要求。中国的情况正好相反。"博士论文相对来说比较枯燥,甚至没有阅读期间发表的论文高。"周广利说。

他告诉《中国科学报》,在为博士论文辩护时,他最担心的是被辩护法官问得“不合时宜”——这篇论文的创新点是什么?这个问题可以让绝大多数博士生颠倒过来,“要么他们不够创新,要么他们认为自己特别创新。”

一个学生曾经写了一篇30万字的毕业论文。导师认为这不够创新,建议他将论文减少到15万字。导师后来找了一位外国学者来开导他。读完论文后,外国学者和导师问了同样的问题——你的创新是什么?学生们说我有10项创新。一篇博士论文有10项创新,可以“吓”外国学者。最后,老师只能幽默地回答说,如果我不让他把30万字减少到15万字,他会有20项创新。

余也赞同对学位论文创新的重视。“在评审过程中,我们应该写下实质性的创新点,而不是我们做了什么。事实上,真正的突破性创新是一件足以让博士生毕业的事情,没有必要在一份文件中规定三四篇文章。”

同行评价应注重细节

谁对创新的结果拥有最终发言权?事实上,许多人已经有了答案——同行评议。

然而,从过去的经验来看,即使同行评议,也有大量的水释放。导师们互相问候,学生论文大多提交给网络中的熟人进行审核,所谓的同行审核就像是“走过场”

"应重视学位论文的创新,并进行详细的同行评议."周广利说。

评估专家之所以放出水来,有时是因为各大学发布的评估标准过于笼统。周广利也参加了对该文件的审查。他获得的评审标准通常是表格上列出的五个项目。第一个问题是论文是否有研究价值,第二个问题是作者阅读的文献是否不足,第三个问题是文章是否学术……”审查标准本身缺乏歧视,导致审查结果缺乏歧视

即使匿名评论被严格执行,也会出现新的问题。于指出,现在匿名评论大多是通过向另一所大学的研究生办公室发送论文,委托对方进行匿名评论。“有时候,为了保持绝对的公正性,一旦论文被匿名评估,论文就会被转交给非同行。”

对此,他建议设立一个*专业委员会,将国内外的专家和学者纳入一个统一的数据库。评审专家是从专业委员会中随机抽取的,以避免“外行评价内行”的现象。

退一步说,最终并不是所有的学院和大学都取消了在阅读期间发表论文的要求。那么,如果论文仍然处于提交状态,是否意味着学生没有达到毕业要求?你必须等到论文发表后才能获准从博士毕业?

在余看来,真正的同行评议应该让论文提交给评审专家。只要评审专家认为论文具有创新性和高质量,它们就应被视为创新性成果,不一定需要在期刊上发表。“有些论文本可以在非常好的期刊上发表,但由于此类期刊提交周期长、退稿率高,学生们只是在寻找毕业前可以发表的期刊。这不利于学科的正常发展。”

预印本可能是个不错的选择。科研成果应首先作为国王发表。考虑到期刊的出版周期,一些作者出于同行交流的目的,会在正式出版物出版前将他们的研究结果印在预印本上,然后再陆续寻找合适的期刊出版。

然而,预印版本仅披露结果,尚未进入同行审议程序。

“学生们可以把预印好的复印件送给评委进行同行评议。如果论文是有意义的,并且评委认为值得发表,它可以被视为“等同发表”。如果论文的标准很低,而且评委认为它缺乏出版价值,那么论文就不算数。”于的建议。

这种审查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官的廉正和学术视野。如果法官受制于公共关系,这个机制会失败吗?

于认为,其实操作起来并不容易。“今后,高校将设立专业信贷银行。评委们认为这些论文值得出版,但是没有期刊愿意出版它们。法官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并将被纳入不诚实的评估数据库。”

同样,专利授权和转化的周期也比论文的周期长。目前,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和科技部鼓励高校建立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将来,由高校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评估的学生专利也能被视为创新成果吗?如果转型最终没有实现或被同行认定为无价值,也应追究相关评估责任。类似的新探索可能是一条更艰难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