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北大调查“博士生论文抄袭”事件

科普小知识2022-08-11 16:16:59
...

(记者董欣)国际新闻界近日发布了《关于于艳茹论文抄袭的公告》公告指出,于艳茹在北京大学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后发表的论文《1775年法国大众新闻》涉嫌严重剽窃。昨天,北京大学历史系相关负责人表示,于艳茹毕业后,该系将组织相关专家对其博士论文进行复检。如果有剽窃,将按照学校的相关规定处理。根据北京大学的规定,如果发现于艳茹剽窃了他的论文,他的文凭和学位证书将被吊销。

全国人大的老师们意外地发现了他们论文中的剽窃。

8月17日,新闻传播领域的知名学术期刊《国际新闻》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了《于艳茹论文抄袭公告》。《公告》称,该杂志最近收到读者报告称,于艳茹的论文《1775年法国大众新闻的“杜氏运动”涉嫌剽窃。

经过编辑部的仔细比较,于艳茹在2013年第7期杂志上发表了《1775年法国大众新闻的“杜氏运动”。尼娜·吉尔巴特的论文《17世纪70年代的朗德厄杂志:革命前法国新闻界的理论批评和激进政治》的长译文发表在1984年第4期上,甚至直接使用吉尔巴特引用的文件作为注释。

公告还提供了两篇论文的全文,并用黄色标注了于艳茹的具体剽窃行为。几个段落甚至没有改变,原文被转载。

《国际新闻》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利丹表示,今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的一名教师意外发现于艳茹的论文涉嫌抄袭,并向《国际新闻》编辑部举报。随后,编辑部进行了一项调查,专门寻找原版外语书籍,并邀请外语专家进行检查。6月底,国际出版社举行了一次特别编辑会议,共同决定如何处理此事。由于期刊出版周期,公告于8月发布。

北京大学将审核于艳茹博士论文

昨天,北京大学历史系的相关负责人说,于艳茹去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鉴于她在北京大学历史系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涉嫌严重抄袭,该系将立即组织相关专家对其博士论文进行复审。如果有剽窃,将按照学校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根据《北京大学研究生基本学术规范》,“研究生毕业离校期间,如有严重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经查证属实的,取消当时获得的有关奖项、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北京日报》的记者指出,《条例》的适用范围包括“离校后在学习中有学术不端行为的研究生”。

据了解,于艳茹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06年的世界历史硕士学位。他于2008年9月被北京大学历史系录取,并获得博士学位。2011年9月,于艳茹前往美国哈佛大学进行为期四个月的交流,作为2011年“博士研究生短期海外(海外)研究项目”(第二批)的资助对象。2013年7月,于艳茹博士毕业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当被指控剽窃的论文发表时,于艳茹是北京大学历史系的博士生。

国际新闻发布首次剽窃公告

陈利丹说,作为一份学术期刊,国际出版社以前也处理过几次剽窃问题,但大多是内部处理,这是第一次就剽窃问题发布公告。陈利丹解释说,这次会议之所以公开,是因为于艳茹对这篇论文的剽窃是该杂志目前遇到的最严重的一次。

陈利丹说揭露学术剽窃并不容易,从外国书籍中剽窃几篇文章的机会非常小。编辑部很难避免这种情况。“有些文章使用了其他文章的一部分,但没有指明出处。这是一种学术违规行为。我们内部处理,并命令他道歉。我们三年内不会发表他的文章,也不会从中国知网上删除电子版。"然而,于艳茹的文章是目前国际新闻界遇到的最严重的剽窃. "除了总结和结论的最后几个字,它几乎是抄袭的!措辞完全一样,笔记都移到这里了!”陈利丹说。

至于公告后如何处理,陈利丹认为,这要由相关单位来决定。《公告》称,国际出版社将联系相关文献收集机构,删除文章的电子版,在5年内拒绝于艳茹的投稿,并将文章的抄袭情况通知相关单位。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罗欣在他的实名认证微博上说:“这也应该向整个系公布,这样每个人都可以知道。”

然而,截至昨晚9: 00,于艳茹的“1775法国大众新闻”的“杜氏运动”仍然可以在中国知网上找到。

阅读更多

北京大学回应博士论文造假:经查证属实,将按规定处理

学术期刊公开揭露北京大学博士生剽窃外国论文

特别声明:转载本文仅用于传播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确认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他们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承担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果作者不希望被重印或联系重印费,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