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陈省身:过于功利的研究成不了大事
沈依灵绘画
陈省身于1911年10月28日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市秀水县。他被称为“微分几何之父”。1943年,他证明了高维“高斯-邦纳公式”,并构造了今天常用的代表类,为全局微分几何奠定了基础。1984年,他获得了世界最高数学奖——沃尔夫奖。1995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第一位外国院士。他于2004年12月3日去世。
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南开大学东南角有一座两层楼的建筑,名为“宁远”。这是国际数学大师、微分几何之父陈省身的故居。“宁远”反映了他的学术态度。“一个人一生中的时间是不变的。专注于一件事并不容易。更多的宁静比什么都重要。”
凭借这种平静,陈省身发起并领导了全球微分几何、纤维束微分几何和“陈省身示范班”等领域的研究。在他的领导下,中国数学已经达到了国际学术前沿。带着这种宁静,陈省身在他艰苦而深刻的研究中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并在他的学术生涯中追求数学的“史诗般的美”。
在92岁的时候,他仍然在征服六维球面上复杂结构的存在,这是一个数十年来一直没有解决的数学问题。在他93岁生日的第二天,他还在研讨会上做了一个小时的演讲,并为未来提出了四个学术计划。直到2004年11月——他去世前一个月,他“对庞加莱猜想有了一个特殊的想法,这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问题之一”。
与陈省身对研究的热情相反,基础研究是“无用的”。陈省身曾经说过:“数学最终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这也要求我们忍受孤独。过于功利的研究毕竟不是什么大事。”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大隅善纪也表达了同样的情感:“科学是科学,科学不属于技术。如果你是一个学者,你应该看看未知的领域。”事实上,研究越基础,将其转化为应用可能需要的时间就越长。从古希腊开始就被研究的素数问题直到几千年后才被应用于密码学。科学研究不仅应该问它是否“有用”,还应该追求更多的真理,探索未知事物的纯粹性和好奇心。
“无用的使用是很大的用途。”事实上,基础研究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是未来投资的“科学资本”。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往往深深扎根于基础研究。整个社会应该给基础研究更多的机会和耐心。
今天,当我们仰望浩瀚的星空时,有一颗名为“陈省身星”的小行星,永久编号为1998CS2。正如张先生本人在微分几何的“纤维束”中,以其毕生的探索和跋涉,为后来的学者们追求真理和沉入研究指明了一条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