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记李兰娟院士:解除病人痛苦是医生最大快乐

科普小知识2022-07-25 19:13:03
...

■本报见习记者张庆丹记者甘晓

“三十年前,我是一名普通居民。那时,肝衰竭患者经常被送进医院。病人的家人跪在我面前,请求治疗,但我没有办法。后来,我们研究了人造肝脏,将一名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这是当医生最大的幸福和安慰。”

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教授、传染病诊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传染病诊疗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在“科技大典——央视2014科技创新人物颁奖典礼”上,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自己作为医生的真实感受。

开发“人工肝”

在颁奖仪式上,李兰娟的嘉宾是黄雅芬,一个她从死亡中解救出来的病人。

“我是一名暴发性肝衰竭患者。现在,我的身体已经恢复如初。这都要归功于李院士的人工肝,它又一次给了我生命。”黄雅芬说了这句话,深情地拥抱了李兰娟。

20世纪80年代,李兰娟看到了从一个意外病例中挽救急性重型肝炎患者的希望:一名患有肝肾综合征和急性重型肝炎昏迷的女性患者在接受血液滤过透析治疗后奇迹般地康复出院。

李兰娟分析,血液净化技术对重型肝炎肯定有很大帮助。1986年,她领导课题组开展了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的研究,并利用3000元青年科研基金探索新的治疗方案。

最后,他们创造了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暂时替代肝脏解毒、合成等功能,使患者能够度过肝功能衰竭的难关,从而再生肝细胞,恢复肝功能。

该方法将急性和亚急性重型肝炎的治愈率和改善率从11.9%提高到78.9%,将慢性重型肝炎的治愈率和改善率从15.4%提高到43.4%。目前,李氏人工肝技术已经推广到全国31个省市的300多个医疗单位,治疗了10多万例肝衰竭。2014年,《重症肝病诊疗的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获得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现在,让李兰娟如释重负的是,像黄亚芬一样,有无数的成功案例受益于这种人工肝技术。

加入传染性微生态

“不用谢我,我应该谢谢你。”面对前病人的感谢,李兰娟说他要更多地感谢病人,他们的康复给了她幸福和安慰。

在“人工肝”系统建立后,李兰娟仍然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以减轻病人的痛苦。1994年,她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医学研究领域——感染微生态学。

每个人体大约有1.5公斤细菌,其中1公斤分布在人体的肠道内李兰娟说,1公斤细菌对人体有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如屏障功能。

她带领团队对感染和细菌耐药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创立了新的“感染微生态”理论,提出了从单纯“灭菌”到“灭菌和细菌促进”的感染微生态治疗新概念。他们还首次揭示了肝病患者肠道微生态变化的规律,阐明了肠道微生态变化与重型肝炎发生发展的关系,丰富了重型肝炎的发病机理理论。

2014年7月,李兰娟作为记者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肝硬化时肠道菌群的变化》的文章。本研究收集了181份中国人肠道菌群样本,采用宏基因组学方法对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进行了深入测序和相关性分析,从中获得了269万个非冗余人类肠道菌群基因集,建立了世界上首个肝病患者肠道菌群基因集,其中36.1%为首次发现。

对抗H7N9

从人工肝到感染微生态,李兰娟依靠医生的仁慈和仁慈来对抗死亡和保护生命。不久前,她参加了抗击H7N9禽流感的战斗,并被誉为中国抗击H7N9禽流感病毒的第一人。

2013年4月9日,李兰娟所在的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一名51岁女性患者感染H7N9禽流感重症肺炎。

李兰娟回忆说,病人入院时的情况非常危险。医院立即召集了传染病、呼吸科、重症监护等领域的专家对他进行抢救,并立即采取了以“四抗两平”为核心的抢救方案。

多年积累的“人工肝”技术也派上了用场。李兰娟团队创造性地应用了人工肝技术来清除患者体内积累的炎症因子,抑制炎症反应,并使重症患者克服器官衰竭的困难。

与此同时,H7N9禽流感疫苗在这一关键时刻成功研制。研究人员还从病原学、免疫学、遗传学、临床诊断、治疗技术、治疗和预后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分别在《柳叶刀》和《新英格兰医学》上发表了论文《人感染活禽市场新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临床分析和病毒基因组特征》和《111例H7N9流感病毒感染者的临床特征》,为全球了解H7N9流感的发病机制和建立规范的诊疗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持。

在他数十年的医疗生涯中,李兰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从死亡中拯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治愈病人已经成为她医疗生涯中最坚定的信念。

中国科学新闻(2015-03-05,第一版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