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我国工程教育迈入全球“第一方阵”

科普小知识2022-07-24 10:22:14
...

“工程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在国际舞台上的“名片”。

2016年6月,在国际工程联合会“华盛顿协议”大会全体会议上,中国的“确认”申请获得一致通过,中国成为《工程本科学位互认授权国际协议》的正式成员,中国的工程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实现了国际实质性对等。

不久前,一则新闻再次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截至2017年底,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和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已经对全国198所高校的846名工程专业学生进行了认证。通过专业认证,这些专业的质量达到了国际实质性的同等水平,并进入了全球工程教育的“第一方阵”。目前,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覆盖21个专业类别,计划到2020年实现所有主要类别的全覆盖。

当前,世界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正在加速。以新技术、新形式、新产业、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正在蓬勃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多元化、创新型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然而,中国的工程教育肩负着为中国乃至世界工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的新责任和新使命。深入研究新的经济形势,把握工程建设的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是我国工程教育面临的新要求和新挑战。

从“模仿和追随”到“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

中国是工程教育最大的国家。数据显示,中国普通高校的工程专业招生人数、在校学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均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居世界第一,比俄罗斯、美国等国高出3-5倍。

“中国已经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工程教育体系。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参与进来,工程教育已经从过去的“实验场”转变为现在的“野外培养”*教育部副巡视员宋轶说,目前全国有1100多所学校提供工程教育,19000多个工程专业,学生约550万,毕业生120多万。

2006年,教育部启动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十多年来,以申请加入“华盛顿协议”为契机,工程教育改革全面深化。

“工程教育认证作为近十年来我国工程教育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直接指向建设工程教育强国的教育理念、标准、模式和评价等核心问题,是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主要焦点。认证专业的数量从每年几个或几十个到近年来的几百个不等,为工程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相当大的样本。”*教育部技术研究所所长吴爱华说。

在专业素质方面,华盛顿协议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和“持续改进”三个理念对提高我国工程教育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参与认证的过程中,相关专业宣布此次积极修订培养目标,重组课程体系,深化课堂改革,明确教师职责,完善评价机制,改善条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符合《华盛顿协议》标准和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要求。

加入“华盛顿协议”意味着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真正走向世界,我们已经从“模仿和追随”开始走向“齐头并进”。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颜屋认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中国工程教育,应该为全球工程教育的发展贡献中国的经验,积极从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参与者转变为领导者。"

从“工程教育大国”到“工程教育强国”

近年来,我国工程教育不断取得新的突破:结构布局不断优化,培养层次、类型和类型更加注重适应产业发展,与区域发展相协调,为同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后备人才,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

2017年,教育部启动“新工程”建设,提升传统工程专业,加快新工程专业发展。中国已经逐渐从工程教育大国转变为工程教育强国。

近两年相继推出的“复旦共识”、“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吹响了新工程建设的号角,开辟了工程教育改革的新路。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参与到新工程课程的建设中,推进现有工程课程的改革,积极开设新的工程课程。

以天津大学为例,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工程研究所实施了以“工程科学实验课”为载体的多层次选拔与分组制度、竞争分流机制、专业体系*选择、硕士、博士学位整体培养体系、全程导师制等一系列改革。它还对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和通识教育进行了创新,并致力于培养“未来仪器仪表领域的工程领导者,他们具有深厚的数学基础和人文素质,善于从工程中发现科学问题,能够用科学原理解决工程问题,能够解决重大人类问题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去年6月通过的《新工程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旨在鼓励高校审时度势、超前预测、积极适应、积极应对,充分发挥基层主动性,探索工程实践教育新理念、学科专业新结构、人才培养新模式、教育教学新质量、分类发展新体系。

颜屋说,建设新工程势在必行。以新技术、新产业、新形式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要求建设新工程。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要求建设新的工程。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的转换需要新工程的建设。增强国际竞争力和硬实力呼唤新工程建设。新的工程课程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和培训计划”的升级版。面向行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深化工程教育改革。

面对新挑战,工程教育重新开始

随着我国工程教育的规模和质量不断扩大,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人才,工程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例如,就规模和结构而言,工科毕业生的供给与短缺并存。专业和研究生水平的工程毕业生供应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和行业的需求。新兴产业和制造业十大关键领域的人才培养仍有提升空间。区域工程人才规模与产业规模的精确匹配等规模和结构问题需要尽快解决。从质量内涵和支撑要素来看,质量建设的“最后一公里”需要真正落实,在工程教育理念、课堂教学、支撑条件、教师队伍建设、学生能力发展等内涵要素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顶层设计和动态调整方面,人才培养链与国家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联系需要加强。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亟待完善。产学合作教育的广度和深度需要加强。

“总结经验,迎接挑战,实现我国工程教育更好更快发展,需要从五个‘新’做起。”吴爱华说,第一,树立培养工程人才的新理念,培养学生发展终身学习和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二是建立新的工程教育学科结构,不仅积极规划新的工程学科建设,而且促进现有工程学科的交叉整合、工程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整合、应用科学向工程的延伸。三是探索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校企多学科合作培养模式,工程人才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模式,新型工程人才个性化培养模式。第四是建立新的工程教育质量,扩大认证规模,使我国更多的专业能够与国际接轨。第五,探索工科院校分类发展的新体系。工程高等院校、综合大学和地方高校应分类发展,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培养不同的工程人才。

许多专家表示,为了保持中国工程教育的活力和可持续发展,有必要针对国家战略人才的需求,抓住新工业革命带来的新机遇,规划建设新的工程项目,实现从“支持者”到“创新领导者”的转变,推进中国工程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