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产品的道义流通
■何慧丽
中国有一个传统的文化基因来实践道德循环经济。老子说:“道生,德育,形成。万物皆尊道尊德。”孔子认为“正义”意味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义利”的意思是“君子义,小人利”,而“君子爱财,用正当的方式取财”。至于“以人为本”,墨家主张从关心小生产者开始“惠及全民”。
然而,近年来市场经济冲击了当地社会,带有传统文化特征的道德经济*让位于追逐利润的资本经济。以市场为导向的小农由于缺乏谈判能力,陷入了“增产不增收,质量不优价”的困境。传统经济的特征,如“通过世界进行经济利用”、“正义、正义和利益、以人为本”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农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社会对立和经济差距,以及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恶性循环关系,导致了“资源约束加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重后果。
新时期,**提出了生态文明和绿色农业的发展战略,强调“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2017年**一号文件提出,要进一步推进农业供给结构改革,着力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率,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们要结合传统道德文化精神,回应*政策精神,探索各种有效的创新机制。绿色农产品道德流通实验就是这样一种机制探索。
当代儒商致力于传统道德文化和文明消费行为,动员生态农民分担社会公平、经济风险和生态修复责任,形成一种有效的、可在现实中推广的农产品道德流通模式。始于2013年的生态苹果“道德循环”实验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河南省灵宝市罗村是轩辕黄帝大氏族部落西坡遗址,是老子写《道德经》的汉沽关遗址,也是介子推“刮股为王”忠义的民间传说。受此影响,当地农民仍然保留着他们的传统美德。然而,改革开放以来,这里的第一产业——苹果,由于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增加了生产成本,存在“高买低卖”的问题,产量低,质量下降,土壤板结,环境恶化,苹果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可持续问题令人担忧。
自2012年8月以来,河南省开封市敦福书院、广东泰威电子有限公司等儒家企业家纷纷来到这里。他们与当代农村建设知识分子一起举办了几次道德讲座,提出要把道德建设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实施美丽农村建设。在此基础上,2013年4月成立的红农书院以“尊德、生态和谐”为宗旨,发掘“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文化基因。希望在当地文化道德建设、生态农民合作、中医药保健等方面取得一些成绩。
以农村文化组织红农书院为载体,形成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相互信任的“道德循环”机制。通过几次道德讲座培训和志愿者教师的实践,红农学院已经在外人和村民以及村民邻居之间形成了一种友好的关系。
然后,以书院为平台,以*为代表的儒商与当地果农签订了诚信协议。生产者明白苹果生产是一个采用生态技术对环境和消费者负责的过程。另一方面,消费者通过走访生产者和与生产者交流信息,了解农产品的真实生产过程和农民的艰难困苦,并了解产品价格在恢复自然环境和城乡社会公平方面的关键作用。
结果,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形成了,这种合作关系不同于通常的合作关系,即农民生产者收取中等甚至更低的价格,而公民消费者不断提高价格。所有参与者都自觉地履行道德责任,互相感谢和帮助。苹果最终流通价格使生产者实现了“以消费者的安心和健康为基础”的原则,使消费者实践了“以生产者的尊重和关心为基础”的原则。这被称为“道德循环”。
自2013年开发8个以来,平均有20多个生态农户参与了每年10万公斤生态苹果的流通。每公斤价格比市场价高1~2元,每户每年受益3000多元。三年来,从事绿色生产的农民数量逐步增加,各种生态养殖群体发展壮大,当地生态环境也得到极大改善。参与消费群体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罗村的道德循环经验在河北、吉林、云南、江苏、广东等地的农村地区十分盛行。
总之,农产品在一定范围内的道德流通对于解决农民绿色生产与市民文明消费的良性互动,以及农产品销售与生态环境恢复的有机结合是可行的。
困境在于,对小农户的思想教育困难,大多数农户仍处于观望和重复状态,公民成为文明消费者的意识亟待加强,相关政策引导也缺乏。在具体操作方面,在农产品的储存、运输、管理和加工方面,以及像红农学院这样的农村文化组织的成长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也存在问题。
然而,主要的道路是相连的,“有人有美德,有人有土壤,有人有土壤,有人有财富,有人有财富,有人有用”。农产品的道德流通类似于今天的“社区支持农业”和“嵌套市场”的公平贸易测试,也类似于早年的“买米买地”和“买猪认养”的城乡互助测试。致力于重振中国商业伦理精神,在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方式方面形成实效。
(作者: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科学日报》(第五版《农业周刊》,2017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