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
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为了引领世界科技创新,我国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养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大力培养规模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届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二届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6月9日),《人民日报》,2014年6月10日
学习笔记
人才是创新的基础,创新驱动实际上就是人才驱动。人才也是实现民族复兴、赢得国际竞争的战略资源。当前,应着力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创新人才培养、锻炼和培养体系,动员全社会参与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探索。
我们必须为人才的实践创新提供沃土。人才是在愿意做事情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能够完成事情,尤其是困难的事情。要为*创造机会,促进青年人才在实际工作中脱颖而出,*使用青年人才,让他们更多地参与项目管理决策,带头承担重大项目,获得专项资金支持和领导行业研究项目。我们要为人才提供创新环境,破除老资历、老责备的观念,充分发挥各种科技奖励对青年人才的激励作用,及时发现、培养和推荐优秀青年人才,帮助解决青年人才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要进一步推进“教育、引导、利用”相结合,解决梯队创新人才的存量和增量问题。我们要破除旧的育人观念,坚持德才兼备,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评价,注重以能力、业绩和贡献来评价人才,克服只靠学历、职称和论文的倾向。要把软硬待遇资源等硬环境与文化氛围等软环境结合起来,引进一流人才,搭建国内外人才汇聚的高地,促进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的交汇,形成“资本-项目-平台-人才”的矩阵式模式,聚集资源优势,搭建新平台,形成全社会教育、引进和使用的生动局面。
人才梦应该融入伟大的中国梦。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需要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为之奋斗。人才梦和中国梦相辅相成,通过渠道相连,为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和贡献。鼓励人才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意志品质,把科技创新的梦想融入伟大的中国梦,实现为祖国和人民不懈奋斗的人生价值。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必须坚持政治导向,坚持目标导向,坚持互动导向,坚持岗位导向,注重服务国家改革大局,注重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紧紧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解决人才发展瓶颈问题。-郑晓静
郑晓静,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他主要从事沙尘暴的环境力学、电磁固体力学、板壳的非线性力学以及沙尘暴电对电磁波的影响。
通过对该学科的全面研究来掌握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从表面上看是一个科技创新的问题,实质上是一个人才支撑的问题。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中国的科技队伍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但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性短缺、“高科技”人才短缺、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生产创新实践脱节等。科技创新应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在首位,把“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促进人才开发的制度和政策创新,发展方向应是“高科技与匮乏”,利用“人才红利”促进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增强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
我们应该利用良好的环境来聚集创新人才。如果环境好,人才就会聚集,事业就会繁荣。如果环境不好,人才就会分散,职业就会下降。全社会要大力弘扬新时期的“工匠精神”,营造尊重创新人才、崇尚专业精神的社会氛围,树立“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畅通人才流动渠道,打破户籍、地域、年龄的限制,确保优秀人才被吸引和留住。
同时,要加强对创新成果的保护,使创新人才的合法权益不被轻易损害。*部门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制定文化创意成果保护措施,防范和控制知识产权风险。消除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障碍,建立合理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制,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有力支持。
(本报见习记者高雅丽编辑)
中国科学新闻(2018-11-15,第一版集锦)
上一篇:建文化自信,凝聚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