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龙山站
站址在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阿龙山镇。始建于1966年。邮政编码022362。离牙克石站394公里,离满归站47公里,隶属哈尔滨铁路局伊图里河铁路*管辖。现为四等站。客运:办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托运。货运:办理整车、零担货物发到。
中文名:阿龙山站
车站地址: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阿龙山镇
隶属单位:哈尔滨铁路局
车站等级:四等站
地理位置:51°41'8.70"北,121°52'23.75"东
邮政编码:022362
电话区号:0470
铁道线路:牙林铁路
1、历史沿革
建于1966年。
2、地理位置
站址在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阿龙山镇,离牙克石站394公里,离满归站47公里。
3、业务范围
客运:办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托运。
货运:办理整车、零担货物发到。
4、周边景点
奥克里堆山
奥克里堆山位于大兴安岭阿龙山森工公司先峰林场施业区,距阿龙山三十公里,“奥克里堆山”是鄂伦春语,意为“雪石岩峰”海拔高1523公尺,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最高的山峰之一,有林区“富士山”之称,山下树木葱茏,山顶白雪皑皑,山势陡峭,山坡植被呈梯状分布,越往上攀登,山势逾陡,山腰处有一线泉水汩汩奔流,泉水如注,在一深坑里形成一泓清潭,潭底映照云影悠悠,登至山顶,一片片石片鳞次栉比,有史证是第四纪冰川作用所形成的遗址,传说其石有神奇之功,登山者无不向鳞峋的石片祈祷,以求保佑。登临绝顶,放目四望,苍山起伏,流水如线,空灵漫远,云蒸霞蔚,使你真正体会到“海到极处天是岸,山至极顶我为尊”的感慨。
阿龙山站
鹿鸣山
位于阿龙山森工公司阿乌尼林场境内,距林业局局址58公里,在一片茂密森林的群山上横空出世一石山,高耸入云,峭然凌绝,巍峨险峻,沿着蜿蜒鹿道攀行而上,古木参天,野花争艳,行至山腰有一垂松婆娑而立,登至山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巨大的“飞来石”,此石鬼斧神工。仿佛像一位天外来客,居于山巅之上,形如坐禅,高约3米,直径约为2米,一人推之,左右动之,众人推之,则岿然不动。石坡之上,一樟一桦,一左一右,左边的樟子松高大而威武,右边的白桦小巧而灵秀,一颦一笑,犹如情人梦中,有诗曰:一顶奇石天外来,奇树相依石上爱,鹿鸣山上无鸣鹿,风雨窥石妍花开。
蛙鸣山
又名“隐景山”,“蛤蟆山”,位于阿龙山镇东北13公里处,整座山峰秀美奇险,山中搀岩怪石林立,青松古木参天,在一座20米高的锥形飞石上,有一石稳落其上,其状酷似青蛙蹲于石峰之顶,其颌下的软颌也好似因充气而鼓涨,仰望天空,神情专注,人们仿佛听到它那激越山谷的蛙鸣。
鄂温克民族文化
鄂温克族是我国北方“三少”民族之一,历史上鄂温克族被称为“索伦”“通古斯”“雅诗特”。1957年统一“鄂温克”族称,鄂温克民族世代以游牧游猎为主,是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民族,鄂温克的意思是“住在大山里的人们”,也有称之为“住在南山坡的人们”或“下山的人们”,有史考证公元前二千年就有鄂温克人居住在贝加尔湖周围勒拿河、鄂嫩河、石勒喀河一带的广大地区。解放后1965年,结束其世代游牧生活,但因其生产特点、生活习性,他们常回归森山密林之中饲养驯鹿。
现居住在阿龙山林业森工公司阿北林场施业区的鄂温克家族,就是鄂温克游牧的一支部落,现饲养驯鹿1300多头,他们常年居住在深山密林之中,主要以饲养驯鹿和狩猎为生。
鄂温克岩画
鄂温克岩画位于阿龙山森工公司南娘河林场施业区,东经121°27′北纬51°49′,“南娘娘”是鄂温克语“阿鸟尼”的转音,意为“有画的山岩”此悬崖有六七米高,神圣而庄严,鄂温克的祖先们,在崖壁上用简练雅拙的线条勾勒一些符号,线条粗犷奔放,画痕均为赫色,依稀如驯鹿、人体、萨满、树木及日月星辰,可谓是天人合一,祭礼猎民丰衣足食生活的一副画卷,此岩画据和证实是辽代的使鹿部的鄂温克人用赫石染料涂抹而成,表达对神灵的虔心敬畏和获得猎物的祈祷之情.此画为我们展示了鄂温克这个游猎民族的社会风情和狩猎文化
贝尔茨河
位于阿龙山镇西的激流河与阿龙山河相遇形成贝尔茨河,阿龙山是贝尔茨河的源头,此河流入中俄界河额尔古纳河、汇入黑龙江,此河河道宽扩、水流湍急、浅滩众多,是旅游漂流、休闲娱乐的最佳去处,当你乘舟泛河,可观赏两岸美丽风光,清澈的河水,众多的岛屿、鱼儿闲游浅底,鸟儿鸣歌山岚。山因水而动,水依山而流。令你怡然自得、留连忘返,河山映趣,丽水激歌,河中盛产华子,哲罗等鱼中珍品,更是不可多得的珍贵佳肴。真乃“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5、列车时刻表
阿龙山站列车时刻表(数据库版本:2018.03.20) |
车次 |
列车等级 |
始发站-终到站 |
到时 |
开时 |
沿途停靠 |
4182 |
普快 |
满归-海拉尔 |
07:19 |
07:22 |
阿龙山07:19金河08:33金林09:00朝中10:02根河10:32哈达11:11伊图里河11:39图里河12:23岭北12:52岭南13:42库都尔14:24原林15:09岩山15:43乌尔旗汗16:13煤田16:31牧原17:00汇流河17:35牙克石17:56大雁18:24哈克19:03海拉尔19:35 |
4181 |
普快 |
海拉尔-满归 |
17:25 |
17:31 |
阿龙山17:25满归18:30 |
6、相关报道
魂牵梦绕阿龙山
据网易新闻2010年7月9日报道,从牙克石师范学校毕业后,我自愿到当时条件最艰苦的阿龙山林业局中学工作。
学校为我们安排了宿舍。宿舍,漆黑的墙壁,窗户上共有18块玻璃,已被打碎了10块,用泛黄的报纸糊着,房顶上有几个洞,夜间透过洞口可看见闪烁的星星。在林区,气温达到零下50摄氏度寒冷的季节里,屋子里一阵阵冷气逼人。地上的木地板,坑坑洼洼,倘若走路不留神,总会扭伤脚关节。我躺在床上一定要闭上眼睛,否则屋顶上飞扬的灰尘和墙角的蜘蛛网就会掉在眼里。屋子里一股股潮湿的气味,显然这是一间年久失修的废弃屋子。无奈,我们几位女教师请了几位男老师帮忙,一起修补房顶,安装玻璃,粉刷墙壁,经过两天多的辛苦劳动,这间破烂不堪的屋子换了新貌。
我们住上了“新屋”,心里还是甜甜的。那个时代的人们追求的是精神生活,是对党的事业的奉献,很少有人计较个人的得失。
阿龙山站
正当甜味尚浓时,一个冬季的夜晚,宿舍刚刚安装好的玻璃又被砸碎了几块,当听到“咔嚓”一声响的刹那,我们几个早已魂飞魄散,恐慌中还都能蜷缩着身子躲在自己的床底下。据说这种事常发生,从此我们提心吊胆地度日。
那时,阿龙山林业局中学处于半停课状态,老师们想来则来,欲走即走。学校的教师分成南北两大派,对我们新来的老师各派都在拉拢,我们无所适从,辨不清孰是孰非。真正的实权控制在北方派手中,而那时的我幼稚得“可爱”,不知道哪些话能说,哪些话不能说,不知道哪些人是得罪不起的,凭着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跟着一位南方籍、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老师学习文学作品及文学创作。
20世纪70年代中期,书籍比较贫乏。那位老师把他的藏书借给我阅读,好在我有一个“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于是,抄书成了我的必修课。同事们夸奖我写得一笔好字,自我感觉也不错,抄书奠定了基础。那时,我正是热血沸腾的青年,每一篇文章都能震撼我的心灵。
在阿龙山的几年里,我虽然失去了不少,但也提高了自己,知识像一座灯塔,照亮了我前行的路。从那时起,我迷恋于抒情散文,迷恋于有厚重历史知识的散文。虽然至今一事无成,然而,知识给了我无穷的乐趣。在日后艰难的困境中,那些作品塑造的坚强的人物给了我无尽的力量、信心和勇气。
1975年秋季,阿龙山林业局武装部组织了基干民兵训练,学校派我去参加。
民兵训练是一项很艰苦的差事,每天必须有两个小时趴在地面上训练射击,我这种认真的人就不止两个小时了,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这是我的性格。初秋的林区雨水很多,地下总是潮气逼人,趴久了身体有些不适,可我没有怨言。记得第一次练习投手榴弹,我不敢把弹绳套在自己的手指上,训练老师风趣地说我:“你到是个小机灵鬼。”我也诙谐地回答老师:“还没有壮举,怕粉身碎骨。”参加训练的民兵中我最小,大家都很爱护我。
训练结束时,举行了一次大型的军事演习,打靶场上,我的三发子弹打了27环,呈三角形,我不知道三角形意味着什么,而刘部长风趣地夸我是“神枪手”。
就要结束这次集训了,武装部刘部长突然问我愿意不愿意留在武装部工作,我惊讶地看着刘部长,那可是多少人可望不可即的岗位呀,而我坚守着自己的誓言——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放弃了这份令人羡慕的工作。我的同学说我“缺弦儿”,我的学生说:“老师您做得对。”
回到学校后,学生们都来看我并祝贺我取得好成绩。接下来的日子依然是每天早晨六点钟学校操场上空嘹亮的小号声响起,这是我的篮球队员们与我约好的集合令;晚上教室里灯火辉煌,这是我组织的文艺宣传队员们在排练舞蹈;宿舍门口一排排的垫子,这是我的体操队员们在练习垫上运动。“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次全局运动会的开幕式上,我们学校的体操表演得到了林业局领导们的好评,在全局文艺会演时,我们舞蹈队员跳的舞蹈《我为亲人熬鸡汤》受到林管局工作组和局领导的赞扬。风华正茂时,每一项活动我都跃跃欲试,弹、打、拉、唱、舞……尽管是一知半解,却演绎着我快乐的生活。
1976年秋天,林业局组织单位修路,我们学校也参加了这项活动。上山修路中午不回家,师生们的午饭自行解决,第一天,舞蹈队的同学为我准备了午饭,第二天篮球队的同学为我准备了午饭……我们班提前保质保量完成了任务。于是我和同学们一起在山上采蘑菇、黄花。秋季的林区,满山遍野的蘑菇、黄花,一簇簇地生长着,我们边采边玩边唱边说笑,真有点流连忘返。一首词表达我的心情——《如梦令》:“昨夜山林雨骤,遍野黄花带露,八月清风吹,尽兴不思回归。陶醉,陶醉,林海百鸟鸣翠。”
阿龙山站
1976年,牙克石林管局又一次派工作组进驻阿龙山。工作组进驻阿龙山后,首先整顿全局秩序,恢复木材生产,提出了“苦战一冬,全局上下搞木材生产大会战”的口号。我们学校响应号召,积极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木材生产大会战中。
我是初一年级的班主任,在这场大会战中,用来拉运木材的工具是小推车,是我们二线会战人员的运输工具。林业局职工家里至少有两人参加会战。如何动员学生带小推车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抓两头,首先是班*,积极要求进步的学生,其次是抓后进的学生,用班里很少的班费作为鼓励学生们的奖励,每天下山后要做总结。我向学生家长承诺,保证学生们的安全。如此坚持了三个月,木材生产结束了,学校开展表彰大会,我们班学生出勤率全校第一,出动的小推车数量全校第一,拉回来的木材数量全校第一,学生安全全校第一。我受到牙克石林管局工作组、阿龙山林业局、阿龙山林业局中学的嘉奖,一时间成了“名人”:阿龙山林业局广播站播放我的事迹;人们在机关食堂吃饭时,许多陌生的面孔向我投来赞美的眼神……
阿龙山——我曾经洒下汗水的地方,至今让我魂牵梦绕。在这块土地上,我写下了我的希望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