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物理学年谱
原子物理学中事件的年表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384-322年提出了“四要素论”。
从公元前500年到公元前400年,古希腊哲学家如卢基普斯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首先提出了“原子理论”。
1661年,英国化学家博伊尔首次提出了化学元素的概念。
公元1687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在他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并引入了超距作用的概念。
1774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质量守恒原理。
公元1789年,德国化学家克拉普斯特首次发现了自然界中最重的元素铀。
公元1808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在他的著名著作《化学哲学新体系》中提出了“原子和分子理论”来解释物质的结构。
公元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埃文·加得雷奥提出了理想气体分子假说,并获得了著名的埃文·加得雷奥常数,该常数于1865年首次通过实验确定。
1820年,瑞典化学家贝泽利提出了化学价的概念,并于1828年发表了原子尺度。
公元1832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提出了电解定律。
公元1854年,德国吹玻璃工和发明家盖斯勒用“盖斯勒管”进行了一次低压放电实验。
公元1858年,德国物理学家普吕克尔在研究低压放电管时发现了面向阴极的绿光。
1864年,德国物理学家甘道夫发现了阴极射线。
1869年,俄罗斯化学家门捷列夫和德国化学家迈耶根据原子量的顺序将元素排列成“元素周期表”,1871年,他们写了一本书《化学原理》。
公元1876年,德国物理学家戈尔茨坦得出结论,低压放电管中的绿光是由阴极射线产生的。
1884年,瑞典化学家阿伦尼乌斯首次提出电离理论,认为离子是带电原子。
1885年,英国物理学家克鲁克斯用实验证明了阴极射线是一种有质量和电花的粒子流,而不是没有质量的光束。
1891年,爱尔兰物理学家斯托尼首次提出将电解过程中的虚电单位称为“电子”。
公元1895年
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在12月28日宣布了x光的发现。他在1901年获得了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
法国物理学家佩林得出结论,阴极射线确实是一种带负电的粒子流。他因研究物质的不连续结构和测量原子体积而获得192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荷兰物理学家洛伦茨首先提出了经典电子理论。他还确定了电子在电磁场中受到的力,即洛伦兹力,并预测了正常的塞曼效应。
公元1896年
法国物理学家贝克雷尔在3月1日的铀盐样品实验中发现了天然放射性。他也是第一个使用乳胶摄影来探测辐射的科学家。由于这个原因,这对同居夫妇一起获得了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荷兰物理学家塞曼在研究外磁场作用下的光发射时发现了塞曼效应,这也是磁场对原子辐射现象的影响,并因此获得了19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公元1897年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森在4月30日的阴极射线研究中证实了电子的存在。他因在气体导电研究方面的巨大贡献而获得19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从1897年到1914年,美国物理学家米利肯和其他人先后几次测量了电子的质量和电荷,1899年他们还测量了电子的荷质比。米利肯因在电荷和光电效应测量方面的研究而获得19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公元1898年
后来,加入法国国籍的波兰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玛丽·居里证明了所有含铀化合物都具有放射性,并因此发现了“镭”。
法国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和其他人在11月16日的《自然》杂志上首次写下了“放射性”一词。
居里夫妇发现了放射性元素,如钋和镭。因为他们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并研究了铀,他们与贝克雷尔一起获得了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居里夫人因发现镭和钋而获得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连续两次获得最高科学奖的女科学家。
汤姆森提出了第一个原子结构模型,“正电子云”原子模型,俗称“西瓜模型”。
公元1899年
贝克雷尔等人发现辐射在磁场中偏转。同年,新西兰出生的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区分了前两种辐射,称为“α射线”和“β射线”,并指出β射线和阴极射线一样,也是带负电的电子流。
俄罗斯物理学家列别杰夫发现并测量了光对固体的压力。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森发现了“光电效应”,这是由于一些非放射性的普通金属暴露在紫外线下会发射出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