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

科普小知识2022-09-29 09:41:35
...

渤海粮仓是一项巨大的农业科技工程,涉及11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和2.6亿人口,分别约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3.3%和总人口的22.2%。计划通过对环渤海地区4000多万亩中低产田和1000多万亩盐碱荒地的改造,实现到2017年增粮60亿斤,到2020年增粮100亿斤的目标,将长期遭受旱涝碱灾害的环渤海地区建成我国重要的“粮仓”。工程自2013年4月启动以来,以中科院的专家为主力的科研人员在河北、山东等省市建立了36个试验示范基地,总面积4万多亩,辐射面积达500余万亩。而由此上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中科院的两代学人已经在这片盐碱地上接力奉献了30多年。他们选育和创新的一批粮食新品种及农业关键技术,对当地盐碱荒地的改良和农业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1、简介

“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是由中国科学院李振声院士倡导,科技部、中国科学院联合河北省、山东省、辽宁省和天津市共同实施的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该项目面向国家粮食安全重大需求,针对环渤海中低产区淡水资源匮乏、土壤瘠薄、盐碱等制约267万hm2中低产田和67万hm2盐碱荒地的粮食生产问题,依据“扩面积、增单产、水保障、创高值”的粮食增产总体思路,充分发挥区域土地资源、咸水资源、降雨集中和充足的光照资源,以及该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优势,重点突破区域土、肥、水、种等关键技术,在环渤海低平原区的河北、山东、辽宁和天津等地建立粮食增产增效示范区,研发、集成、示范推广抗逆作物品种,以及盐碱地改良利用与快速培肥、微咸水安全灌溉与雨水高效利用、中低产区粮食增产和棉田增粮等技术,以科技特派员为纽带和桥梁,建立企业与新型农业合作组织参与的示范机制,构建适度规模经营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体系与示范样板,规模化示范推广粮食增产增效技术,大幅度提升环渤海中低产田粮食增产能力,实现到2017年增粮300万t、到2020年增粮500万t的目标,为建设渤海粮仓、保障国家和区域粮食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2、标志性成果

“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实施3年来,形成了8个标志性成果,带动了项目区种业、加工业、养殖业、肥料产业、机械行业和农业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形成了“渤海粮仓”品牌。

8个标志性成果包括:

筛选了一批抗逆高产作物品种,耐盐小麦和玉米品种培育取得突破性进展,为中低产田增产增效提供了强大的品种资源;

研究构建了适水灌溉制度,配套了农田多水源高效利用技术,为节水压采和粮食增产提供了支撑。利用该项技术成果,河北环渤海低平原可实现地下水压采目标下的粮食生产能力提升65.4亿斤;

研制了系列盐碱地肥料与改良剂,并产业化生产;构建了棉改增粮技术体系,显著提升了环渤海中低产区粮食生产能力;

构建了雨养旱作区粮食作物增产技术体系,显著提升了旱碱地作物生产水平;

研究形成了雨养旱作区蓄墒保播增收旱作核心技术,研发配套农机具3套,形成了地方标准3项,为平原旱作区粮食增产增效提供了支撑;

形成了盐碱地水稻种植技术体系,水稻面积不断扩大,成为粮食增产增效新的增长点;

开展了农牧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研发,为中低产区农业转型发展奠定了基础;

初步构建了互联网+渤海粮仓,为提升环渤海区农业信息化水平、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奠定了基础。

3、登上邮票


邮票

2017年9月17日,“科技兴*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包括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等在内的中国重大科技成果登上邮票。

图案内容分别是FAST、“墨子号”、“探索一号”科考船、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和“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其中4枚邮票选题来自中国科学院近年来的重大科技成果。全套邮票面值为6.60元人民币。

《科技创新》纪念邮票首发式当日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举办。本套《科技创新》纪念邮票一套5枚,展示了近年来中国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多个科学领域的探索与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