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自然科普

潘懋元:“双一流”精神须泛化至各类高校

科普小知识2021-09-04 19:56:19
...

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需要两条平行的轨道,一是理论研究,二是问题研究。两条轨道相互交叉,相互促进。

■徐悦,本报见习记者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在过去的40年里蓬勃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促进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的人才。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奠基人和厦门大学教育学院的名誉院长,潘懋元尽管年近百岁,却从未停止过对中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思考。

2019年的到来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篇章。在新旧交替之际,潘懋元就如何突破4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障碍,谱写高等教育的新篇章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坚持多元化发展

《中国科学报》:回顾中国高等教育40年的发展,速度还算不错,势头也不错。在你看来,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中国高等教育未来最重要的是什么?

潘懋元:4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许多显著成就:规模不断扩大,人才培养更加多样化,更加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它还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高等教育国家,并正在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在此背景下,我们必须重视并坚持未来发展的“多元化”。

起初,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单一的,以精英教育为导向。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期,面对不同的社会需求,高校必须向多元化发展。然而,在未来的高等教育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影响“多元化”作用的思想和对策障碍。

《中国科学报》:你认为是什么阻碍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如何解决它?

潘懋元:我认为,目前的排名、测量和评估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中国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例如,在“双一流”的高校出版后,我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指出“双一流”的精神应该延伸到各级各类高校。

目前,我国有2000多所高等院校。每个机构都应该有自己的特点和需要承担的任务。它不应该为了追求排名或头衔而放弃自己的特点,并与统一的衡量标准保持一致。因此,我强烈呼吁将“双一流”精神延伸到各级各类高校,使它们能够争取自己的“一流”,从而实现高校多元化发展的目标,避免高校逐渐“同化”和失去原有的特色。

我国未来的发展目标是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大国转变。在这样一个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高校需要培养各类人才。有了多样化的大学,自然会培养出多样化的人才。因此,高校不仅要培养科学家,还要培养大量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积极培养大国的亿万工匠。因此,“双一流”建设应推广到各类高校。否则,即使140多所“双一流”大学办得好,也无法满足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强调内涵发展

《中国科学报》:你提到中国已经从一个高等教育大国变成了一个高等教育强国。你认为从“大”到“强”的转变对中国高等教育意味着什么?

潘懋元:自1999年扩招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在“量”的层面上快速增长。然而,在从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教育大国的过程中,“数量”不再是我们追求的重要目标。相反,我们应该进一步注重内涵建设,解决“质量”提升问题,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我在之前的许多文章和访谈中提到了内涵发展的三个关键要素,即课程、教学和教师,并指出“教师”是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和“文化自信”的培养需要教师来完成,解决教师问题是关键。

《中国科学报》:师资队伍建设是当前高等教育的热门话题。在你看来,在这方面目前面临的短板是什么?

潘懋元:2018年初,党*、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教育是长远规划的基础。教师是教育的基础。

我认为,高校需要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让教师回归教学,这需要积极的政策引导和鼓励。与此同时,我们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大多数教师在他们的岗位上有一种幸福感,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有一种成就感,在社会上有一种荣誉感,使教师能够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此外,教师还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这是因为“文化自信”是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大国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应该争取世界上属于中国的高等教育发言权。

高等教育系统和其他任何系统一样,需要开放和吸收外国优秀思想,以促进其持续发展。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放弃你已经拥有的。这种趋势在过去时有发生。然而,这是错误的,是缺乏自信的结果。因此,大学教师也应该重视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

关注高等教育学科发展

《中国科学报》:目前,公众似乎从未缺乏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关注,但业外人士似乎很少关注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请简要介绍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

潘懋元:就像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样,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在过去几十年也非常迅速。目前,中国的大学有100多个高等教育硕士学位项目和20多个硕士学位项目,每年向中国高等教育领域输送成千上万的人才。一般来说,有两类人才需要输送。一是从事高等教育问题的研究,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对策。另一种是将高等教育的相关研究应用到实际的领导和管理中。

令人遗憾的是,虽然高等教育学科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但目前高等教育学科仍然是两个学科,相关政策都是以一级学科为人员编制和经费单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大学不得不将高等教育学科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单位更名为教育科学研究所或教育学院,在教育学一级学科的“帽子”下开展高等教育研究,这是非常“委屈”的。

《中国科学报》:鉴于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未来我们应该如何突破这些障碍?

潘懋元:我认为当务之急是将高等教育提升为一流的学科。高等教育与普通教育有很大不同,普通教育的目标是初等和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而普通教育是基础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只作为两门学科不利于中国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

此外,中国高等教育学科本身也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首先,高等教育的基础理论应该不断发展,因为与其他欧美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建立时间相对较短,相关理论的储备和研究还不够成熟。二是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的现实问题,这也是更重要的一点。它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

问题的解决必须有理论基础,理论必须在实际问题中不断实践。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需要两条平行的轨道,一是理论研究,二是问题研究。两条轨道相互交叉,相互促进。

《中国科学报》(2019-023,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