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大洋钻探:追踪“母亲海”的前世今生
"南中国海可能有地球上最迷人的地质记录."法国古海洋学家卡罗琳的这一判断激起了无数科学家对南海的向往。
三年前的这个时候,中国科学院南海研究所的特别研究员林琳正在“决议”号上进行第二次南海钻探。在千里之外的上海,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和几位科学家正在讨论下一次南海钻探的计划。
三年后,随着来自中国、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科学家登上“解析”号海洋钻探船,由中国科学家牵头的第三次南海海洋钻探正式启动。
解开海洋和陆地之谜
第三次南海海洋钻探包括两次航行,国际海洋发现计划(IODP)367号和368号,来自13个国家的66名科学家参加了为期4个月的航行。
“两次航行是同一个主题,聚焦于南海扩张前大陆的破裂,回答了‘陆地为什么会变成海洋’这一根本科学问题。”王告诉《中国科学》记者,与前两次相比,这次钻探的目标更深、更难。计划在南海北部3-4公里深的深海海底的4个站钻几千米,在南海裂谷前夕钻基底岩石。
在科学家看来,今年的这两次航行有着更深更大的意义。
“如果把南海比作一个人,上次揭示的只是它的‘后半辈子’,我不知道它的‘前半辈子’。然而,如果你想完全了解一个人并帮助一个人写传记,你必须了解完整的历史。”
中国科学院南海研究所研究员孙震是参加第二次南海钻探的12名中国科学家之一。令她高兴的是,这次她可以成为IODP367航次的首席科学家,揭示南海的成因,解开“洋盆是如何形成的”这一科学之谜。
为什么陆地变成了海洋?陆地是如何分裂成海洋的?目前,国际上的经典是基于大西洋的“大陆破裂”理论。南海和大西洋到底是完全一样的还是另一种新的模式,需要通过第三次南海钻探来验证。
“不管结果如何,这都很重要。我们将进一步深入了解改变世界的基本规律。”森林期待中国科学家在地球生命史上翻开新的一页。
推动海洋钻探的主要“参与者”
目前,海洋钻探是了解深海海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目前,世界上只有两艘船能钻这样的井。一个是美国的决议,另一个是日本的地球。”林琳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虽然分辨率不是最大的,但它的科学功能更接近科学家的需求。“地球”又大又贵,主要在日本沿海钻探。此外,欧洲科学家没有自己的钻井船,他们使用租船来进行科学钻探。
自1998年加入国际海洋钻探计划以来,中国设计并主持了两个南海海洋钻探项目。近年来,中国在国际海洋钻探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用王的话说,中国将成为国际海洋钻探的主要“参与者”之一。
1999年、2014年和2017年,举行了三次有森林参与的南海钻井活动。他非常高兴地看到他的祖国海洋科学的发展和科学家队伍的壮大。
“未来,无论是使用第三方平台还是建造自己的船只,中国都适合作为一个大国。”福雷斯特透露,中国科学家正试图双向推进。
事实上,早在多年前,中国科学院两院的60多名院士就向*领导提出了发展深海研究的建议,包括建设中国自己的海洋钻井船。
中国科学院的孙舒院士说,不研究海洋就不可能真正全面地了解地球。现在中国的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建造自己的海洋钻井船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王提醒在造船的时候一定要非常小心,同时他也需要培养一批人才,包括科技人才,“将来造船的时候,总会有事情要做,有人要做”
成为世界边缘海洋研究模式
南海面积350万平方公里,水深550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边缘海之一,也是中国沿海最重要的深海区域。就地质演化而言,海洋“板块理论”的整个过程都是在南海发现的。
“在有限的边缘海域,结合现代深海过程和地质演化,通过‘解剖麻雀’可以在一个全新的层次上理解海洋变化及其对海底资源和宏观环境的影响,南海是最佳选择。”王对说道。
然而,林琳坦言,对南海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特别是长期观测仪器比较分散,观测深度和时间不够他认为,未来必须向南海投放更多用于三维长期观测的科学仪器。
这与王的观点不谋而合。"要推进深钻、深潜、深网“三深”技术."他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大研究项目“南海深海过程的演变”为例,表示该项目已经进行了6年,使用了中国深海研究的各种手段,进行了3次海洋钻探和深海海底航行,到2019年该项目将完成,其成果将在国际上大放异彩。
为了更好地利用南海这个海洋科学的天然实验室,王建议中国可以带头组织关于南海的国际研究。“但有一个原则是不可动摇的——“老板就是我。”
据了解,继第三次南海海洋钻探之后,中国科学家有了更多的计划,如中国组织的海洋钻探和核心库建设,目前正在积极筹备之中。
“这些南海钻探的成功直接反映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中国科学家正慢慢开始领先。”森林中的希望是,未来很大一部分关于边缘海的重要理论和观点将是中国科学家的创新。
阅读更多
中国科学家领导第三次南海海洋钻探
南海海洋钻探结束:更深的海洋“越来越深”
南海钻探:200万年前南海的浊流
中国科学家领导的南海海洋钻探即将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