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无为剔墨纱灯技艺

科普小知识2022-10-03 16:55:13
...

无为剔墨纱灯,又名宫灯,有300余年历史,安徽省志列为皖地八大特产之一。相传北宋米芾就任无为知军时,运用绘画技艺在灯笼壁面绘上人物、山水、龙凤、花卉等图案,借以与民同乐。

1、发展源流


无为剔墨纱灯

无为剔墨纱灯,又名宫灯。初于明,盛于清,具有300余年历史。清末民初流传的《安徽八宝歌》,“纱灯笼皓魂,宣纸载烟云。徽墨文房宝,潜簟凝寒冰。摺扇青阳好,巢鱼席上珍。怀榴镶醉玉,祁茶天下闻。”第一宝说的便是无为纱灯。所以安徽省志列为皖地八大特产之一。无为自古以来便有放灯、赏灯习俗,相传北宋书画家米芾知无为军时,每逢新春佳节,在灯笼壁面绘上山水、人物、花鸟等图画,营造吉祥如意的喜庆气氛,与民同乐。久而久之,老百姓把悬挂彩绘灯笼,当作喜迎吉祥来看待。到了清康熙年间,无为出了几位著名画家,他们经过悉心研究,创制了剔墨纱灯。

无为剔墨纱灯工艺成熟于嘉庆年代。1894年,光绪为慈禧太后操办60寿辰,曾特派统领官专程来无为征选纱灯。“万寿庆典”宫殿内外处处纱灯高悬,观赏者无不称奇,被誉为“宫灯”。1912年民国初,无为纱灯参加南京全国博物展览,获得荣誉奖状,外国驻华使节和商人争相购买收藏。无为纱灯遂自成风貌,声名远播。

2、艺术特色

无为纱灯的制作十分精致,它借鉴并吸收了民间历代流行的篾扎、纸糊、彩染等工艺,所制的灯具既可供人们实用,又具备观赏价值。纱灯一般呈四方形或六方形,以紫檀、红木、槠树或红椿木等坚硬木材为架,灯架外缘上雕立体龙头凤身,中配卷草形花牙,下刻象鼻或虎角。所谓剔墨,即在绢纱画框上,精心用笔勾勒出拟画的轮廓,把轮廓以外部分用墨涂抹,干后剔出纱眼,将作画处均匀涂上透明鱼胶,干后再在胶面上描画、着色、晕染、勾线,以工笔绘制。纱为丝织品,轻薄透明。灯中燃烛,闪映画面,人影婆娑,栩栩如生。纱灯将木工、雕工、漆工和绘画艺术融为一体,经过加工、成型、油漆、绘画等项工艺制作而成,别开生面。

纱灯彩绘的内容多选取人物、花鸟、飞禽、走兽、神话传奇或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等内容,工艺上乘者,还绘制水浒、三国、红楼梦、西厢记等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故事,以期在观赏时,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联想。纱灯所绘层次分明、形神兼备,在点上蜡烛之后,纱灯通体透亮,视觉效果极佳。

3、命运波折

后来因连年战争和灾荒,无为纱灯制造渐趋衰败,工艺几乎失传。在“*”中,破“四旧”席卷全国,很多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传承陷入困境,无为纱灯也不例外。加上纱灯系全手工制作,工艺繁琐,一对纱灯一个人至少需要20天到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因而价格昂贵,导致无为纱灯制作渐趋衰败,会制作的工匠越来越少。目前,无为剔墨纱灯唯一的传承人只有县图书馆职工朱晓钟。朱晓钟今年50岁,1984年曾在县文化局组建的纱灯厂学习制造过剔墨纱灯,后来由于工厂停产而中止。

2004年,*电视台准备拍摄无为的剔墨纱灯,有关人员将无为寻了个遍,也未能找到一对完整的剔墨纱灯。为了延续即将消逝的传统工艺,无为县剔墨纱灯惟一的传承人朱晓钟一边回忆一边制作。经过近3个月的努力,他独自制作的一对剔墨纱灯终于完成。之后,他便一发不可收,而且越做越好,越做越美。2006年,无为纱灯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制作技艺


无为剔墨纱灯

无为剔墨纱灯由两部分构成:

一、灯架:无为剔墨纱形状一般为六角和四方型。用紫檀、红木、槠树、红椿等坚硬木材为材料,以精致的雕工、漆工制成。灯架外缘上雕龙凤头状,中配卷草图形花牙,下刻象鼻或虎角,造型别致。一般刷以红棕色面漆,显得沉稳、高雅。在结构上用榫槽连接,可自如拆卸,便于收藏和携带,可历经数年反复使用。

二、灯面:无为剔墨纱的灯面采用优质绢纱,经剔墨处理后薄如蝉翼。再绘以花鸟、人物、山水等形象,所绘形象四周留空。当夜晚点明灯烛后通体透亮,仿佛悬浮于纱面而独立存在。特别是所绘人物,随着烛光摇曳,画面人物眼睛,在烛光穿射下,频频闪眨,栩栩如生。

无为剔墨纱灯工艺成熟于嘉庆年代。1894年,光绪为慈禧太后操办60寿辰,曾特派统领官专程来无为征选纱灯。“万寿庆典”宫殿内外处处纱灯高悬,观赏者无不称奇,被誉为“宫灯”。1912年民国初,无为纱灯参加南京全国博物展览,获得荣誉奖状,外国驻华使节和商人争相购买收藏。解放后,国庆10周年,无为纱灯曾挂于人民大会堂安徽厅,给大厅增添了节日的气氛。无为纱灯遂自成风貌,声名远播。

5、传承人

朱晓钟今年46岁,自幼喜爱工艺美术,在县文化部门一直从事工艺美术工作。1984年开始学习制造剔墨纱灯,后来由于工厂停产而中止。无为剔墨纱灯,又名宫灯,具有300余年悠久历史,工艺成熟于嘉庆年间。1912年民国初,无为纱灯参加了南京全国博物展览,并获荣誉奖状。后因连年战乱和灾荒,无为纱灯制造已渐趋衰败,制作工艺几乎失传。

建国初期,*开始重视民间艺术,并寻访到当年健在的民间工匠卞仲英等人,组织纱灯生产。自1953年始,无为纱灯参加了安徽省历届工农业产品展览会,誉满江南塞北。1958年,无为工艺美术厂在原有品种的基础上还创制扇形壁灯、花盆壁灯、围屏灯、龙头凤头台灯等十多种新产品,畅销海内外。建国10周年期间,无为纱灯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工艺品展览会,并作为名特产悬挂在人民大会堂安徽厅。

十年浩劫,民间工艺惨遭厄运。改革开放后,无为纱灯枯木逢春。县文化部门为抢救这一无形文化遗产,广泛召集流散在社会的画师、工匠,深入挖掘“剔墨纱灯”工艺秘诀,并恢复生产。但由于纱灯全是手工制作,制作过程费工费时,价格太高,导致纱灯滞销,后来不得不再度停产。加上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产业的冲击,以及历史形成的传承人缺失,工艺不普及,产品定位不准,导致了目前濒危的状况。

直到2004年,*有关部门需要寻找无为的剔墨纱灯,但有关人员将无为寻了个遍,也未能找到一个完整的剔墨纱灯。“那时候我突然有种感触,不能让这个传统工艺流失。”

为了找回即将消逝的传统工艺,朱晓钟一边回忆一边制作。经过近3个月的努力,他独自创作的一对剔墨纱灯终于完成。之后,他通过潜心钻研,熟练掌握了无为剔墨纱灯制作工艺流程,并在传统的制作技巧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继承和发扬了这一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还搜集、整理、保存了有关无为剔墨纱灯的一整套资料,使得无为纱灯这一传统工艺得以传承下来。

在无为县文化部门与传承人朱晓钟的共同努力下,2006年年底,无为纱灯作为该县唯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省文化厅授牌。2007年由省文化厅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2008年第四届中国国际徽商大会上,无为剔墨纱灯参加了安徽省第二届手工艺品精品展并荣获铜奖。2008年7月,无为县电视台对朱晓钟进行了专访。2008年省电视台记者专赴无为,对无为剔墨纱灯制作工艺进行了专题报道,并在多家电视台进行转播。2008年10月,在首届中国(安徽)旅游纪念品制作创意擂台“暨能工巧匠选拔大赛上,无为剔墨纱灯荣获了铜奖。2010年上海世博会“迎世博纪念品全球华人设计大奖赛民间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委员会”发出邀请函,邀请参加“迎世博纪念品全球华人设计大赛”。

上一篇:锦州小岭子机场

下一篇:公主岭南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