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都城隍庙寝祠

科普小知识2022-09-18 17:42:37
...

都城隍庙寝祠位于沟头城隍庙街路北,今复兴门内成方街33号。1984年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1、历史


都城隍庙寝祠

都城隍庙原为金中都城外一座古刹,元代初为佑圣王灵应庙址,至元十七年(1280)改建为大都城隍庙。天历二年(1330)元廷加封大都城隍神为护国保宁王,夫人为护国保宁王妃。“都”有总揽、总管之意,一般府、州、县均为城隍庙。都城隍庙建在京城或省城。北京的都城隍庙在永乐年间(1403—1424)重修后改名大威灵祠,正统十二年(1447)重修。嘉靖二十七年(1548)毁于火,重建。万历三年(1575)重修。雍正四年(1726)、乾隆二十八年(1763)次重修。

2、建筑特点

原庙山门以内为顺德门,内有钟、鼓楼各一座。之后依次为阐威门,院内两庑为十八司,正中为大威灵祠供奉城隍塑像,后为寝祠。两庑各三间,另有治牲所、井亭、燎路、碑亭等光绪初年,都城隍庙毁于大火。殿堂皆成废墟,所谓各直省城隍像残毁无余,甚至石碑亦皆煅裂。清末仅修复三间正殿,以便春秋祭享,现仅存寝祠。寝祠五间,前出轩三间,黄琉璃瓦黑剪边歇山顶调大脊。庙内有明英宗碑、清世宗、高宗碑以及清圣祖、世宗题联。

3、功用


都城隍庙寝祠

都城隍庙庙会曾是明代北京最大规模的庙会,盛况空前。旧历每年五月十一日祭祀城隍而形成的庙会,后来发展为每月初一、十五、二十五日开市。当时,从城隍庙向东,列肆三里。最盛时,绵亘十里。庙会上的货物“人生日用所需,粗精皆备”尤其是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的有名特产和奇珍异宝亦相当丰富。如珊瑚树、走盘珠、犀角、象牙、绫罗绸缎、扇墨古玩、商周彝鼎、秦汉镜、唐宋书画等等。盈架悬陈,盈箱叠贮。客商不仅来自国内四面八方,还有来自国外的洋商。清代每年旧历五月初一至初十日,开庙十天。初一日,宛平县城隍出巡,至都城隍庙相会见。仪仗威严,铜锣开道,回避肃静牌,旌旗伞扇,全份执事。还有各种香会相随,如秧歌、高跷、五虎棍之类,鼓镲喧天,边走边练,谓之献神。所经街市,观者如潮。宛平县城隍驾到时,都城隍庙亦以旌旗执事,香会文场相迎。届时几档子甚至数十档子香会相聚一起,各自表演拿手绝技,把走会活动推向了高峰。及至接进庙后,地方往祭官员人等,上香焚表,祈祷城隍爷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善男信女进香者无计其数。庙期,百戏杂陈,摊棚林立,尤以卖估衣者为多。清代德硕亭曾在《草珠一串》一书中记下了当时都城隍庙庙会的盛况:“滥溅纱罗满地堆,乡里婆娘多中暑,为穿新买估衣回。”民国初年,庙内香火仍很兴旺,有许多来此许愿、还愿的香客。有的人把两支胳膊肘下边扎穿,拴上提炉来朝拜;有的男孩则把自己身价“降低一等”,穿上红衣红裤,浓施粉黛,梳上两个小抓髻,扮成女孩,一步一拜或三步一拜的来还愿进香。尽管此时还有信众、存续香火,但庙会已废不复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