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医学教育正当时
最近,《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陈国强院士:反思医学教育,有疑问就要思考痛苦》的文章,引起了许多医学教育工作者的同情。
尽管目前的疫情似乎与目前的情况没有太大关系,正如陈国强在文章中所描述的那样,流行病专业人员的短缺以及临床医务人员在疫情早期阶段意识和能力不足所造成的严重伤亡,充分暴露了我国缺乏系统的医学教育安排。在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危机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强调"技能"而轻"方法",强调"治疗"而轻"预防",强调"专业化"而轻"完整性"。当我们应对这一突发的重大疫情时,我们措手不及,被动地接受挑战,并采取行动。
这表明这场战争的“流行”是对我国整体医疗发展的一次考验。那么,如何培养一支优秀的医学人才队伍,使中医药的未来发展更加顺利,也许,在这种场合下,经过仔细的思考,我们会得到一个更好的答案。
医学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教育
Xi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教育研究所所长、基础医学院免疫学和病原生物学教授成彦斌从未停止过对医学教育的思考。在接受《中国科学》采访时,他认为医学教育最重要的问题是中国目前对医学教育的定位不够准确,顶层设计需要进一步优化。“医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既不是纯科学也不是纯艺术;医学在人文科学中是最科学的,在科学中是最人道的。”成彦斌说,正因为如此,医学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教育,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明确的未来职业。它不同于普通的职业教育或大众教育,属于精英教育。
医学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不仅要做好组织安排和制度保障,保持医学教育的完整性和相对独立性,还要协调好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的关系,从而有效地协调医学教育。“我建议教育部、国家卫生委员会和省市*等上级*或部门共同推动综合性大学的医学院、医学系或医学中心的联合建设。”成彦斌说,“首先,我们需要理顺*,其次,我们需要大幅度增加专项投资,最后我们可以在每个大的区域建立一个或两个国家医疗中心,如西北地区,涵盖教学,科研,医疗,急救等
此外,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我国疾病预防控制部门专业人员明显不足的问题凸显出来,应对和应对重大疫情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成彦斌认为,这与教育投资不足有很大关系。“医学教育具有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全球医学教育仍以长期教育和小规模精英教育为主。医学生的培养过程需要高端的实验设备、昂贵的试剂、标准的实验动物和高水平的教师。同时,医学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医科学生需要进入临床医院、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以及公共卫生中心进行临床学习和公共卫生实践,这些都需要大量投资。成彦斌说。
医学教育应更加重视预防和普及教育。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奇怪的现象。理论上,医学、法律和教育是社会的支柱,但目前在我国,这三个领域都面临着不同的发展困境。以医学为例,一些高等院校的医学专业在招生前甚至不得不降低分数。随着这种发展,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将不再是社会精英,这对医学的未来发展非常不利。”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楚·赵辉告诉《中国科学日报》。
对医生的暴力攻击、对医学专业意见的怀疑甚至冷漠、长时间的工作、低待遇和对医务人员的不尊重已经导致越来越多的人远离医学。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教授高友和认为,医学教育不仅应该培养医生,而且应该扩展到所有非医学专业的本科生,这样社会上的所有人都可以接受一定程度的医学教育,以达到让每个人都晚生病,少生病,甚至不生病的目的。这样做将有助于提高整个人口的健康水平,增强幸福感,降低整个社会的医疗成本,提高经济竞争力。
2014年,高友和离开中国医学科学院,加入北京师范大学生命学院。“我希望在我的学生掌握医学知识后,他们能告诉他们的学生,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医学认知水平。”高友和在接受《中国科学》采访时说。
高友和在北京师范大学开设了一门名为“走近医学”的课程,向本科生传授一些医学知识。他认为:“当你懂了医学,你就会知道医生并不容易,你会对医生充满敬意,也不会有伤害。”
同时,高友和认为,目前的医学院课程强调治疗而不是预防。但事实上,预防疾病更重要。
“现在,人类面临许多挑战,表现在新的或再次出现的传染病的出现、心理疾病数量的增加、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以及对公共卫生和健康教育的突出需求。医学教育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和发展。成彦斌说。他建议医学院应加强与疾病控制和预防部门的合作,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训以及面向疾病预防和控制的科学研究,并考虑将高水平的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或临床公共卫生中心纳入大学的非附属机构,这有利于医学教育的发展。
此外,“加强预防医学专业实践教学和公共卫生问题分析、管理和处置能力培养。同时,建议扩大预防医学的学生人数,特别是在两所一流大学。”成彦斌说,最后要强调的是,医学教育不能与科学研究分开。有必要加强对危害人类健康疾病的深入研究,如新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及其引起的新型冠状肺炎。“医学教育是科学研究的基础,科学研究是教育的动力。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忽视。”
发展医学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2017年,一位匿名网民在智湖抱怨道:“医学院期间教授生化课程的老师都不是临床医生,他们都是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研究人员。他们所教的内容都是书本上的读物,然后他们要求每个人死记硬背。......到了临床医学阶段,不仅是在最好的附属医院,医学实习生也不能避免很多杂事,比如贴一张检查单,填写检查单。更不用说与医生相比医学知识极其落后和贫乏,许多人仅仅依靠过时的书本知识和自己的个人经验去看医生,而没有循证医学的概念。”
面对这些问题,成彦斌也写了许多论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这次采访中,他将它们浓缩成八条建议:
首先,根据医学教育独特而完整的特点,建议进一步理顺*机制,有效实施省(市)部门联合共建医学院校(系或中心),进一步促进医学教育健康发展。其次,针对医学教育投资大、周期长的特点,建议进一步加大投入,包括教育和科研投入。第三,为进一步落实医学与教育的合作,卫生管理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和教育部门应加强沟通,共同参与医学人才特别是疾病控制部门的培训。第四,大力发展全科医学教育,充实基层医疗卫生力量;第五,临床医学实施通识教育。按照方向进行临床医学教育是不合适的。它应该是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质量的标准化教育。毕业后的教育可以有方向,如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等。;第六,充分利用两院制(学院+学院)管理*,继续做好医学人才培养中的医学人文教育、职业道德、职业标准等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第七,以器官系统整合课程教学为契机,整合基础临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新医学科学建设的基础上,应重视跨学科研究,培养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第八,加强科研,促进科研反馈教学,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科研能力。
“医学教育的概念很大,教育体系也很复杂,教育改革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漫长的实践检验过程才能完成。改革的成败取决于人才培养的质量。就我国目前的医学教育而言,经过几十年的改革,正逐步走向标准化,专业认证的发展也正逐步走向标准化。我相信它会一天比一天好!”成彦斌最后总结道。
上一篇:疫情给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再擂战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