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百科

德州大麻中学

科普小知识 2022-09-21 15:57:03
...

1923年创办的大麻中学,坐落在著名的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大麻镇,至今已有80余年的历史,是田家炳先生等侨贤的母校。历史悠久的大麻中学,因其具有优美的育人环境、浓郁的校园文化特色和逐年提高的办学效益而远近闻名。

1、简介

近年来,麻中的教育教学场所和设备等办学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提高,形成了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其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学校有2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600多人,其中住校生730多人;有教职工122人,专任教师105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9人,中学一级教师38人,学历达标率为86%。按大埔县委、县*的部署,两年后,初高中每个级将达6个班,全校将达36个班,学生数将达2000人左右,将成为大埔县大型的农村中学。

其二,教学设施逐步完善。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的校园,建筑规划良好,布局合理,整齐有序。目前学校有教学大楼2栋,实验楼1栋,教师宿舍2栋,学生宿舍2栋,在建教学楼1栋。学生生活设施齐全。

其三,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近2年的中考成绩居同类学校上游,高考成绩连续3年居全县同类学校之首。尤其是2005年高考成绩再次居全县同类学校第一名,其中3名考生入围重点本科,仅次于虎山中学和实验中学,是麻中恢复高考后的20多年历史上非常少见的。学校课外活动非常活跃,文艺和体育比赛多次获得县级第一名及市级奖励。

2、历史沿革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公学开办。郭镇章等创办小学一所,以大麻市福林寺为校舍,将文庙香灯油存款改造福林寺右畔横屋为教室。由郭天成、郭寅清、郭之桐监理改造事宜。

民国二年(1913年),郭仙栽、田翠珊(田家炳先生的三叔)、郭奕南、郭芹史等向周镜波、郭育斋等募捐资购设备。校名改称大麻乡立第一高等小学校,附设国民小学。


德州大麻中学

民国七年(1918年),由校长郭仙栽向周兰阶、郭育斋、钟汝瑞诸君共捐一千余金,在校舍左畔加建宿舍厨房大门等;民国九年,议改办中学,由钟宝三先后往南洋劝捐,经收四万余元。捐资人主要有郭星堂、周寿三、刘渭川、李云龙、周锦堂、何秋谷、戴忻园、何亦庭、蓝禹甸、林世魁、张仲贤、刘登鼎、戴淑六等。

1923年—1925年,孙汉文任校长。

民国十二年(1923年),郭仙栽、刘萃如、刘懿生、钟宝三、郭卓年、郭概如等议改办大麻中学,由教育厅核准改称大埔县立第二初级中学校,中学招生开学,仍附设高级小学。民国十三年,将校舍后庭改造成洋式楼房。民国十七年,复于前方左右建教室,至此计有教室八间、宿舍二十间。

1925年—1926年上半年,李庆云任校长。

1926年下半年,刘宾笙任校长。

1927年,陈炳馨任校长。

1928年,张国雄任校长。

1929年—1933年,郭仙栽任校长。

1934年上半年,刘世厚(刘大作)任校长。

1934年上半年,聘请了来自南京晓庄师范、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学生刘世厚(刘大作)任校长,教师朱泽甫、盛震叔等人均来自南京晓庄师范。自此,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开始在大埔山区生根发芽。

1934年下半年,郭思练任校长。

1935年—1937年,廖爱群任校长。

1938年—1942年,郭衍宾任校长。

1939年,校长郭衍宾出洋募捐,在二层洋房顶用木枋、砖柱建成三楼,以供学生住宿。当时学校已具备19个班的教室和学生宿舍。

1935至1942年,廖爱群、郭衍宾任校长期间,重视抓教学质量。其时每届初中毕业生不过30来人,但1938年有郭敏发、田远光等5人,1939年有郭开发、刘克明等4人,1940年有黄湖光等4人,1941年有郭婉群、李有为等6人考进梅州中学。当时梅州中学面向梅州七个县以及福建、江西部分地区招生,每届仅招3个班150人,可见麻中当年的教学质量堪称一流。

在日本侵华期间,麻中边抓教学质量边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日军占领潮州留隍后,麻中张华京等10多名学生在郭建昌、谢应勤的带领下,募捐了许多年糕等食品到前线慰问抗日战士,并组织文艺队到农村去演戏宣传抗日。40届的张光仑、李乃升等人则到江参加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当时学生如此积极地参加政治活动与其时代理郭衍宾校长之职梁芦长老师及教师梁应昌的暗中支持是息息相关的。

1943年上半年,刘冕群任校长。

1943年上半年—1945年,郭荫寰任校长。

1946年上半年,刘育民任校长。

1946年下半年—1947年,廖自然任校长。

1948年—1949年7月,刘元度任校长。

1949年8月—1951年7月,郭体乾任校长。

1950年春,人民*接管麻中。五十年代*三次拨款在李窝塘左畔建成第一新校、第二新校和第三新校。

1951年8月—1956年7月,张林任校长。

1956年,增办高中,自此麻中晋升为完全中学。

1956年8月—1957年7月,肖乾任校长。

1957年8月—1960年7月,杨捷庆任校长。

1960年8月—1962年1月,梁风任校长。

1962年2月—1969年7月,徐邦任校长。

1969年8月—1978年7月,郭华任校长。

1967年1月—1977年7月,余迪昌任学校革委会主任。

*期间,中小学校都开始了“开山种山”的运动,因为山土贫瘠以及管理不善,大都有种少收或是无收。骨干教师林锦祥、廖建和、张俊发、黄楚良、刘南彪等一齐向公社党委请求由学校自行安排劳动,得到支持,并与生产队协商划出部分土地作为麻中的劳动用地。(约在1968年,第一、二、三新校后的山地开始作为学生的劳动基地)

学校安排学生一周劳动两2天,其时原上坑(裕洲村)农校已合并到麻中,每个学期有两个班学生到上坑去边学习边劳动。在上坑农校,师生们的开荒计划很实际,挖三尺深、三尺宽的土坑,填上潮泥,71年春季都种上了甘蔗和木薯,由于管理到位、基肥充足,两种作物亩产量都达到8000斤。在张俊发老师等人的设计下,学校还办了榨糖厂、酿酒厂、蘑菇厂、蘑菇菌丝厂,购置了碾米、碾糠设备。因为多种经营安排合理,管理得当,当时麻中的收入不错,学校即改建老校门成至今仍屹立的两层门楼,亦在上坑分校增建了三个教室。

为宣传和推广麻中的生产劳动与教学相结合的成功经验,县教育局在我校举行了一次现场会,全县中小学领导都应邀参加了此次会议。

在*期间,由于学校主要领导思想开放,在顺应历史潮流让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同时,没有放弃文化课的教学,学校请回了被下放到生产队劳动的郭垫能、郭楚隆等六名教师,请旅居香港的廖奕龙校友设法提供课本。

1977年恢复高考,麻中成绩高居榜首。郭祺忠考上天津大学,郭大海考上华南理工学院。

1978年8月—1980年7月,何维更任校长。

1979年,得到田家炳、江国芳等校友的支持,在第一新校后增建四个教室。

1980年8月—1983年7月,梁德先任校长。

1980年,在第三新校右侧建成教工宿舍。

1982年,郭锦兰、郭礼正、郭钦招等校友乡贤捐资扩建老校,新增四个教室。

1983年8月—1990年7月,郭添喜任校长。

1985年,侨贤刘伟民捐建坐东向西新校门,自此麻中校园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1987年,老校长郭衍宾等发动华侨、校友共筹款50多万元(其中郭彦彬先生捐资11.5万元)捐资建成的新教学楼投入使用。

1990年,在原方便医院建成学校第一栋教工套房。

1990年8月—1992年10月,郭益怀任校长。

1991年,校友田家炳捐资170多万元,兴建田家炳科学馆(在原第三新校)、教工宿舍(在原第一新校)、学生宿舍(在原老校外花园),维修老校,改建校门。

1992年11月—1994年10月,余耀贤任校长。

1993年10月,举行七十周年校庆。在广大侨贤、校友和乡贤的大力支持下,校庆圆满成功,并筹得教育基金42万余元。此年,高中五九、六0届校友捐资兴建灯光篮球场;初中五三届校友暨省港部分校友捐资四万多元筑校门至科学馆水泥路;侨贤何振钦等募捐三万多元筑校门至老校水泥路。

1994年11月—2001年7月,何银昌任校长。

1994至1995年,建成郭先发公篮球场、羽毛球场;刘南相公智慧亭;兰堆文化墙。

1998年,华侨田镇荣、罗双春伉俪捐建荣春教学楼;麻中被晋升县一级学校。

2000年,高考成绩居普通完全中学第一名。

2001年,郭彦彬、郭彦彰昆仲捐建校园雕塑。原校园内(第三新校前)的池塘被填平,绿化成一草地。县教育部门统一为完全中学配置了多媒体教室和电脑室,至此,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始进入校园。高考成绩再次居普通完全中学第一名。

2001年8月—2003年10月,罗维猛任校长。

2003年,大麻镇恭州中学合并到麻中。举行八十周年校庆。海外侨贤、校友和乡贤捐建八十周年纪念楼、纪念舞台、光贤文化墙、砺志亭、生物园、地理园等。麻中晋升为梅州市一级学校。学校党支部被评为大埔县优秀支部。高考成绩居普通完全中学第一名,共有38名考生入围省专线以上。

2003年11月—现在,刘灵亮任校长。

2004年,原教学楼前升旗台被移至大草地前。校园绿化受市县表彰,梅州市委书记刘日知、常委黄开龙,大埔县委书记张远方、县长叶解春、副书记何道城(校友)、林健雄、副县长郭敏(校友)等领导多次前来指导学校工作。高考成绩居普通完全中学第一名,共有28人入围省专以上。

2005年,旅星侨领郭彦彬先生捐资50万元、广东省拔中小学布局调整专项资金120万元兴建新教学楼(田家炳科学馆背)于11月份动工,此楼命名为“郭彦彬教学大楼”。

大埔县委、大埔县陶行知研究会、大埔县教育局为纪念麻中在上世纪30年代曾经开展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宣传,筹款3万多元(其中郭德州校友捐资13000元)在教学楼前建成陶行知塑像。

教学楼后小山墩的归属问题在大麻镇*的协调下得以圆满解决,以分水岭为界,山南部分归麻中所有,山北部分归青里村关上村民小组所有,并已树界桩。

高考成绩居普通完全中学第一名,共有33人入围省专A线以上,其中3人入围重点本科,12人入围普通本科。学校获县委县*“高考特别奖”。

2006年,7月,大麻粮所旧址(麻中街以北靠近麻中的一边,东起老校侧门,西至大麻镇*东墙)共3685平方米划归麻中使用,学校贷款38万元支付了拆迁补偿款。

8月,“郭彦彬教学大楼”竣工投入使用。旅马侨贤郭云生兄妹等捐资完善新楼课桌椅。

高考成绩再一次以绝对优势居普通完全中学第一名:

共有36名考生入围省专A线以上;

2人入围重点本科,普通本科以上15人;最高分何思浪在全县2216名考生中排名第27位;

数学科共有4名考生700分以上,其中郭荣城819分,为大埔数学科状元,梅州市第18名。何思浪727分,全县第15名,吴湘709分,全县第27名,何小明700分,全县第32名;

政治科郭展明798分,全县第2名,全市第13名,郭花684分,全县第10名;

语文、英语、生物科最高分均为同类学校第1名。

2007年,高考再一次居全县普通中学第一名。

11月至12月,学校到广州、深圳等珠江三角洲地区筹款34万多元,基本解决了购置大麻粮所旧址的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