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教授谈高校校董特权:不怕点招就怕秘密进行
●管理者的特权不是行政特权,而是经济资源的特权,通过这种特权可以获得某些需求。
高校财务披露低,不怕高校通过管理者来收钱,他们害怕在观众中隐藏秘密交易,必须知道钱去了哪里。
●高校教师参与招生可以有效监督、分散和平衡招生权,有利于选拔合适的学生。
采访者:顾海兵(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校成员)
学校管理者的“激励”并不是当前招生潜规则的主流。
1.北京新闻:高考刚刚结束,招生季节马上就要开始了。“学校管理者”特权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将目光转向了“学校管理者”。你怎么想呢?
顾海兵:更多人的情绪其实是针对高考中的不公平现象。这种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但我对“公平”的定义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什么是公平?公平绝不是平等主义。没有绝对的公平。
2.北京新闻:你是说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吗?
顾海兵:以“经理制”为例,它本身就是从国外大学借鉴来的。在国外,许多管理者都是捐赠者,学校给予一些照顾是正常的。因为大学本身需要社会的捐赠来使学校变得更好,换句话说,通过向富人的孩子收取更多的费用,它可以接受更多的穷人的孩子去上学。因此,也许“管理者”的准入特权在小范围内不是很公平,但在大范围内,它有利于保证教育的公平。
3.新京报:在整个招聘过程中,“招聘”问题所占的百分比是多少?
顾海兵:据我所知,虽然这个问题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并不是特别突出,也不是当前招生潜规则的主流。有两个普遍的原因。其一是,与注册学生总数相比,所涉及的学生人数毕竟有限。另一个也与“经理”的构成有关。
4.新京报:一般来说,谁是“经理”?
顾海兵:以私立学校为例。根据有关规定,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由组织者或其代表、校长、教职工代表等组成。三分之一以上的董事或董事应具有至少五年的教育和教学经验。但事实上,具体的构成需要更多的元。
“管理者”的特权是经济资源的特权。
5.《新京报》:“学校管理者的构成和招生的潜规则之间有很大的关系吗?
顾海兵:以媒体报道的企业家案例为例。客观地说,通过捐赠直接成为管理者的企业家比例在学校之间有很大差异。著名大学应该相对规范他们的管理者,普通大学可能会因为资金问题而做出很大让步。另一方面,成为知名大学管理者的企业家可能更关心名声和影响力,而成为普通大学管理者的企业家更关心实际回报。当然,这只能被视为一个普遍的规则,并不适合采取相应的席位。
6.北京新闻:“学校管理者的特权主要指什么?”
顾海兵:“学校管理者”的特权不同于人们通常所说的“特权”。它不是一种行政特权,而是一种经济资源的特权,通过这种特权,人们可以获得某些需求。
7.北京新闻:问题是同一个“学校经理”在中国受到了批评。为什么?
顾海兵:这涉及到另一个问题。一方面,学校管理者的“小费”在哪里?这就要求相关院校公开其财务状况。他们不怕从学院和大学的管理者那里收到钱。他们害怕躲在幕后进行秘密交易。他们一定知道钱去哪里了。另一方面,这些“提示”是否已被纳入高校的招生程序?这些可以作为注册渠道的一部分,但它们不能是没有原则的“交易”。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可以监督和质询教育行政部门。
8.新京报:你刚才也提到了“学校经理”和“小费”。从宏观角度看,它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但为什么你看不到呢?
顾海兵: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是资源合理配置的问题。我们应该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只有当大学得到更多的钱时,他们才能解决更多穷人上学的问题。然而,在能够这样做之后,必须有一个计划和安排的系统。
9.《新京报》:真正的问题是什么,比如“学校管理者”的特权和最近的招生腐败?
顾海兵:我认为从本质上讲,没有真正尊重教育和学生的权利。
高校教师完全有可能参与招生制度,这可以有效地监督、分散和平衡招生权,也有利于选拔合适的学生。
10.新京报:有没有更现实的方法来消除招生中的潜规则?
顾海兵:要发挥各级人大的作用。高考改革和高校招生需要人大的干预,通过教育管理部门的监督和询问来规范高考和招生。(原标题:不怕“学校管理者”或秘密)
阅读更多
揭露高校特聘中的腐败现象:管理层为一个招生指标捐赠百万美元
新京报:为什么“学校管理者”成为高校的特权阶层
中国青年报:高校不应通过交易获得社会捐赠
浙江教学改革的经验:敢于打击既得利益群体
全国人大主任检查高层招录中的腐败现象:100万个一点招录名额
高校的“诡计”:腐败的温床应该被制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