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匡迪
徐匡迪,男,浙江桐乡人。1959年9月参加工作。1983年6月加入中国*。大学学历,上海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特殊钢生产和电冶金、喷射冶金专家。
姓名:徐匡迪
性别:男
籍贯:浙江桐乡
出生日期:1937年12月
毕业院校:北京钢铁工业学院
民族:汉族
学位:大学学历
入党时间:1983年6月
参加工作时间:1959年9月
1、领导职务
徐匡迪
*第十四届*候补委员,十五届、十六届*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2、个人履历
1954-1959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冶金系钢铁冶金专业学习。
1959-1963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系助教。
1963-1971上海工学院冶金工程系助教、炼钢教研室副主任。
1971-1972下放安徽省凤阳“五七”干校劳动。
1972-1980上海机械学院、上海工业大学冶金工程系助教、讲师、炼钢教研室主任。
1980-1986上海工业大学冶金工程系副主任、主任、副教授、教授(其间:1982年3月至1983年2月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做合作研究、访问学者;1984年3月至1985年6月赴瑞典斯堪的那维亚·兰塞尔公司任副总工程师、技术经理)。
1986-1989上海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
1989-1991上海市教卫办公室副主任兼市高教局局长、党组书记。
1991-1992上海市计委主任、党组书记。
1992.08-1992.12上海市副市长兼市计委主任、党组书记。
1992.12-1994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
1994-1995上海市委副书记、副市长。
1995-2001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1-2002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
2002任中国工程院院长、党组书记。
2003.03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同年9月兼任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
2006.06连任中国工程院院长。
2010年6月卸任。
3、人物经历
心中的梦想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11月初,日军偷袭杭州湾,在上海金山卫登陆后,又扑向嘉兴、苏州。1937年12月11日,徐匡迪的父母在去云南避难的颠沛途中生下了他,取名“抗敌”,希望儿子能永记国恨家仇、精忠报国。上学后,一位老先生征得他的父母同意后,为他改名匡迪,寓意为“匡扶正义,迪及平安”。
徐匡迪的童年是在云南昆明度过的。抗战时期的昆明是西南的文化中心。北大、清华和南开大学内迁昆明后,组成了国立西南联大。但大批毕业生难于找到合适的工作,于是不少人屈就于小学任教。徐匡迪就读的小学,许多老师都是西南联大的优秀毕业生。他们的爱国热忱、勤奋教学,深深地影响了许多学生幼小的心灵。
徐匡迪忘不了国语老师朗读爱国诗人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诗句时的悲壮激情;也忘不了历史老师讲述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等爱国将士浴血抗敌以身殉国的情景;更忘不了地理课堂上,一位东北籍老师一边在黑板上画着山河破碎的中国版图,一边流着热泪说中国像一片大桑叶,日本帝国主义就像一条蠹虫,正在一点一点地蚕食我们的国土。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徐匡迪亦年岁已高,但每每忆及这些情景,仍会潸然泪下,激动不已。
徐匡迪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在处于人生转折关头,选择事业的重要时刻,“位卑未敢忘忧国”,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始终是鞭策他前进的座右铭。
1945年秋,终于盼到了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不久,徐匡迪随父母离开春城,回到西湖之滨的家园。
青少年时代,徐匡迪就读于省立杭州高级中学(杭一中),这是一所全省招考、择优录取的寄宿学校,著名的教师,朴实的校风,严谨的教育,为学生打下了品行和知识的基础。校园里的科学馆、图书馆,是最吸引他的两个地方。每当读到一本好书,常常爱不释手,逐渐养成了博览群书的习惯。而蝴蝶标本的制作成功,西湖水酸碱度随季节变化的测定等等,使他养成要搞清一个自然现象,必须亲自动手,细致地做好每一件小事的习惯。这些习惯都使徐匡迪终生受益无穷。青少年时代的徐匡迪心中就产生了一个梦想——立志长大后为振兴祖国而贡献自己的才智。
立志钢铁事业
1954年初,徐匡迪临近高中毕业,同学们开始思考志愿和理想。“一切服从党的安排,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第一志愿”,这是新中国一代青年的心声。当时,正值国家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时逢如火如荼的“一五”计划,提出“钢铁工业是一切工业基础的基础”。报纸上几乎每天大幅报道鞍山钢铁公司的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七号炼铁高炉胜利开工的消息。徐匡迪被火热的钢铁工业深深吸引住了,决定以国家最急需的钢铁事业作为自己的专业,并选择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作为自己报考的大学。
经过努力,徐匡迪如愿考上了号称“钢铁摇篮”的北京钢铁学院,从此,徐匡迪与钢铁冶金结下终生之缘,一干就是30多年。
北京钢铁学院不仅为学生创造了专业学习的良好环境,而且给学生提供了参与自身管理的锻炼机会。徐匡迪先后加入过校田径队、合唱队、足球队与管弦乐队,担任过班长、团支部书记、总支委员和校学生会副主席。五年的“钢铁摇篮”生活,为他奠定了治学的根底,确立了做人的根本。
顺利完成他五年的大学生活后,徐匡迪于1959年秋毕业。除了在1971年到1972年在安徽凤阳“五七”干校劳动外,始终没有放弃他所学的钢铁冶金专业。先后担任过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系助教,上海工学院炼钢教研室副主任,上海工业大学冶金系副主任、主任、副教授、教授和常务副校长。
从投身钢铁冶金事业的那天起,徐匡迪意识到作为一名中国钢铁冶金专业工作者所肩负的历史重任。他暗暗下决心要为缩短我国与世界科技水平的距离而奋斗和拼搏。早在70年代,徐匡迪领导的课题小组与上海钢铁研究所合作研制成功“不锈钢精炼新工艺”,荣获上海市第一届科技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他与他人合作完成的“电弧炉水冷挂渣炉壁研究”,荣获上海市第二届科技大会二等奖和冶金工业部科研成果推广一等奖。80年代初,徐匡迪出色地完成了“SGDF型喷粉罐及其在电炉炼钢中的应用”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一成果荣获上海市第三届科技大会二等奖。
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和指导研究生的同时,徐匡迪还承担着国家科委重点科研公关项目——喷射冶金系列课题的研究任务。在徐匡迪为首的课题小组努力下,喷射冶金这一世界冶炼新工艺的研究,在较短时间里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由发达工业国家近百名教授专家参加的在英国纽卡索尔大学举行的第二届国际喷射冶金学术会议上,被大会组委会评选为大会宣读论文的30多篇论文当中,徐匡迪一人就有3篇,一举震动了这个国际学术论坛。这一研究项目后来被评为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
由于徐匡迪在喷射冶金领域的突出贡献,在80年代第4个春天,徐匡迪受瑞典兰塞尔公司总裁欧贝格博士的邀请,出任兰塞尔公司副总工程师。兰塞尔公司欢迎徐匡迪出任副总工程师的仪式,使徐匡迪思绪万千。当年他在北京钢铁学院上二年级时,曾经与师生们一起列队欢迎过苏联专家。他立志报效祖国并作为中国钢铁专家走向世界的宏愿,在奋斗了30年之后的今天终于成为现实。
出任兰塞尔公司副总工程师三个月后,由于徐匡迪的杰出贡献,不仅使兰塞尔公司击败了在此专业上一直处于强势的德国和日本这两个竞争对手,赢得北海油田管理开发权及巨额合同,他还与瑞典同事共同申请得到英国和瑞典的专利。不久,徐匡迪率展出团在第六届国际冶金工艺及装备博览会上,为兰塞尔公司夺得奖牌的同时,又签订了3份合同。为此公司董事会宣布提升他为技术副总经理。1985年3月,赫格纳斯市议会通过一项决定,授予为中瑞友好交流做出贡献的中国专家徐匡迪“荣誉市民”称号。兰塞尔公司为了能让徐匡迪延长合同,继续支持公司的工作,不仅给徐匡迪开出了高得惊人的薪金,还欢迎他把夫人和孩子接来瑞典一起生活。公司承诺承担一切费用,包括旅费、生活费、医疗费、孩子教育费以及一幢小别墅的费用。但是,徐匡迪更清楚祖国钢铁工业的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科学家的艰苦奋斗。1984年秋,著名科学家、上海大学钱伟长校长访欧时,在徐匡迪家中对他说:“国家和学校都需要你,我也需要你回去帮我一起管理学校。”徐匡迪深感此话的份量,同意尽快结束手头的事情回国工作。1985年4月,兰塞尔公司新任总裁在公司举行的欢送会上,高度评价徐匡迪的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和道德素养,特别强调指出:“徐匡迪教授是一位热忱的爱国者。尽管本公司一再挽留,他仍然声称‘我的岗位在中国,在上海!’为此,本公司只能遗憾地同意他解约归国。但是,董事会主席和我本人在此表示,只要他愿意,他随时会得到重新回兰塞尔公司任职的邀请。”几天后,徐匡迪带着成就,带着信息和新的研究课题,回到了自己魂牵梦萦的祖国。
成果来自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徐匡迪认为钢铁专业既有理论上的深度、难度,又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想在特殊钢的品种,质量上取得突破,必须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下苦功夫。60年代初,徐匡迪和上海工学院的师生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带着问题去工厂实践,和车间工人、技术人员一起改进不锈钢炼钢工艺,炼出了因苏联撕毁合同后国防急需的高纯度航空用不锈钢。
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徐匡迪和同事们在钢铁冶金学科中走在国际发展前沿,共完成6项科研任务,成果均先后投入工业应用。如研制成功的SGDF型喷粉罐被广泛应用,效益显著。研究成功生产高纯管线钢的真空循环脱气、喷粉(RH—IJ)技术,被英钢联及日本新日铁公司采用。研究成功超低硫钢冶炼技术及铁浴法熔融还原不锈钢母液,并在宝钢和上钢五厂取得应用成果。提出了铁液脱硫的“拟一级不可逆反应处理法”及锰熔融还原三步反应模式。主持制订上海钢铁工业“三优”规划。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在频频获奖的同时,还发表学术论文190余篇,其中19篇在国外杂志发表。1986年获国家科委、冶金部联合授予的“‘六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个人”荣誉证书。1986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特殊津贴。1989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获人民教师奖章。2003年5月当选瑞典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还是英国皇家土木工程师协会荣誉会员和英国皇家工程院荣誉院士。2006年9月获“瑞典皇家北极星大十字司令官”勋章,以表彰他为促进瑞中友好作出的杰出贡献。2007年8月,徐匡迪被日本钢铁学会授予荣誉会员称号。
第一位院士市长
从80年代开始,徐匡迪8次应邀出国讲学、考察,进行经济、科技和文化交流,跑遍了欧美、日本、澳洲、新加坡、香港等东西方近40个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并较长时间在工业发达国家工作,对市场经济和用先进的现代化手段管理城市、学校和公司有了很深刻的理解和体验。这10多年的专业成果、现代管理意识和知识的积累储备,为他今后担任的重要职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6年以后,徐匡迪开始走上领导岗位,担任了上海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3年后升任上海市高教局局长。当时,*在上海担任领导工作,在1990年他率上海市*代表出访欧洲六国时,带上了徐匡迪。
访问过程中,徐匡迪处处表现出一位专家领导的杰出才华。他英语极好,甚至比随团的翻译更精通一些专业术语。在谈到经济问题时,他不仅能从具体的微观科技入手,而且可以宏观地把握整体国民经济的规划及目标,使外方十分佩服,同时也受到*高度赞赏。
1991年,徐匡迪被任命为上海市计划委员会主任。
徐匡迪在这3个不同的岗位上,充分发挥了他卓越的才干。无论在大学、高教局,还是在计委,他大胆破除旧的一套用人制度,提出了*“岗位轮换”的意见。人事制度的改革,对实际工作的有效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到计委以后,又在市委、市*的支持下,对计委的职能作了较大的改革。由过去批项目、分小钱转化到抓流通、抓宏观经济的平衡。提出了“要建大市场、要抓大流通、要搞大规划”的思路。由于他的出色工作,1992年12月升任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1994年任上海市委副书记、副市长。
1995年2月24日,在上海市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上,57岁的徐匡迪高票当选为1300万上海人民的最高行政首长。这位成果丰硕的钢铁专家,政绩显著的常务副市长出任市长,用市人大代表的话来说是“众望所归”。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人问徐匡迪:“以你科学家的思维方式是否适合于做一位政治家?”徐匡迪对这一提问作了精辟回答:“自然科学工作者考虑问题是微观的、具体的,政治家考虑问题是宏观的,且必须有战略眼光。但二者并非冲突,相反,可以在更高的层面上结合起来,这就要看个人的造化功力及政治信仰的功力了。”
作为“院士市长”,徐匡迪花了很多精力提倡和研究科技创新问题,力图在知识经济时代不错失良机。他在1998年上海科技论坛上说,尽管上海成绩斐然,但要清醒地看到,上海的科技进步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还不够高,科技创新力度不够大,与上海的人才和科研优势、经济地位不相称。
徐匡迪开出的“药方”是力争形成以企业为主导的技术创新体系,他指出:“上海的出路在创新。”他展望上海未来发展,把工程科技和城市经济结合起来,提出了“信息城市”、“虚拟城市”、“环保城市”、“海洋城市”的各种构想。并认为这是上海21世纪建成新型城市的一些基本思路,会逐步加以实现。
徐匡迪对于上海人民把他推举到市长这个位子上,深深感到这副担子的份量,也深知履行这一光荣职责需要付出多么艰辛的努力。在谈到新市长如何为上海人民办实事时,他说:“上海的规划发展大政方针已定,我只是接力赛当中的一棒,我要跑好这一棒。”力争在任期内对上海人民在衣食住行方面有较大的改善。提出到本世纪末,人均住房面积从不到7平方米提高到10个平方米以上。住房的配套率要超过70%,消灭80万只马桶和80万只煤炉,炊事都要煤气化或电气化,要有配套的卫生设备。棚户危房也要在本世纪末消灭。在交通方面要完成“三环十射”,即内环、外环和郊区环线,十条放射形的道路。完成地铁一号线和二号线的通车。在本世纪末还要兴建浦东国际机场,在黄浦江上除现在的南浦和杨浦大桥,还要兴建3座大桥。
徐匡迪身居高位,但从不将官位放在心上。就任上海市市长之即,徐匡迪就定下一条“六亲不认”的家规。他对自己的家属说:“我现在当了市长,这是党和人民对我的信任,家庭成员也要维护。做得好,大家有光彩;做得不好是家庭的耻辱。因此,在我任期内是六亲不认的,你们有什么事别来找我,我也不会给你们去办的。”徐匡迪常给家人讲古代清官的故事,他说,封建社会的清官都能做到的事情,*的*则应该做得更好。
因此,不少人在羡慕上海的各方面发展的时候,常常禁不住对这位院士市长交口称赞,说上海有一个科学家当市长,在知识经济时代,真是福莫大焉。
2001年徐匡迪在任期届满后调任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2002年任中国工程院院长、党组书记。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同年9月兼任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2006年6月连任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说:“院士是不退休的,所以我必须终生为之奋斗。”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徐匡迪曾提醒在座院士:“每一个院士要认识到自己的成绩是国家和人民培养的结果,工程科学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院士要有清醒的认识。同时希望单位里不要搞什么庆功大会,院士不是状元。希望院士继续在自己的领域里多带中青年人成长,勤勤恳恳做专业工作,千万不要成为社会活动家。”
4、成就荣誉
徐匡迪院士长期从事电炉炼钢、喷射冶金、钢液二次精炼及熔融还原的研究。研制成功SGDF型喷粉罐并广泛应用,效益显著;研究成功生产高纯管线钢的真空循环脱气、喷粉(RH-IJ)技术,被英钢联及日本新日铁公司采用;研究成功超低硫钢冶炼技术及铁浴法熔融还原不锈钢母液,并分别在上海宝钢和上钢五厂取得应用成果;提出了铁液脱硫的“拟一级不可逆反应处理法”及锰熔融还原三步反应模式;主持制订上海钢铁工业“三优”规划,使得上海钢铁工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专著6本。先后获得过六项*、部委级和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是英国皇家工程院荣誉院士、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俄罗斯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瑞典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塞尔维亚工程院外籍院士。
上一篇: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下一篇:彭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