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抗击瘟疫的古代名医

科普小知识2022-03-12 16:47:58
...

在中国古代,疫病有多种称谓:瘟疫、伤寒、温病、节气等。中医被统称为瘟疫。瘟疫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例如,早在甲骨文中,就有“疾病年”的记载。《李周、田冠、钟祖载》也记载:“病医主养民的病总是伴有疔疮。”

在《中国古代流行病年表》中,张志彬先生说:从公元前600年到1840年的2000年间,史料中记载了800多种大小流行病。平均每20到30年一次。如《后汉书》记载,从汉桓帝到汉献帝的70年间,共发生了17次疫情,在我国是一个非常罕见的疫情多发期。曹植在《谈瘟疫》中写道:“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瘟疫流行,家家户户都遭受着僵尸的痛苦,屋子里充满了哀号。或者关门而死,或者掩护氏族而死。”他详细描述了瘟疫肆虐的社会悲剧,许多家庭死亡,甚至整个家庭都失去了生命。

这一流行病激发了人们抗击这一流行病的意愿和决心。一些医生开始行医拯救世界,并为征服疾病进行了艰苦的探索。许多与流行病作斗争的著名医生已经诞生。

“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公元215-219年)是一台著名的机器,名叫仲景。根据他自己的叙述,他家有200多人。建安之初不到十年,就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十分之七死于伤寒。(本文中的“伤寒”是外感疾病的通称,也包括当时流行的疾病。)面对这场瘟疫,张仲景心中十分愤慨,决心制服伤寒这一瘟神,“以治国君及其亲属之病,以济贫济困,以保身体而长大,以养其寿”(《伤寒杂病论》序)。他“切切求教,博采众长”,亲自坐在大厅里行医。他将伤寒的研究付诸实践,治愈了无数的病人。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张仲景终于写出了《伤寒论》,该书已成为中医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经典医学著作之一,也是目前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张仲景因其对医学的杰出贡献,被誉为“医圣”和“历代医家”。

“伟大的医生”华佗

华佗(约公元145-208年)字本位,郭培乔(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名医。他一生学医,不求仕途,曾游历山东、河南、江苏等地。华佗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学,擅长外科学,并精通内科、妇科、小儿、针灸等学科的临床诊疗。他创造了许多医学奇迹。他尤其以创造麻菲散(临床麻醉剂)和开腹手术而闻名,被后人称为“外科大师”。华佗在治疗流行病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贡献。黄疸在建安时期很普遍。经过对各种草药的反复试验,华佗发现春天和三月的茵陈嫩叶对治疗黄疸非常有效,并挽救了许多病人。后来,有一句中国传统医学说,“三月是苦艾,四月是苦艾,五月是六月是柴火。”(青蒿素是从土油油的新鲜黄花蒿中分离出来的,成为一种治疗疟疾的新药。后人称华佗为“神医”,并以“华佗转世”、“原华重生”来褒扬医生,显示其深远的影响。

中国疾病科学创始人吴有兴

吴有兴(1582~1652),江苏省吴县东山人,精通汉字。明末清初的传染病专家。明朝崇祯十五年(1642年),直隶、山东、浙江等地发生了大流行。“一条巷子里有100多个家庭,没有一个被豁免,一扇门里有几十个人,没有一个被留下。”吴有科不顾自己的安全,去疫区了解疫情。他觉得当时对这种流行病的治疗是无效的,所以他努力探索并创制了“大”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后,吴有兴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撰写了一本全新的著作《鼠疫理论》。在书中,他大胆地提出了“瘟疫”致病的理论,即提到瘟疫的传播途径是呼吸道。这一理论是世界医学流行病学史上的一项伟大创举。《清史稿·吴优行传》载:“做爱是为了推断疾病的来源,查阅病历,写这本书,证明瘟疫,只有这样才能有一行墨迹保留,也可以说是功勋卓著。”。“瘟疫理论”提高了中医对传染病的认识,并没有规定治疗温病的方法。这对以后的温病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吴有兴因此成为中国鼠疫科学的奠基人。

在与鼠疫斗争的漫长历史中,中国古代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医生。今天,在与新型鼠疫的斗争中,还有钟南山、等著名的医生和“政治家”,他们的名字将被像古代医圣林这样的人所铭记和尊敬。

(作者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和北京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