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王贻芳:我还在做三件事
王在北京谱仪控制室
■我们的记者倪思杰
“你最近在做什么?”
“我仍在做这三件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轻描淡写地笑着说。
去年,王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的团队凭借大亚湾中微子项目获得首届国际“基础物理突破奖”。一连串的好消息使王不仅成为学术明星,而且再次成为媒体的宠儿。
然而,这丝毫没有改变王的节奏:他说话仍然简洁而全面,在大大小小的会议厅里穿梭,像一个空中飞人一样周游全国和国外。他正忙于他的“三件事”——江门中微子实验的建设,大环电子正电子对撞机(CEPC)的建设,以及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管理工作。
江门中微子“取得良好进展”
2014年底,江门中微子实验工程开始建设,这成为王最关心的问题。
“江门中微子实验”属于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项目(A类)。建成后,将重点解决国际中微子研究的下一个热点和主要问题:中微子质量序列,并对超新星中微子、地球中微子、太阳中微子等进行天体物理学研究。巩固中国在中微子研究方面的领先地位。
该实验计划在地下700米处建造一个地下洞穴,一个大水池,一个装有2万吨液体闪烁体和光电倍增管的中微子探测器,以及配套设施。
"目前,实验项目进展顺利."王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实验室建设和地下勘探孔建设的准备工作正在进行中。
王表示,试验的具体项目实施方案和关键技术已经确定,最终招标将于今年年底至明年年中完成。"招标完成后,试验项目的建设将基本实施."
在施工过程中,王带领科研团队与企业合作,实现了项目关键部件光电倍增管的预研究和国产化。“光电倍增管是粒子物理和核物理实验中常见的部件。它们的功能是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过去,我们都依赖进口,但现在我们已经这样做了5年,并完成了招标。”王对说道。
CEPC正在推动前期研究
除了江门中微子实验,王还忙于另一件事——的准备。
CEPC是中国科学家在2012年提出的未来高能对撞机的愿景。根据计划,CEPC是一个50 ~ 70公里长的环形加速器。一旦建成,CEPC将成为世界领先的正负电子对撞机。
今年4月初,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研究所举行了环正电子对撞机和超级质子对撞机(CEPC——SppC)研讨会。来自高能研究所、理论研究所、电子研究所、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30多个大学和研究所的近160名专家和青年科学家参加了研讨会,并确定了CEPC的下一步工作目标。
「目前,CEPC的初步概念设计报告已经完成。我们正在深化设计,力争尽快完成概念设计报告。同时,我们也在推进前期研究工作,申请前期研究基金。”王对说道。
作为项目指导委员会主席,主要负责宏观层面的项目准备工作。“我们在努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及组建人员队伍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王对说道。
高能物理学领先
王嘴里的第三件事就是做导演。
2011年,王出任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在他的演讲中,他写下了他的雄心:“我们不仅要去广东,还要去*。我们不仅需要发射卫星并进入空间站,还需要深入研究中微子和暗物质。”
作为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发现很难有时间做具体的实验室工作。他最重要的任务是推动研究所引领国际高能物理前沿。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抱负,王经常穿梭于研究所内外的各种会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王刚刚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与科学部的一次咨询会议。
“我将永远拥有我的很多。”王告诉记者,下一步,他将赴意大利出席一年一度的中意高能物理合作高层会议。
为了更好地把握国际前沿,为中国争取更多的国际合作资源和机会,53岁的王早已成为“空中飞人”。“每年,我们都会与日本、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举行高层会议。我们讨论合作的进展,寻找新的合作机会。”王对说道。
然而,他把这种辛劳归类为他的职责。“与各国高能物理研究所合作和交流也是主任的职责之一。不管是谁做的,它都不会跑掉。”王笑着说。
《中国科学报》(2016年5月30日第二版科技盛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