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

科普小知识2022-09-28 12:34:52
...

2016年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挂牌成立,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正式创建。60年来,在党*、国务院、*军委的关怀和领导下,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积淀了深厚的航天精神。

1、辉煌成就

航天作为当今世界最具挑战性和广泛带动性的高技术领域之一,是国家综合实力和大国地位的重要体现。我国航天事业创建60年来,在党*、国务院、*军委的坚强领导下,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中国特色发展之路,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为代表的一系列辉煌成就,为维护国家安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航天事业在工业基础较为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的条件下起步,经过60年创新发展,形成了富有成效的系统工程管理*机制,建立了完整配套的科研生产体系,培养造就了一支德才兼备的人才队伍,积淀传承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创新成果,显著增强了我国国防实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我国已昂首屹立于世界航天大国之列。

一是航天已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坚强基石。60年来,我国航天防务装备快速发展,自主研发数十种战略战术导弹,已形成完整配套的导弹武器系统,以及导弹武器系统研制的核心能力,其性能在诸多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中,地地导弹已从液体发展到固体,从陆上发射发展到水下潜艇发射,从固定阵地发射到机动隐蔽发射,拥有有效可靠的战略威慑力量和防御反击手段;防空导弹已形成中高空、中低空、低空、超低空系列,拥有不同发射方式、攻击不同空域的防空装备体系能力;海防导弹形成了岸舰、舰舰、空舰、潜舰等反舰导弹系列,具备了抗登陆、*重要海域、有效毁伤水面舰艇编队,以及近海防御和远海防卫能力。航天防务装备的发展,有效提升了全军武器装备的信息化、体系化和实战化水平,为构建能够打赢信息化战争、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提供坚实物质技术基础,为维护太空安全以及国土、能源、海洋等其它领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是航天已成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60年来,我国成功研制16种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运载火箭型谱,在可靠性、适应性、发射成功率和入轨精度等方面稳居世界先进行列。截至目前,已成功发射各类卫星300余颗,在轨卫星近150颗,形成了对地观测、通信广播、导航定位等卫星系列,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已广泛应用于国土资源、环境保护、防灾减灾、气象服务、海洋观测、海洋维权、交通运输、教育医疗、城市建设等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应用水平不断提高,业务服务能力快速提升,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当前,空间信息正加快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高技术融合,“互联网+卫星应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孕育发展,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航天成果转化成效初显,有效促进了传统产业的升级。

三是航天已成为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强大引擎。以重大科技专项为代表的航天工程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目前我国已完全掌握天地往返、出舱活动、交会对接三大载人航天基础性技术;月球探测工程在人类攀登科技高峰征程中不断刷新中国高度;北斗卫星导航区域系统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营,全球系统正在加快建设;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5颗卫星成功发射并投入使用,高分二号卫星标志着我国遥感卫星分辨率进入亚米级时代,高分四号卫星填补了我国乃至世界高轨道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光学遥感卫星的空白。航天在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的同时,还引领带动自动控制、计算机、电子信息、精密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并有力促进天文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基础科学和研究领域创新发展,为国家科技整体水平的全面提升提供了强大动力。

四是航天已成为服务国家政治外交大局的有效途径。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发展的基础上,我国充分发挥国家航天局等平台作用,不断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目前已与30多个国家、空间机构和国际组织签署100余项合作协定,宇航产品出口规模和种类不断扩大,成为我国高端装备“走出去”的新亮点。航天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服务“走出去”“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同时,也在推动人类航天事业共同进步,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重大自然灾害等人类共同挑战,增进人类福祉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2、航天精神

60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在取得一系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和精神财富。

一是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和*举国*的政治优势,是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根本保证。航天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是综合国力和大国地位的集中体现。发展航天事业,是*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而做出的强国兴邦的战略决策。航天工程规模宏大,系统复杂,其每一次成功,都雄辩地诠释着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和中国*制度的政治优势。实践证明,中国航天事业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靠的就是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靠的就是跨部门、跨地区、跨专业的团结协作,靠的就是发挥*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

二是坚持自主创新和开放合作,是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一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就是一代代航天人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创业史。中国航天人依靠自己的力量,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攻克了无数个重大技术难题,独立自主地掌握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航天尖端科技,在一些重要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践证明,中国人有志气、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尖端科技的重大突破,牢牢掌握推动科技发展的战略主动。与此同时,中国作为负责任的航天大国,始终坚持和平利用外层空间,愿意与国际社会不断加强交流与合作,共享航天发展成果,共同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等人类共同的威胁和挑战,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三是坚持科学管理和狠抓质量,是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基础。航天工程系统复杂、技术密集、综合性强,中国航天人在创新实践的道路上,广泛运用系统工程和矩阵管理等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科学构建协调高效的“两总”系统,始终坚持质量就是效益、质量就是生命的理念,认真贯彻落实“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16字方针,取得了一次又一次成功,走出了一条科学高效、严慎细实的发展尖端科技的路子。实践证明,越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重大科技与建设项目,越要实施严格的科学管理,越要狠抓质量,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成功。

四是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核心关键。航天领域作为国家创新人才高地,汇集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技能人才和管理工作者。*充分信任并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依托航天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培养造就了以“两弹一星”功勋为代表的科技大师和战略科学家,打造了一支规模合理、结构优化、素质优良、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人才队伍。实践证明,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只有坚持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才能牢牢掌握事业发展的战略主动。

五是坚持继承和弘扬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是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力量源泉。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中国航天人不仅创造了非凡的业绩,也铸就积淀了以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精神为代表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些精神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是*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实践证明,航天精神是航天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尤其要继续继承发扬航天精神,使之成为实现中国梦、航天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3、重点领域

*总书记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为航天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十三五”及未来一段时期,中国航天将以航天强国建设为统领,坚持创新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事业发展的战略基点,更加注重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坚持协调发展,统筹科学部署各类航天活动,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坚持开放发展,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原则基础上,不断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力争2020年左右实现重点突破,加速迈向航天强国;2030年左右实现整体跃升,跻身航天强国之列;2050年之前实现超越引领,全面建成航天强国。后续,我国航天领域将重点开展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深入实施航天重大工程,带动科技水平整体跃升。全面完成正在实施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载人航天工程建成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探月工程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嫦娥五号实现特定区域软着陆及采样返回,嫦娥四号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全面建成,为形成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的综合对地观测体系提供支撑;第二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覆盖全球,形成高质量定位、导航和授时的全球服务能力。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选择重点领域,启动实施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重型运载火箭等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

二是加快建设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提升综合使用效能。实现长征五号系列等运载火箭首飞,完善新一代长征运载火箭型谱。开展低成本运载火箭、新型上面级和可重复使用技术验证系统等研制和试验验证,形成能力完备的新型航天运输体系。加快建设由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广播、卫星导航定位三大系统构成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按照天地一体、研用统筹的原则,加快推进天基系统、地面系统和应用系统的统筹建设,大幅提升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的综合使用效能,实现空间资源规模化、业务化、产业化发展。完善空间新技术试验验证体系与标准规范,为新技术在未来航天器中的工程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强化卫星综合应用,积极促进商业航天发展。围绕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完善卫星应用体系,拓展卫星应用领域,强化卫星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防灾减灾与应急反应、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大众信息消费与服务等方面的综合应用。探索推广*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卫星地面应用系统等建设运营,以及空间信息产品服务,培育“互联网+卫星应用”新业态,建立完善*购买服务的模式,促进商业航天健康发展。

四是加强空间科学研究,提高人类科学认知水平。充分发挥空间科学在创新、发现和技术牵引方面的重要作用,持续推进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以及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等工程的科学探索,开展空间天文、空间物理、微重力、空间环境、空间生命等空间科学研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科学计划,加强空间科学探索研究,在空间科学前沿领域取得重大发现和突破。

五是深化航天国际合作,服务国家政治外交大局。充分发挥国家航天局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的作用,扎实推进航天能力全球布局。全面建设金砖国家遥感卫星星座,加快建设“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实施APSCO多任务小卫星和大学生小卫星项目。积极参与联合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机构间空间碎片协调委员会、国际宇航联合会等有关国际组织和平利用外空的活动,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重大自然灾害等人类共同的挑战。深化*间、*部门间航天合作机制,务实推动航天工程合作。扩大宇航产品出口,提高国际卫星商业发射服务市场份额。积极参与国际空间行为准则的制定,增强国际航天事务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六是加强航天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提升行业治理能力。加快推进航天法立法工作,研究制定民用航天管理条例、空间数据与应用管理条例、宇航产品与技术出口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健全民用航天发射许可、空间物体登记等制度。研究制定国家航天政策,建立完善商业航天、国际合作、知识产权等配套政策,形成社会各类主体公平有序参与航天发展的军民融合开放局面,保障航天事业规范有序发展。

七是深化*机制改革,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推进航天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和混合所有制企业改革,科学划分航天科研院所类别,坚持生产经营类院所企业化转制,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军、民航天战略规划统筹和资源共享,提升航天整体使用效益;统筹使用军、民航天重大基础设施,编制和发布军工和民用重大试验设施共享目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国防科工局党组将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加快推进航天强国建设,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增进人类福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4、座谈会

2016年10月12日,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出席座谈会并讲话,国务委员王勇出席座谈会。

马凯指出,60年来,在党*、国务院、*军委的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下,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建立了完整配套的科研生产创新体系,造就了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取得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显著增强了我国国防实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民族凝聚力,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马凯强调,发展航天事业任重道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航天要深入贯彻*总书记“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总理批示要求,按照党*、国务院、*军委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服从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大力弘扬航天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抓好重大工程,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全面发展,不断创造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新的辉煌,为促进国防现代化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有关*国家机关、军队、*企业、高校负责同志和航天战线的老专家代表参加了座谈会。

5、评选活动

为重温航天历史,总结航天经验,弘扬航天精神,国防科工局新闻宣传办公室、国家航天局新闻宣传办公室联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企业文化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党群工作部及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等新闻媒体,组织开展了“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年60件大事”评选活动。评选活动按照“历史影响力与传播效果相结合、公众参与与专家评审相结合”的原则,经各航天有关单位遴选推荐、网上公示投票、专家终评审议,评选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中国航天事业起步”等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年60件大事。

6、相关报道

星梦六十载一曲东方红——写在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年之际

2016-10-0721:42来源:新华社

从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到莫高窟的飞天壁画,从战国诗人屈原的天问到明朝万户飞向空中的首次尝试……

飞天梦,与中华民族的沧桑历史一样悠远。

近现代我们落后了,直到新中国成立,最早仰望星空的民族才真正迈出探索太空的步伐。

*总书记说,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60年风雨兼程,60年春华秋实。几代航天人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使中国迈入世界航天大国行列。

回望一甲子,中国弹星箭船的每一次升空、每一次飞行,无不是在挑战中实现跨越,在艰辛中铸就辉煌。

苦难辉煌

1949年秋的一天,旧金山港。

“克利夫兰总统号”缓缓驶出,载着梁思礼和他似箭的归心,奔向彼岸的祖国。“故乡的码头上,老母亲一定在等着我。”这位梁启超先生最小的儿子心想。

此时,已获美国终身教授身份的钱学森也开始了回归之旅,但他和夫人为此被美国*扣留5年之久。到1956年,已有一大批侨居海外的科学家冲破重重阻碍,回国报效。

1956年10月8日,北京西郊。

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创建。钱学森任院长,梁思礼负责导弹控制系统研究。

新中国的航天事业,背负保卫国家安全的神圣使命,在一穷二白中起步。1959年,中苏友好关系破裂,苏联撤回专家。聂荣臻元帅擂着桌子说:“逼上梁山,自己干!”

1960年11月,中国第一枚仿制的近程地地导弹——“东风一号”发射上天。随后,中国开始自行设计导弹。1966年,中近程导弹“东风二号甲”完成两弹结合试验,打破了大国核垄断。

放飞神剑、收获和平。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东风”劲吹、“红旗”招展、“长剑”啸天、“鹰击”长空,一枚枚导弹犹如神剑,振我国威。

60年间,从*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到“八年四弹”,再到“三抓”任务完成,*的战略决策和一系列重大科技工程的实施,引领中国航天一次次惊人跨越。

60年间,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三大里程碑为代表的巨大成就。

——1970年4月24日,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一曲“东方红”,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往返太空,成为首位叩访太空的中国航天员。

——2007年10月24日,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准确入轨,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奔月的梦想。

60年间,中国航天历经了国防部五院、七机部、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部、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中国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两大集团公司等*变革,打造了具有战略意义的高科技产业,培育了一支英雄的队伍。

精神密码

中国航天的惊世腾飞像道谜。

起步之谜。

一根粗木头加一个白铁皮箭头就成了火箭模型;马粪纸上涂上墨汁,探索空间光学滤波器的研制;猫的胡须也能当红外地平仪探测器的装配工具……如此艰难的起步,在世界航天史上绝无仅有。

速度之谜。

1990年7月16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直刺蓝天。

一位美国火箭专家握着时任“长二捆”火箭总设计师王德臣的手说:“我来向你道歉,中国人了不起,你们创造了奇迹!”两年前,中美签订用“长二捆”发射两颗美国制造的澳大利亚卫星的合同时,这名专家曾说:“我们研制新型火箭要四五年。中国人想用18个月发射‘长二捆’是不是吃了鸦片,产生了幻觉?”

中国航天人做到了,火箭如期竖在发射台上。

谜底是什么?

深厚博大的中国航天“三大”精神: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航天传统精神;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1958年,大西北巴丹吉林沙漠边缘,黑河下游。

中国第一个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在此组建。这里创造了在中国航天事业和武器装备发展史上的“23个第一”。

伟业与牺牲相随。与巍巍发射塔架一起矗立酒泉的,还有东风革命烈士陵园。这个不朽的军阵里,长眠着700多位航天英烈。

航天是世界上风险最高的事业之一。

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前,38岁的杨利伟摘下手表,托战友带回家。他给妻打了个长长的电话。“如果有什么意外,那就算是我的交待吧。”

火箭升空过程中,箭体振动带来巨大痛苦。“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他回忆说。直到后来,振动减弱,他睁开眼睛。指控大厅有人欢呼起来:“利伟还活着!”

正是这出生入死、为国奉献的飞行,帮“神箭”找到了减振的新方法,工程得到完善。

中国人就是凭着这股子硬气,一步步向太空挺进。

时光流转,精神弥坚。

这种精神密码,在老一辈航天人曾经追随大漠驼铃、住帐篷、滚地窝的背影中、华发里;在新一代航天人的实验室里、试车台下、震动塔旁、计算机上;在每一次失败的奋起里,在导弹火箭的每一声昂首长啸中。

它早已融入航天人的血脉,成为一种基因、一种气质。

天地之梯

“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

航天人勇攀天地之梯的接力,如同圣火传递。

今天,“东方红一号”仍在绕地球飞行。尽管,当年为之奋斗的人不再年轻。

“‘东方红一号’发射那年我7岁,从广播中听到《东方红》兴奋不已。”儿时的这曲《东方红》,让周志成一生与航天结缘。这位“东方红三号”的业务骨干,后来成为“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的总设计师。

他告诉记者,崭新的“东方红五号”大容量通信卫星预计2018年首飞,关键指标可与国际一流水平比肩。

“新星”闪亮登场,未来世界航天舞台将更加“中国味”十足。

——运载火箭:今年11月中国大火箭长征五号将迎来首飞。此外,长征八号也将完成研制并首飞,重型运载火箭工程关键技术已突破。

——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出太空行走,从单船飞行到组合体稳定运行……天地往返、出舱活动、交会对接,随着完整掌握载人航天三大基础性技术,中国开始迈向空间站时代。

——探月工程:“嫦娥五号”2017年前后发射,从月球采样返回。“嫦娥四号”2018年前后发射,首次挑战月球背面软着陆。

——火星探测:中国首次火星全球遥感与区域巡视探测获国家批复立项,计划2020年飞向4亿公里外的火星,一步实现“绕、落、巡”。

……

“航天技术应用产业既能直接创造巨大产出改善民生,又能有力助推整个国家的产业升级。”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张洪太说。

如今,北斗导航系统“指挥”收割机飞驰在广袤农田;万艘装有北斗海洋渔业终端的渔船可获得实时应急求救、海况、渔讯服务……“北斗+”正深刻改变传统产业的发展方式。

2020年前后,北斗二号全球组网系统将提供覆盖全球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国内卫星导航与位置产业服务产值超过4000亿元。

1987年我国返回式卫星首次搭载植物种子试验以来,已有1000多个品种的植物种子经过太空育种。载人航天工程启动以来,数千项技术成果“军转民”。

“航天云网”助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在涉及国家信息安全、公共安全、金融及税务等安全领域,航天技术的转化作用发挥得愈加明显。

在筑牢国家安全基石的基础上,中国航天实现了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领域的长足发展,在国际上赢得声誉,展现自信!

挽将天上银河水,散作甘霖润九州。

“我相信,下一个甲子,只要坚持科学发展、务实发展、协调发展,中国航天的触角就能够伸向更加遥远的太空。”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科院院士孙家栋说。

太空之路,前景广阔;中国道路,前途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