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多所高校探索博士生招生“申请

科普小知识2022-08-03 10:33:52
...

5月10日,中国农业大学在北京举办了一场研讨会,分析和讨论自2012年开始试行的博士生招生“申请评估”制度。

所谓博士生“申请-考试”制度,是指以考生个人申请的考试取代国家统一招生考试选拔制度,通过学校的独立综合考试来考察申请人的培养潜力和学术创新能力,从而加强导师和研究团队的自主性。2003年,北京大学率先探索了部分学科的“应用评估”体系。到2012年,中国农业大学将在所有学科试点“应用评估”系统。近10年来,我国博士生招生工作逐步走出了一条探索的道路,从以考试为基础的选拔机制走向以质量和能力为基础的申请与评估相结合。

在未来,博士生的录取可能会以能力为唯一标准和“无关”的分数。

“申请-评估”制度的披露

什么是“应用评估”系统?它与以前基于统一考试的博士生选拔制度有什么不同?如何体现教师的自主性?如何在过程中平衡公平和效率?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进中国农业大学进行了调查。

记者了解到,2012年6月《博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实施细则》颁布后,中国农业大学各招生院校根据各自学科特点分别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并向社会公布。每个学院都成立了以院长为首的招生工作组,以学院主管院长为首的申请材料审查小组,以及根据学科评估单位设立的若干审查小组。

考生的具体申请分为四个阶段,即申请、初审、复审和复审。以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为例。考生进入相关系统注册后,进入学院申请网站,通过网络以电子方式上传个人基本信息、个人简历、研究陈述、个人陈述、研究能力证书、推荐信等内容。之后,大学招生官员将对申请人提交的内容进行初步审查。通过初步考试的申请人将从学院提供的专家数据库中被选为他们的评审专家进入评审过程。

评审专家从网络上获取申请人的基本信息和其他相关评审材料,通过材料评审、推荐人面试和申请人面试,对申请人是否符合我院博士生标准形成独立的评审意见,并给出结果(“合格”和“不合格”)。如果申请人获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合格”结果,他不能进入审查阶段。如果申请人被三位评审专家一致“合格”,他将进入评审。如果一位专家给出了“无保留”的意见,学院将会派另一位专家对其进行审核。如果合格,将进入审查,如果不合格,将终止申请。

考生进入复习阶段,除了复习他们提交的原始资料外,还需要进行综合能力测试,包括生化和分子生物学外语试卷、心理测试和专业实验技能评估。通过考试的人进入复习面试,最后复习小组给出他们的录取意见。

对此,中国高等教育协会会长、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曲振源强调,“人才选拔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申请评估制度并不意味着没有考试,而是一种以大学为主体的更加科学的综合评价和选择。评价方法应该多样化,包括笔试、面试和心理测试

打破僵化的考试是大势所趋

2003年北京大学率先改革博士选拔制度后,2007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首次试行了申请制度。申请博士生的候选人除了填写申请表外,还必须提交一份内容丰富的申请。2008年,上海交通大学开始试行“入学申请制度”。考生首先参加面试,由导师挑选,然后参加学校组织的笔试。面试为主,笔试为辅,这样教师有更大的发言权。浙江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也在部分学科进行了试点探索。

我们为什么要改革博士选拔制度?高等教育学家潘懋元的话很耐人寻味:“招生和选拔人才的质量对博士教育质量的影响,就像农民播种的种子质量对收成的影响一样。因此,关系到博士教育全局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如何确保博士教育的入学,以及如何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候选人。”潘懋元曾经说过: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学生数量少,招生制度不“规范”的时候,博士生导师仍然有一定的自主选择。现在这个系统变得越来越“标准化”,但是教师已经完全失去了他们的自主选择。所谓“标准化”就是照搬统一的高考招生制度。例如,不仅得出总分,而且得出单个部门的分数。笔试上线后,老师从高到低以1: 1.2的比例接受第二次面试。复试成绩只能与笔试成绩结合30%,最终从高分到低分录取。

许多专家指出这种选择方法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过于统一的入学考试放松了对考生科研潜力和从事科研工作能力的考试,并将反映考生掌握基础知识和系统专业知识的考试成绩作为录取的主要标准。潘懋元指出,“在笔试成绩好的博士生中,有许多人对研究兴趣不大,缺乏创新意识,学术潜力不足对于一名教师来说,“没有教育就失去才华”是最令人悲伤的事情

这些言论显示了博士生导师在僵化的“标准”体系面前的无助,以及改革注重分数而忽视评价的人才选拔制度的紧迫性。

我们必须公平高效。

公平与效率是任何教育改革都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如何实现二者的最大统一也是许多教育改革实践者的方向。

首先,公平。废除以前僵化的考试制度,给予学校和导师充分的自主权,会不会造成人际关系的干扰和学术腐败的可能性?这是在试点之初,许多大学招生官员最担心的问题,但也有许多候选人和家长担心的问题。"不参加考试就腐败有可能吗?"在“应用评估”系统试点之初,许多高校都认真论证了这个问题。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例。在为期一年的试验中,由于系统的精心设计和严格监督,没有收到关于公平注册的投诉。

“为什么许多试点院校在综合考试过程中仍然保留笔试,一方面是为了保证考试的科学性,另一方面是为了让笔试成为人类情感的障碍,防止导师被爱情的债务所伤害。”一所大学的研究生招生负责人透露。

当然,如何通过完善的制度设计最大限度地体现导师的自主性,强调导师在招生选拔过程中的直接参与,同时避免导师一票制等所有可能影响招生的因素,仍是试点高校未来探索的重点。

对此,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表示,“主观性并不意味着腐败。除了通过系统避免人为干扰之外,我们还应该相信,每个导师都希望招收最好的学生,而导师自己也不会用医生注册来换取人类的感情。因为许多系统设计现在决定在三到四年的博士培训期间,导师是第一责任人。从学术培训的质量到学术道德的监督,学生的培训与导师的个人利益密切相关。因此,在精心设计系统的同时,公众也应该给予导师充分的信任。”

此外,效率。记者了解到,许多大学在试行博士生“申请-考试”制度时,都充分考虑了如何选拔最具创新潜力的人才。例如,中国农业大学对部分申请者的评估要求他们在相关实验室工作一段时间,并在实践中进行综合评估。

当然,到目前为止,在如何最大化选择效率的问题上还存在一些争议。例如,英语在考试中的权重,笔试和面试的比例,以及推荐信应该被引用的程度等。然而,正是由于一些问题仍在探索过程中,一些高校只在相对容易量化和评价的科学技术学科开展实验,而推迟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科实验。

公平和效率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瞿振源认为,“博士生选拔制度要坚持的原则是在公平的前提下,效率优先”必须强调公平,但博士生的选拔是竞争性的。竞争下的公平不同于强制性阶段的包容性公平,必须强调规则和程序。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才选拔的效率是对国家最负责任的态度。"

柯炳生指出:“无论是基于国际经验,还是从提高我国目前博士生招生效果的角度来看,博士生申请选拔制度都是大势所趋。我希望有一个很好的改革空间,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