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钱锋院士解读*科技创新思想

科普小知识2022-04-02 09:04:39
...

加大科技惠民生力度,推动科技创新与民生紧密结合。探索建立高效协同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改革步伐,解决“谁创新”、“力量从哪里来”、“成果如何使用”三个基本问题,形成产学研结合、上下游联动、大中小企业协同的创新格局。

——在上海考察期间的讲话(2014年5月23-24日),摘自*《论科技创新》,*文献出版社,第61页

学习笔记

“谁来创新”最终是人才的问题。目前,中国虽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制造业仍存在自主创新能力弱、部分领域关键技术空洞化、缺乏自主品牌、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等问题。相应地,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工程教育体系,但毕业生存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不完善、实践能力薄弱、创新意识和能力不足、环境适应性差、高层次创新人才严重短缺等问题。

“权力从何而来”?以流程制造业为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流程制造国。然而,流程工业生产和制造的整体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亟待提高,安全和环保问题日益突出。正视差距,不断自主创新,从追赶到领先发展是各行各业创新的最大动力。

“如何使用成果”的问题,实际上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问题。扭转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局面,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科技管理*和机制不完善是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原因。因此,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必须以制度建设为核心,以理念建设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探索新思路、新途径。-钱峰

钱峰,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主要从事化工过程资源和能源高效利用的智能控制和系统集成优化方法及关键技术的研究。

通过对该学科的全面研究来掌握

科技*改革的三个“基本问题”分别是人的问题、来源问题、流动问题、谁来做、为什么做、效果如何。解决这三个“基本问题”,将理顺整个技术创新过程的链条,实现技术*改革的目标。

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的价值必须依靠平台来发挥。面对科技*改革的浪潮,越来越多的个人、组织和机构应该意识到自己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只要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体企业家都自觉树立创新意识,积极汇集创新资源,中国的科技创新必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局面。

这样做的动机是什么?一方面,它是创新主体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的正确引导、适当的激励和充分的保护、有效的市场监管、利益驱动等,将调动创新者的积极性。

有了优秀的创新成果,顺理成章地解决了下游转型的问题。摆脱“重学术、轻应用”的观念;摒弃旧的计划经济模式,张开双臂拥抱市场;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帮助创新者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允许更丰富的资金支持流入转化链,有利于实现科技成果的价值最大化。(本报记者李晨阳整理)

中国科学新闻(2018-03-28,第一版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