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狮子舞
土家族狮子舞一般在春节进行,年年如此,已成风俗。土家人认为舞狮子能驱逐邪魔、带来吉祥,使村寨兴旺发达。
1、简介
土家族表演狮子舞一般在春节进行,年年如此,已成风俗。土家人认为舞狮子能驱逐邪魔、带来吉祥,使村寨兴旺发达。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位土家族老猎手上山打猎,被一头受伤的野猪拱翻在半山的石窟里,待寨人发现时,老猎人早已冻死,还被蚂蚁含泥壅上了。正当老猎人的儿子们欲动手掘泥之时,阴阳先生忽上前阻拦:这里是哮天狮子穴,好得很。儿子们仔细打量,这石窟还真的像一只哮天狮子,就听从了阴阳先生的话,将老猎人就地安葬。时过几年,老猎人的儿子们果然纷纷富裕、发达起来。于是,他们便开始每年春节期间雇人跳“狮子舞”,以示纪念、祈福好运。
2、狮子舞
土家族表演狮子舞一般在春节进行,年年如此,已成风俗。土家人认为舞狮子能驱逐邪魔、带来吉祥,使村寨兴旺发达。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位土家族老猎手上山打猎,被一头受伤的野猪拱翻在半山的石窟里,待寨人发现时,老猎人早已冻死,还被蚂蚁含泥壅上了。正当老猎人的儿子们欲动手掘泥之时,阴阳先生忽上前阻拦:这里是哮天狮子穴,好得很。儿子们仔细打量,这石窟还真的像一只哮天狮子,就听从了阴阳先生的话,将老猎人就地安葬。时过几年,老猎人的儿子们果然纷纷富裕、发达起来。于是,他们便开始每年春节期间雇人跳“狮子舞”,以示纪念、祈福好运。
土家族狮子舞,既有文狮的温顺可爱,又有武狮的勇猛可敬,且寓娱乐和健身为一体,融杂技、舞蹈和体育于一炉,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民族特色,这是狮子舞久盛不衰的缘由。
狮子舞以喷火花开场,在欢乐的锣鼓声中,一个“武士”手执绣球逗出一头五彩斑斓的“狮子”,后面跟着一个笑呵呵的“大头佛”。“狮子”踏着鼓点或翻或仰,或趴或跌;时而龇牙瞪眼、抓耳挠腮,憨态可掬,逗人喜爱。舞狮过程中的跌扑、翻滚、跳跃、搔痒等动作都与“武士”的动作相配合,加之“大头佛”一步一摇,滑稽可笑,不断赢得观众的热烈喝彩。
土家族舞狮有着严谨的传统套路,其主要动作有“鲤鱼飘滩”、“鸭子浮水”、“蛤蟆跳坎”、“狮子舔虱”、“四肢滚球”等等。“狮子”进村寨,先挨家挨户玩,后固定在一个坝子里表演高台狮舞(土家人称之为“重桌子”),这是一种高难度的表演。高台用5—12张方木桌垒叠而成。叠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以一张桌子为底叠得上下一样大的“一柱香”式;一种是上小下大的“宝塔型”。高台平面不到三尺见方,高达8米,无保险措施,要表演成功,不仅要有胆量,还要凭智慧、靠机敏,同时要表演者之间密切配合。
每次表演,短至1—2小时,长则3—4小时。表演时,主要以面具、狮子头和狮皮为道具,称为“头子”。孙猴子和笑和尚的面具称为“小头子”,狮头狮皮称为“大头子”。一场表演有四人即可进行,多时可由十五六人双套人马,甚至加“小猴”、“小狮”同时穿插表演。表演按位置分为平台和高台;按角色出场多少分为全盘表演、小头子表演和大头子表演。通常是小头子表演在前、大头子表演在后。大头子表演以高台动作为主,小头子表演以立桩(倒立)为主。
小头子平台表演有靠台桩、跳桌角、打马赶路、鲤鱼飘滩等二十多个主要动作。小头子上高台,有正上、倒上、翻上、双双倒立交错上等。做高台上的动作,由笑和尚和孙猴子交替完成。孙猴子的动作难度大于笑和尚,笑和尚仁慈淳朴,孙猴子俏皮灵巧。孙猴子的动作有三十来个,前部分二十来个动作在高台内外或四条向天的桌腿上表演,后部分动作则要加一长凳变化表演。加凳动作有“鲤鱼晒肚”、“山间出笋”、“天王托塔”、“飞檐翘角”等。结束动作常是“下岩摘桃”,表演者从横放在一条桌脚上的长凳上翻下,先后以小腿和脚掌倒挂在凳子头上*自在地摘吃悬挂在半空的“仙桃”。小头子高台上的最后一个动作是“宝塔指天”,这是最惊险的动作之一,需由三人完成。即由以双手搭于对方肩上,而孙猴子从二人手臂之间卷身翻上,在二人头顶上倒立成宝塔形。这样,高台上再高一层,直耸云天,似青峰,如玉柱,动人心魄,令人叫绝,观众常在惊叹之际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大头子表演即狮子表演紧跟在小头子表演之后。二人共玩一狮的称为“大狮”;一人玩一狮的称“小狮”,小狮的出现使气氛更加活跃。一般舞狮都有舞狮郎,由笑和尚兼任,舞狮郎手舞绣球为宝,以逗引狮子。而高台舞狮的逗引却是由笑和尚手持招手帕或者徒手,笑和尚的逗引动作很讲究步法和双肩的独特扭摆,很有节奏感,富于戏剧性。
狮子上高台有多种上法,有直上、穿上、穿螺丝绞上等。舞狮人边上边不停舞动手中的狮头狮尾,登上顶台,小憩之后,便是一声长啸,再昂首四望,凛然生风。在桌上表演后,二人再登上四条桌脚,边舞边转,且要做出抖毛、舔毛、搔痒、踢脚等高难动作,称为“踩斗”,是舞狮的高潮。更为精彩的是三人在摇晃的高台上,共用四条桌脚,由舞狮郎追赶狮子,走动表演,其高超技巧令人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