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专家称青年教师缺乏学术独立也因自身能力不足

科普小知识2022-07-27 14:08:08
...

专家称青年教师缺乏学术独立也因自身能力不足

■我们的记者陈彬

编辑的话:

不久前,一位在国外做访问学者的副教授给记者发了一封电子邮件。有人提到,与中国和西方的大学相比,国内大学的年轻教师(讲师和副教授)在学术上似乎没有独立的地位。在邮件中,这位年轻的副教授问道:“为什么中国的年轻教师不能在科学研究中保持独立?”

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0年底,中国高校40岁以下青年教师已超过86万人,占全国高校专职教师总数的63.3%。

至少在数量上,年轻教师已经成为国内大学科研的一支生力军。现在,当这支新生力量在学术上不能独立时,这显然意味着一个大问题的出现。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样一个明显的大问题似乎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

不及格

应该说,对缺乏学术独立性的抱怨由来已久。

2011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廉思带领研究小组对高校青年教师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调查,其中包括青年教师对学术环境质量的评价。在满分5分中,“科研独立”的分数是2.08。如果转换成百分位数,这个分数远远低于及格分数。

据了解,许多30至34岁的年轻学者都出现在国外。最极端的例子是,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三位获奖者在首次获得科学研究成果时都不到30岁。相比之下,中国30至35岁的研究人员中取得有影响力的成就的比例相对较低。一些似乎有一定影响力的年轻科学家往往在“大老板”的庇护下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没有独立的学术思想。

对此,清华大学副校长邱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由于“*”的影响,我们的科研团队人才缺口很大,整体情况有了很大改善。然而,40岁以上的科研人员仍然占据着主要的学术地位。“如果我们不妥善处理当前的问题,不能让年轻的科学研究人员脱颖而出,新的差距可能会出现。”

然而,“学术独立”本身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话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释。海外访问学者副教授认为,青年教师缺乏学术独立性的原因是什么?

副教授在邮件中列出了四个方面的表现。

首先,青年教师没有自己的研究思路。即使有些人有想法,领导也很难完成他们安排的任何工作。其次,没有自己的科研基金。年轻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帮助一些顶尖教授兼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不知道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有些人甚至不知道如何申请科研基金。第三,没有独立指导学生的资格。尽管一些老师帮助指导一些学生,但他们真正的导师不是他们自己。最后,如果没有自己的科研设备,许多工作必须附属于他人。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青年教师的学术环境似乎真的不尽如人意,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独立”需要自我反省

在去年的NPC和CPPCC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王玉峰提出了改善大学教师成长环境的建议,并在NPC和CPPCC会议上强烈呼吁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然而,当记者问年轻教师他们在科学研究中的独立性时,王玉峰的回答有些出乎意料。

“目前,年轻教师最需要解决的是治疗和住房等难题。在科学研究的方向上,许多年轻教师“不独立”,需要反思自己王玉峰说。

王玉峰说,青年教师没有科研思想,这只能说明他们缺乏科研能力。然而,在年轻人刚刚进入学校之后,一些主要教授手下的一些“零工”实际上有助于年轻教师的成长。至于没有资格独立指导学生的问题,她说,近年来研究生人数有所减少,一名教授招收七八名博士生只是一个个别现象。当招生人数不足时,把学生交给有经验的老教授没有错。最后,关于年轻教师没有自己的科研设备的说法,王玉峰认为,一些基本的实验设备目前实际上相当流行。至于一些大型设备,“一台设备成本很高,学校不能满足每个年轻教师的设备需求。这也是人的本性。”

在采访中,类似于王玉峰的回答,记者听到了很多。例如,杭州师范大学认知与脑部疾病研究中心的教授臧玉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不讳地表示,当前的年轻教师并非“没有想法”,而是想法太多,但大多数都不现实。"许多人脱离现实,凭空想象事物."

然而,臧玉峰甚至嘲笑年轻教师没有科研经费的说法:“这位教师在学术上一定做得不好,因为现在有各种科研经费,无论是国家、地方还是学校。只要他的科研能力足够,他就不会抱怨没有资金申请。”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许多人认为大学教师的科研独立性不是问题,但在他们看来,这一现象也能反映出许多其他“问题”。

不耐烦的根源在于生存的压力。

在王玉峰看来,年轻教师对科学研究独立性的抱怨更多源于他们对科学研究的不耐烦。

“科学研究是最避免急躁的,年轻的研究者需要首先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然后稳步积累科学研究经验。在这方面,无论是在老教授手下兼职还是暂时不招收学生,都有利于年轻教师的科研沉淀。”王玉峰说,目前一些年轻教师确实有一些渴望快速成功和立竿见影的好处,但这种情绪是有客观原因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生存的压力。

事实上,近年来,关于高校青年教师生活压力过大的报道经常出现在媒体上,并且进行了许多调查。仍以2011年联思研究小组的调查为例,参与调查的5000多名教师中,有68.9%认为自己处于平衡甚至“赤字”状态,后者占20%以上。此外,14.2%的年轻教师表示,兼职收入已经取代了工资,成为他们自己经济的主要来源。

“年轻教师正处于人生积累阶段。他们承受着生存的压力,同时又承受着教学和科研的压力,这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极为不利。”丽安丝说。

在王玉峰看来,正是这种生存压力让年轻教师“渴望快速成功和立竿见影的好处”。

"科学研究是以充足的生活条件为基础的。"她说,然而,年轻教师,尤其是那些生活在高消费城市,如“北上官”,很难维持自己的收入生活,更不用说有自己的“奢侈”目标,如住房。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能希望申请更多的科目,获得更多的资金来解决自己的经济问题。“一些年轻教师在经济压力下,希望今天申请这门课程,明天就能拿到资金。当这样的愿望难以实现时,一些关于科学研究独立性的抱怨是不可避免的。”王玉峰说。

对此,她建议有关部门采取具体行动改善青年教师的生活条件。当他们的生活稳定时,他们可以安定下来,并仔细地完善他们的研究方向。“只要生活稳定,年轻人完全有可能“拖延”三到五年,甚至十到八年的基础工作。没必要这么不耐烦。”王玉峰说,年轻教师在科学研究中缺乏独立性可能存在,但这只是一种个人现象。然而,生存的压力几乎是普遍的,需要更多的关注。

不可忽视的“主观因素”。

当然,年轻教师自己对年轻教师的学术独立性拥有最大的发言权。

文立是北京一所大学物理系的年轻副教授。自从她几年前进入大学以来,她的科研工作一直没有停止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对独立问题的态度也比预期的更加宽松。

“不可否认,在一些高校的青年教师中,确实存在着青年教师无法获得学术独立的现象。总的来说,问题并不严重。”文立表示,国内大学与国外大学在这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即欧美大学的水平差距远小于国内大学,尤其是在*和地方*投资方面。“每年,国家都会给清华的北京大学拨款,这与当地一些大学收到的拨款数量级不同。”这导致一些二、三线大学没有资金来培养年轻教师并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

在文立看来,高校之间“待遇”的不平等导致一些学校培养“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年轻教师。然而,在贾副教授看来,一些地方高校确实忽视了青年教师的科研权利。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教育部每年都会发放一些教育基金,其中许多将被大学用来支持教师的科学研究。但是在一些学院和大学里,很少有年轻教师能拿到这笔钱。贾说,由于学校的大量经费分配是由学校自己决定的,如果学校没有一个良好的*机制,经费的归属就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很大影响。

事实上,在许多年轻教师的眼里,“主观因素”对自己科研的影响远不止于获得资金。例如,有一项关于年轻教师申请的调查。在对“项目申请,除了项目质量,对项目申请影响最大的因素”的调查中,超过70%的受访者选择了“人际关系”,这是不言而喻的。

在这方面,是否应该采取措施控制大学经费?贾给了一个否定的回答。

“高校对资金的控制是高校自主权的一部分。他们还需要独立的空间。我们不应该过多干涉这件事。相反,我认为整个社会应该形成一种简单的公共价值观。通过价值观的影响,学校应该更加重视青年教师的科学研究,规范学校的行为。”贾对说:

不是约束,而是帮助

与文立类似,Xi交通大学行动主义学院教授吴洪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提到了中国和西方在年轻教师科研独立性方面的差异,但吴洪春对此问题看得更“仔细”。

“所谓的‘西方’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与西方国家的情况并不相同。”吴宏春说,例如,在美国、德国等国家,他们的青年教师在学术上确实比我们有更多的自主权,但在一些国家,如日本,他们的科研机制比中国更“僵化”,青年教师在科研和学术上也更受限制。

据吴洪春说,日本大学科研团队的组成很简单,教授带副教授,副教授带讲师。只要教授还在“职位”上,副教授就永远无法竞争教授。这种关系也适用于副教授和讲师之间。

至于科研设备的使用,几乎所有的设备都将由项目负责人管理,因为整个项目是以教授的名字命名的。"这些规定比我们的严格得多。"

在吴洪春看来,中日两国如此严格的科研管理制度的形成与两国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不是教师不允许学生独立,而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学生本身没有强烈的追求独立的愿望。"我们渴望忽略它,但是很多时候学生没有独立的能力和环境."

当然,吴宏春也承认,在“教书育人”的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许多大学教师“视学生为己有”,不愿放手。“从团队领导的角度来看,还有一个习惯:这个学生是我留下来的,也是我团队的,所以我必须多照顾它一点,因为孩子不懂,但我是以前的人。这个概念很正常。”

在采访中,吴洪春坦言,年轻人在科研中缺乏所谓的“独立性”本身并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也不会影响年轻人创新能力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日本的科研管理体系似乎给了年轻人较少的“独立性”,但这并没有影响这些年轻人做出自己的成绩。例如,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是自其创立以来最年轻的获奖者。他获奖时只有43岁。

“这表明我们没有必要在年轻人的科学研究中刻意追求所谓的‘独立’或‘非独立’。”吴洪春说,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非常独立,可以完全独立。对于这种类型的人,大多数教授不会刻意约束他,而是让他做一些项目。对于一些能力差的年轻人来说,在教授身边做一些工作并接受他的指导是正常和恰当的。"这不是一种约束,而是一种帮助."吴洪春说道。

着眼于资历或潜力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认为青年教师在科研独立方面没有问题,比如全国政协委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顾雅丽。

“让我们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例如,在申请项目中,虽然政策法规中没有规定青年教师不得申请省级或*课题,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顾雅丽说,几乎所有的重大项目,如国家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或重点项目,以及教育部的重大研究项目,在项目规定中几乎都有一项,即只有副高以上的专业职称才能申报,这些人基本上都是教授。“年轻人,即使他们有能力,也必须依靠别人。这公平吗?”

顾雅丽说,4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尤其是刚毕业的医生,是最有创造力的。然而,他们中的许多人刚刚从国外回来,不能立即获得专业职称。因此,面对一些重大项目,他们甚至没有资格独立申报。面对这种情况,高校也在采取一些措施,比如为他们提供一些校级项目,但这毕竟不是一个长期的解决办法。

“当然,决策部门这样做是有原因的。目前,当许多项目建立时,有一个要求,即早期的研究成果,这是许多管理者非常重视的。然而,年轻人由于资历较浅,往往没有这样的成就。一些老教授可能一辈子都在研究这个话题。”顾雅丽认为,在这个看似矛盾的问题背后,是我们对科学研究的看法的偏差——见物不见人。

"一般来说,这是对人类潜力和人类发展的漠视."例如,顾雅丽说,当两个人同时申请一个题目时,判断的标准应该是两个人的设计是否创新,理论框架是否完善,而不是过分考虑年龄、职称和以往的成绩。“在自然科学中,科研能力的强弱与年龄不成正比,更不用说可以用资历来衡量了。我们是否能看到问题的本质是关键。在这方面,年轻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为什么要剥夺他们通过制度手段宣布主体的权利呢?”

《中国科学新闻》(第五版《大学周刊》,2013年4月至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