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无人工厂

科普小知识2022-09-09 09:51:18
...

无人工厂又叫自动化工厂、全自动化工厂,是指全部生产活动由电子计算机进行控制,生产第一线配有机器人而无需配备工人的工厂。

中文名:无人工厂

外文名:fully-automaticfactory

又叫:自动化工厂、全自动化工厂

简介:全部生产活动由电子计算机控制

来源:来自于本企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分割形式:又表现为一般利润和超额利润

1、基本简介

无人工厂又叫自动化工厂、全自动化工厂,是指全部生产活动由电子计算机进行控制,生产第一线配有机器人而无需配备工人的工厂。


无人工厂

这种工厂,生产命令和原料从工厂一端输进,经过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生产加工和检验包装,最后从工厂另一端输出产品。所有工作都由计算机控制的机器人、数控机床、无人运输小车和自动化仓库来实现,人不直接参加工作。白天,工厂内只有少数工作人员做一些核查,修改一些指令;夜里,只留两三名监视员(只留一人也是可以的,但一人太寂寞了)。

2、国外模式


无人工厂

1952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俄亥俄州的克里夫兰建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生产发动机的全自动工厂。它所需的生铁及其原料从一端输入,由42部自动机器进行500种不同的操作和加工,还能够把不合格的产品检查出来。不过真正的无人工厂还是在机器人、计算机、电子技术等得到极大的发展之后才涌现出来的,最有名的是日本“法那克”的一个工厂。这是80年代初建立的,投资数千万美元,生产制造机器人所需的部件。

这个无人工厂坐落在日本富士山附近的一片松林中,是一片黄色建筑物。在工厂里,自动机械加工中心、机器人、自动运输小车,白天和夜里都是在无人看管情况下进行生产的。自动加工中心在控制中心的计算机控制下进行加工;自动运输车从一个装置旁边移动到另一个装置旁边,运送材料,搬运机器零件;自动装置在仓库周围悄悄地移动,机器人在进行产品检查包装……在1.6万平方米的场地上,一切工作都是由计算机按程序控制的。这个工厂有1010台带有视觉的机器人,它们与数控机床、自动运输小车共同工作。白天工厂内有19名工作人员在操作室内从事作业,夜里只有两名监视员。无人工厂并不是完全无人。日本和别的国家还有其它一些类型的无人工厂。


无人工厂

1984年4月9日,世界上第一座实验用的“无人工厂”在日本筑波科学城建成,并开始进行试运转。试运转证明,以往需要用近百名熟练工人和电子计算机控制的最新机械,花两周时间制造出来的小型齿转机、柴油机等,现在只需要用4名工人花一天时间就可制造出来。

“无人工厂”里安装有各种能够自动调换的加工工具。从加工部件到装配以至最后一道成品检查,都可在无人的情况下自动完成。这个成功必将进一步加快整个制造业的“工厂自动化”进程。无人工厂能把人完全解放出来,而且能使生产率提高一二十倍。无人工厂是未来制造业工厂的一种发展方向。

3、走进无人工厂

追根溯源


无人工厂

第一座“无人工厂”在日本建成“无人工厂就是全部生产活动由电子计算机进行控制,生产第一线配有机器人而无需配备工人的工厂。”东北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所长赵殊颖介绍说,1984年4月9日,世界上第一座实验用的无人工厂在日本筑波科学城建成,并开始进行试运转。

效率有多高

从百人到四人,从两周到一天

“在运用了人工智能的无人工厂中,所有工作都由计算机控制的机器人、数控机床、无人运输小车和自动化仓库来实现,人不直接参加工作。工人成为了‘指挥员’和‘医生’,白天,工厂内只有少数工作人员做一些核查,修改一些指令;夜里,只留两三名监视员。”人工智能的工业应用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工程,而无人工厂的关键性技术则包括柔性化的生产技术,工业机器人的控制技术,整体安全和监控的技术,所有机器的系统安全的监控等。“每个机器人的状态、每个仪器的状态,有什么问题都要提前预警。在现阶段的生产线上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非常高的自动化,各部分机器人协同来完成装载、移动、加工、装箱等各种操作。”

覆盖有多广

全球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已超百万台


无人工厂

“如今在汽车及飞机制造等领域无人工厂已相当普及。这些生产线几乎都是机器人在操作,人在旁边起辅助作用,比如在一些塑料配件生产的工厂,都可以实现无人生产。”

据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和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统计,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世界机器人产业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的良好势头,世界工业机器人市场前景很好:1960年—2006年底,全球已累计安装工业机器人175万余台;2005年以来,全球每年新安装工业机器人达10万套以上;2008年以后,全球工业机器人的装机量已超过百万台,约为103.57万台且这一数据还在增长。

无人工厂在中国

我国工业机器人比例约为千分之三

中国已成为工业机器人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现在很多大公司都有引进机器人这个计划,包括富士康、创维等,而且很多公司都在投资研发生产线,来顶替工人。”

能否大规模发展,与人力成本有关


无人工厂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称,“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进行中,那就是制造业的数字革命。这里的“第三次”简单地说,是指工厂的“无人化”与“批量定制。

“我国推广无人工厂也是一个逐步地过程。”中国的人力成本和国外比上涨了很多,未来我们的无人工厂需求很大,但是和国外还是有一定差距。

企业家说

把单调重复的工作交给机器人

2011年,富士康掌门人郭台铭公开表示,富士康将以日产千台的速度制造30万台机器人,用于单调、危险性强的工作,提高公司的自动化水平和生产效率。在设立基地进行研发和生产机器人的同时,希望到2014年装配100万台机械臂,在5到10年内看到首批完全自动化的工厂。

4、利润分析

首先,“无人工厂”中的高利润中有一部分来自于本企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无人工厂

当“无人工厂”是一个独立的生产企业,其背后没有庞大的科研队伍时,先进的技术工艺要求具有更高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操纵者、管理者,从事操纵工作的少量人员付出的是高质量的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相比,在相同的时间内,他们的劳动所形成的价值会远远超出简单劳动。同时,由于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他们生产自己工资所需要的必要劳动时间会大大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延长。因此,他们的剩余价值率要远高于一般简单劳动者。直接劳动者的数量较少,这是减少剩余价值的因素;而较高的剩余价值率,却又是增加剩余价值的因素。虽然这两种因素相互会形成一些抵消,这种抵消增加了准确描述剩余价值数量关系的难度,但不容否认的是,只要生产过程中存在活劳动,就一定存在由这些活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通常情况下,“无人工厂”只是某一企业的“无人生产车间”,只是企业整个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在生产过程背后却是庞大的科研和管理队伍。大批科研人员为新产品的开发、生产工艺的改进、新机器设备的发明创新等花费了大量的高质量劳动,形成了数量巨大的价值。管理复杂、先进企业的劳动也是高级复杂劳动,具有更大的价值量。这样,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也属于劳动生产力高的部门,他们的剩余价值率也远高于一般劳动者的剩余价值率,他们也创造出大量的剩余价值。“无人工厂”在科研和管理部门形成的巨大价值和剩余价值需要通过生产环节转移到商品上面,需要通过商品的交换来得到实现。这样,“无人工厂”的高利润中,除了直接生产过程中的操作者、管理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外,有很大部分来自于背后的科研人员、科研管理人员创造的剩余价值。这些人员隐藏在直接的生产过程背后,但是,他们创造的大量价值和剩余价值却通过交换过程显现出来。

“无人工厂”所获得的高额利润,还有一部分来自于对全社会创造的总体剩余价值的分割


无人工厂

这种分割又表现为一般利润和超额利润两种形式。

“无人工厂”的一般利润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中着重分析了在社会化的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总过程中,社会生产的总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资本的产物,因而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在社会各部门、各企业、各个个人之间的分配不再以活劳动为标准,而是以资本为标准。这样,就出现了剩余价值率向利润率的转换,出现了由总量剩余价值与总量资本形成的平均利润率。由于供求关系的影响,各企业都必须首先获得根据平均利润率而产生的平均利润。平均利润就是投资乘以社会平均利润率的结果。因此,“无人工厂”虽然没有多少工人进行直接的劳动,不能直接创造大量的剩余价值,却可以凭借较大量的资本获得大量的平均利润,也就是从社会总体剩余价值中分割到一定的数额,这一数额不与本企业创造的价值或剩余价值有直接的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不管一个产业资本的构成怎样,不管它推动的是四分之一的死劳动,四分之三活劳动,还是四分之三死劳动,四分之一活劳动,以致在一个场合比在另一个场合吸收大两倍的剩余价值,我们所指的只是整个生产部门的平均构成,他在这两个场合都会提供相等的利润。目光短浅的单个资本(或每一个特殊生产部门的全体资本家)有理由认为,他的利润不只是来自他所雇佣的或他那个部门所雇佣的劳动。这对他的平均利润来说完全是正确的。

“无人工厂”的超额利润


无人工厂

通过一般利润率,“无人工厂”无法获得高于其他企业的利润率。因此,“无人工厂”的较高利润率来自于他的从社会总体剩余价值中分割到的超出社会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这种超额利润的来源便是企业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

当某一行业只有一家或少数几家企业拥有“无人工厂”,其余企业还是利用有人工厂方式进行生产时,利用先进科学技术的“无人工厂”的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这样就形成了超额剩余价值。实质上就是,“无人工厂”含有较少价值的商品与别的含有较多价值的商品相交换,因而占了别人的便宜,是从社会总体剩余价值的分配中占了较大的份额。“如果一个商品高于或低于它的价值出售,那只是发生剩余价值的另一种分配。”

“如果剩余价值平均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在不同生产部门内遇到人为的垄断或自然的垄断的障碍,有可能形成一个高于受垄断影响的商品的生产价格和价值的垄断价格,某些商品的垄断价格,不过是把其他商品生产者的一部分利润,转移到具有垄断价格的商品上。剩余价值在不同生产部门间的分配,会间接受到局部的干扰,但这种干扰不会改变这个剩余价值本身的界限。”但这种情况并不是对马克思的等价交换原则的否定,因为较小价值与较大价值的交换所形成的对“无人工厂”的极为有利的局面会导致产品数量的增加,这种增加又会逐渐造成商品价格的下降,直到超额剩余价值逐渐消失。

当某一行业整体都实现了无人生产,而其他行业还不都是无人工厂时,社会化生产所产生的供求关系就形成了第二种含义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由本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和整个社会对这种商品的需求状况共同决定的。这时,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额也形成“无人工厂”的超额剩余价值,表现为各家“无人工厂”的高利润。

5、涉及范围


无人工厂

“无人工厂”一般都出现在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通过与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交往,世界市场日益融合统一。这时,当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生产某种产品时,确定这种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需要考察在全世界平均技术条件、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这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这一时间必定会大于发达国家内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小于发展中国家内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当某些产品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时,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由生产条件最差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的劳动时间决定的,技术先进的“无人工厂”产品的个别价值与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价值的差额进一步拉大。通过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发达国家“无人工厂”就能够获得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通过与别的国家的交换活动而分割由别的国家的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才使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成为国际贸易中的最大获益者。

当今,“无人工厂”多在发达国家,这些国家非常重视通过知识产权来保持对某些科学成果的垄断权。专利权的存在阻碍了其他企业使用这种技术、生产同种产品的可能,阻碍了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导致的产品价格的下降,阻碍了超额剩余价值的消失。“不同生产部门中占统治地位的利润率,本来是极不相同的。这些不同的利润率,通过竞争而平均化为一般利润率。”当竞争不能出现时,就会使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出现障碍,使某些企业的超高利润率得以长期保持,企业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得以长期存在。那种在不断的平衡中不断实现的平均化,在下述两个条件下会进行得更快:

资本有更大的灵活性,也就是说,更容易从一个部门和一个地点转移到另一个部门和另一个地点;

劳动力能够更迅速地从一个生产部门转移到另一个生产部门,从一个生产地点转移到另一个生产地点。

因此,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竞争是平均利润率形成的决定性条件,也是等价交换规律实现的前提性条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阻碍了先进科学技术的扩散和竞争的出现,技术的领先使先进企业具有了使超额剩余价值长期存在的能力,从而形成了不等价交换长期化、经常化的局面,这正是“无人工厂”这类技术先进企业形成高额利润的秘密所在。正因为先进技术和知识产权在形成超额利润方面的关键性作用,世界各国、各企业都将技术创新作为主要竞争手段,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谈判时的重要内容,成为发达国家获取超额剩余价值最有力的保障手段。

6、无人工厂与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这个概念,按我的理解就是利润吧。但是剩余价值是由谁创造的却一直让我搞不懂。传统的观点认为剩余价值是由人创造的,这完全可以理解,但他们完全排斥机器与剩余价值的关系,让我怀疑他们提出这个概念,可能仅仅是为了强调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无人工厂

没有人就生产不了产品,就没法创造剩余价值,但同时,没有机器、设备,同样也无法生产产品,创造剩余价值。如果非要说剩余价值全部是人创造的,而与机器完全无关,我们也可以说是机器创造了剩余价值,而否认人的劳动。这两种观点实际上都找不到绝对的理由来压倒对方,如果要辩论只能成为抬扛。

所幸现在有了无人工厂,可以把人与机器在生产中的作用用一个极端的状态显现出来。当然,无人工厂并非无人,只是用的工人少了许多罢了。但这对理解这个问题已经足够了。我们设计两个工厂,甲厂是一个传统的工厂,乙厂是一个无人工厂,甲厂有100名工人、100台机器,而乙厂只有一名工人,一条生产线。他们生产相同的产品,相同的规模,以相同的价格销售。我们也假设他们生产成本是相同的。于是,他们产值是一样的,剩余价值也是相同的。按照传统的观点,甲厂的剩余价值是由那100名工人创造的,而乙厂的剩余价值则是由那一名工人创造的。我们知道,如今的大学毕业生找工作不容易,能进入甲厂的100名工人中也许有大学生,也许有许多人也能管理那条无人生产线。所以乙厂工人的工资可能并不比甲厂工人工资高,或者仅仅是甲厂工人工资的二至三倍。乙厂的这名工人的自身价值并不是乙厂工人的百倍,为什么会有能力创造百倍于甲厂工人的剩余价值呢?并且,他被剥削的残酷程度要远远高于甲厂的工人,但是,他的工作环境却好于甲厂的工人。可以想像,会有许多甲厂的工人愿意到乙厂接受更残酷的剥削——这是不是有点荒唐?

也许有人会说,乙厂的剩余价值是由生产无人工厂的那个工厂里的工人创造的。这更可笑,那个工厂的资本家用电线和钢板生产出无人工厂,肯定会大赚一笔,他为什么要把自己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白送给别的资本家呢?

也许还有人说,乙厂的剩余价值是科学家创造的。他们为社会创造了数不清、用不完的剩余价值。他们的剩余价值无偿被资本家窃取了。对于这个解释,我现在还无法反驳,但这也足以说明,剩余价值并非是资本家靠着剥削工人赚取的。

在讨论剥削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应忘记这样一个问题:是资本家养活了工人,还是工人养活了资本家。这个问题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是个经典问题。但当就业难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的时候,这个问题似乎不再难以解答了。*把创造就业机会作为一种政绩,为什么要把资本家创造就业机会叫作剥削呢?为什么那些工人要争着抢着被人剥削呢?

我们不能否认机器在生产中的重要性,就像不能否认人在生产中的重要性一样。从理论上讲,割断剩余价值与机器、设备之间的关系,就是否认了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贡献。

上一篇:重回十七岁

下一篇:谢文东第2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