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科普文章

攸县第三中学

科普小知识 2022-10-07 16:38:56
...

攸县第三中学,创办于1956年,是株洲市最早的市规范化完全中学之一。

1、学校简介


攸县第三中学

攸县第三中学,地处酒埠江风景旅游区和网酒经济带中心,基础设施良好,校园环境优美,全校总面积100余亩,建筑面积4000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0%。

学校是“株洲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株洲市艺术教育先进学校”、“株洲市课余体育训练基地”、“株洲市优秀考点”、“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国家主体教育实验基地”。

2002年株洲市教育督导评估团评价说:管理程序化、经济立体化、发展全方位。

*教科所原农村研究室主任李少元教授来校考察后欣然题词: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科教兴校,前程似锦。

《人民日报》、新华社湖南分社、《湖南日报》、《株洲日报》、攸县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对学校的巨变和质量腾飞作了专题报道。

2、学校设施

教学楼、科学馆、电脑室、语音室一应俱全,装备有电视教学双向控制系统、电视监控系统、校园智能广播系统和多媒体系统,建有校园区域网,教师电子备课室,配有180台高档电脑。

有设施完善的阅览室和配套的桌凳。学生食堂可供2600人同时用餐,并使用IC卡管理。

4栋学生宿舍,可容纳2600人住宿。学校有能满足师生体育活动需要的运动场地;

有专设的艺体楼,楼内设备设施齐全。

3、办学理念

学校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方针;

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主、教研领路、质量第一”为宗旨;

以“坚毅勤奋、团结朴实”为校训;

基本形成了“素质+个性”、“规范+创新”的办学特色;

注重教育、教学、教研的有机结合,总结出中学教学要注重基础性、管理要注重稳定性、教育要注重开放性,要大力推行“平民教育”的办学经验,依法施教,依法治校,规范办学行为。

4、领导班子

领导班子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团结务实、开拓创新精神,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专业结构合理,深得教职工拥护和信任。

现任领导校长:陈智跃

党支部书记:王小林

副校长:刘正茂刘远见张卫平文里果

5、校风校训

校训:坚毅 勤奋 团结 朴实

校风:严谨 博学 创新 奉献

学风:诚信 笃学 文明 守纪

办学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培养目标:全面发展 学有特长

6、所获成绩


攸县第三中学

学校不断强化科研兴校意识,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常规管理为根本,以课堂教学为中心,通过激趣、质疑、激励上进,实现了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课题《主体参与、主动发展、提高整体素质》03年获省一等奖。

《“两循环六层次一百二十步”德育系列内容教育方案》在02年获省二等奖。

《开发语文课外资源,提高农村中学生读写能力》05年获市一等奖,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06年3月获省一等奖。

2005年共有69位教师论文获县以上奖励,有150多名学生获县以上等各种竞赛奖励。

2004年“二本”一次性上线126人,创造了攸县三中历史上一次性本科上线人数突破三位数的记录;

2005年“二本”一次性本科上线108人,“三本”以上上线368人;

2006年“二本”一次性本科上线88人,“三本”以上上线346人。

2000年江川考入清华;2001年易青考入北大;2003年县文科状元钟李又考入清华大学,成为攸县第一个女清华生。

学校确立了“抓全面,创特色”的工作思路,在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同时,实现了特色立校,体育强校。

三中水上学校2003年参加湖南省青少年皮划艇大赛获县级团体总分第二名。

2003年8月代表攸县参加株洲市九运会,取得四块金牌。县委、县*授予学校“参赛市九运突出贡献奖”。

同年9月,代表株洲市参加省九运会又取得了一金一银一铜的好成绩,市*授予学校“参加省九运会贡献奖。”

2004年8月,水校健儿在省青少年赛艇、皮划艇大赛上又创佳绩,取得十一金八银二铜的优异成绩,名列全省第三。

2005年又在株洲市十运会上取得金牌53枚;在省级比赛中取得金牌12枚、银牌16枚、铜牌8枚,奖牌数和团体总分均居全省第二。

2006年7-8月在湖南省十运会皮划艇、赛艇比赛中取得金牌19枚,银牌16枚,铜牌13枚,团体总分全省第一。

学校始终坚持以德育工作为首的思想不动摇,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建立和健全了德育管理网络。

学生能自觉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举止文明,遵纪守法,勤奋学习,多年来犯罪率一直为0,多次被评为县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2004年被评为攸县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2005年被评为湖南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

7、学校历史


攸县第三中学

学校前身(1956年-1958年)

攸县解放后,农民送子弟入学读书的积极性大大高涨。

1955年攸县出现了汹涌而来的读书热——“初中潮”,而原有的攸县一中、二中两所初级中学远远不能满足这种需要了。

在这种情况下,*攸县县委于1956年7月提出用“头上戴帽子,脚上穿靴子”的办法(即完小附设初中班、小学附设幼儿班)缓解矛盾,决定在官田完小附设两个初中班,称为官田附中。这就是攸县三中的前身。

1956年秋,县教育科调龙升之同志任校长,官田附中在官田完小招收了一百一十名初中生,编为初一、初二两个班,每班55人。 

1957年2月谢雪纯同志任教导主任,组建了官田附中的领导班子。

1957年下期,官田附中的师生就在这个新的校舍学习工作了。同时又招收了两个班的学生110人,编为初三、初四班。教职员工增加到12人。这时的官田附中实际上已和官田完小分开,成为了一所独立的初级中学。两百多名师生在简陋的条件下,勤奋工作,努力学习,开始谱写学校的新篇章。

1958年秋,学校又招收了三个班新生,编为初五、初六、初七三个班。

1958年下期开学不久,根据县委、县*的指示,全校师生共赴峦山,为攸县人民铁厂挑运矿砂达半个月之久。

同年十一月,攸县县委会正式下文将官田附中命名为攸县第三中学,同时任命易尧彩同志为副校长,结束了官田附中的奋斗历程。

学校初创(1958年-1966年)

1959年9月,学校在东塘新校址正式挂牌开学。九个班共474名学生和24个教职员工在这所崭新的学校里开始了新的奋斗历程。

1958年至1959年,大炼钢铁,大搞建校劳动,占用了不少教学时间,反“右倾”运动又搞得教师人心惶惶,加上“左倾”思潮的影响,搞什么“双高课”(高速度、高质量),尽管学校采取早晚上课、星期日补课等办法,试图完成好教学大纲规定的任务,取得较理想的成绩,然而在1959年毕业统考时,成绩还是在全县倒数第一。

在陈湘老师指导下,1959年10月,学校以易德华、谢晚成、陈银春(女)等人组成的体育代表团,参加湘潭地区第一届运动会,易德华同学取得了百米跑第三名的好成绩。

1961年3月间,县委提出改学制,要求把1960年春季招收的学生及超龄生下放农村,以缓解农村劳动力紧张的矛盾。当时下放111人,加上流动的学生,1961年上期只有368人。

1961年上期,学校成立党支部,夏文斗同志任书记,易尧彩同志任校长,李干成同志任副校长。

1963年3月,《全日制中学暂行条例》(草案)(即“五十一条”)公布。

*时期(1966年-1976年)

1966年6月中旬,攸县县委派“文化革命工作组”进驻三中,宣布“停课闹革命”。

不久,成立了“*领导小组”主持学校工作。“工作组”进校后,根据上级“上连黑主子,下对黑靶子”的指示,把矛头指向广大无辜的教师,残酷斗争,无情打击,语文教师褚世宜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

1968年3月,*发出“复课闹革命”的指示,学生开始回校,工宣队进驻学校。历时两年的派性斗争基本结束,动荡不安的局面才逐渐平静下来。

1969年3月,县*决定攸县三中开办高中班,刘福启同志调三中工作。

1971年,学校向湖南师范学院(现师大)美术系选送了陈德浩同学,外语系选送了李淑媛同学。他们成为攸县三中首批上大学的学生。

1973年下期,吴源俭同志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他继承了前任校长的办学思想,重用有才干的老师。由于师资力量强,县里要三中举办了两期英语教师培训班,为全县乡镇中学培训师资。

1974年,学校领导在抓好教学的同时,为改善办学条件办了三件实事:

一是打水井建水塔,解决用水困难;

二是在沙里坪农场建筑了一幢四栋三间的红砖平房,供师生到农场劳动时食宿用;

三是创办了印刷厂,为学校后来的勤工俭学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75年在左倾思潮影响下,上级决定县里办大学,攸县三中停办,改办为攸县五七大学卫生分校。

学校复办(1977年-1983年)

1976年,党*一举粉碎“*”,宣告了“*”的结束,学校走上了拨乱反正,医治创伤的轨道。

1977年7月,县委、县*决定复办攸县三中。

1978年9月,刘发富同志任校长,汤章庆任教导主任。学校实施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育计划》(试行草案)。恢复了少先队和学生会等组织。

1979年2月,恢复了工会组织,涂士勇同志出任工会主席。

1980年9月,刘发富同志调任攸县二中校长,文有然同志任党支部书记兼校长,陈芬良同志任副书记、副校长。

同时从1981年3月份起,学校全面开展“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月活动。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师生的精神文明程度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1981年9月,文有然同志调任攸县师范校长,陈慰来同志接任学校党支部书记兼校长,陈芬良同志任副校长兼副书记,刘联瑞同志任副校长,尹特贻同志任教导主任,一学期后,尹特贻退休,洪能愚同志任教导主任,易定寰同志任总务主任。

1982年下期,高、初中皆由两年制改为三年制。

学校领导设法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1983年,架设了从钢厂接来的照明专用电线,解决了长期供电不稳定的老大难问题,结束了经常买蜡烛照明的历史。


攸县第三中学

振兴时期(1983年—2001年)

1983年4月,按照国家机构改革的有关精神,学校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陈慰来同志调任攸县二中任党支部书记。

洪能愚同志被任命为攸县三中校长,陈芬良同志为党支部书记,刘联瑞同志任副校长,刘德芳同志任教导主任,高爱荣同志任教导处副主任,易定寰同志任总务处主任。

洪能愚同志上任不久,在省城工作的攸县东乡革命老前辈尹辉、彭秀实、贺湘楚就向他提出了要对东乡30万人民负责,要求他把三中办好,为老区人民争气。学校行政一班人肩负着革命前辈的期望和东乡人民的重托,带领师生走上了振兴三中之路,使三中发生了巨大变化。三是落实“德育为首”,努力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1993年2月李子善同志任党支部书记,刘曼文同志任政教处主任。江门顺同志任教务处主任,(1993年下期起任副校长),1994年下期起艾三平同志任教务处主任。

9月,学校管理工作评估,获县一等奖,获奖金730元。学校实行满负荷工作制,从9月份起,开始对教师实行课时补贴。1994年,建立了语音室,1995年兴建了大米厂,并开始兴建第三栋教工宿舍楼。

1997年高二毕业会考合格率居全县第一,高考上线率为全县第二,学校还被省教委评为“省优秀考点”。

1998年*教科所李少元主任来校视察后,挥毫题词:“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科教兴校,前程似锦”,对学校的教改教研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赞扬。注重学校环境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30万元,修筑了校门口的水泥大道。

1999年又投资50万改造学生食堂,购置了新锅炉,使1000余名师生的生活及用水条件又有了新的改善。1998年5月4日举行了“株洲市规范化完全中学”的授牌仪式。

六、快速发展(2001年—2006年)2001年下期,江门顺同志调任攸县一中校长,杜幼华同志任校长,艾三平任书记,吴飞星任副校长兼工会主席,刘新忠任副校长,曾旺民任办公室主任,龙志雄任教务处主任,王小林任政教处主任,李建春任教科室副主任,洪新建任总务处主任,洪新学同志任团委书记,一年后,董娇平同志接任。

2004年8月,上级对学校领导班子进行了微调。艾三平、吴飞新、洪新建三位同志先后调出。周祖文任书记、谭军任副校长,李建春任副校长兼工会主席,刘秋桂任办公室主任,王小林任教务主任,龙志雄任政教主任,曾旺民任教科室主任,余方其任总务主任,2005年8月李雄飞任教务处副主任。

2000年4月,县委、县*、县人大、县政协四大家领导现场办公,给学校提出新的奋斗目标:奋战五年,向省重点中学迈进。 

2001年学校成立了创建领导小组,校长杜幼华任组长,总揽创建工作大局,制定了《攸县三中中近期发展规划》。

2005年8月,县*签发文件,正式向株洲市*申请将三中创办成省级示范性中学。9月,株洲市*向省教育厅申报。10月,省教育厅行文,正式同意该校申办省示范高中。

2006年3月,在攸县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已正式把三中创办省示范高中写入攸县“十一五”发展规划。新领导班子提出了“优化管理、主动发展、众志成城、再造辉煌”的口号,号召全校师生以50周年校庆为契机,为在2007年成功创办省示范高中而努力。


攸县第三中学

这一时期,主要工作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学校走内涵式发展之路,积极推行“平民教育”。

作为一所典型的农村中学,学生大多来自普通农村家庭和一般工薪家庭。学校既没有省级示范性中学那样的优质生源,也不像贵族学校那样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基于此,学校把自己的教育定位为平民教育。在教学方面,学校老师在“高立意,低起点,严要求,重落实”思想的指导下,注重培养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潜能,实施“分层次教学”,注重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落实。在德育方面学校实行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对困难学生进行“经济扶贫”,“学习扶贫”、“思想扶贫”、实施“温暖育人”。师生共捐款158907元,扶助特困生800余人。政教处订阅了许多电化教育片,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电教手段,让学生受到生动教育,创建了平安校园。学生犯罪率为0,出色完成了综治工作。在“办平民教育、办公平教育、办满意教育、办优质教育”宗旨的引领下,各种荣誉接踵而至。

2002年10月株洲市教育督导评估团高度评价为:管理程序化、经济立体化、发展全方位。2002年被评为县“先进学校”,杜幼华被评为县“十佳校长”。2003年度获攸县“先进基层工会组织”;

2004年11月25日,“攸县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现场会”在该校胜利召开,杜幼华校长在会上作了《爱心支撑下的平民教育》的典型发言。同年,攸县“2004年高中教学与管理工作会议”在该校隆重召开。

2004年学校被评为“攸县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校团委被评为“先进基层团委”。2005年学校被评为株洲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校团委获县“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由于学校大力推行平民教育,因而该校教育教学质量之花越开越鲜艳。

2006年4月5日《湖南日报》以“爱心催生平民教育”为题,报道了该校在平民教育理念指导下取得的丰硕办学成果。

(二)、大力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打造信息化校园。

2002年,更换了2500套学生课桌和150套教师办公桌,增加了供师生使用的离子饮用水,更换了食堂自动售饭系统,极大地改善了师生学习与生活条件;兴建了有600多个床位的女生公寓;给教室重新配置了电视机录音机;建成了学校第一代校园网;添置了50台电脑和中控设备,各办公室都开通了宽带网;将0.5T的锅炉改造为2T新锅炉;在校园内树立了60余块文化牌,浓厚了校园文化氛围;将所有能硬化的地方进行水泥硬化。

同年9月,学校又多方筹资兴建七层6000多㎡的现代化科学馆;装备了现代化的电教厅、会议厅。2005年完成电网改造,建成新式高档“宣传栏”和荡桨池。全面推进学校的信息化环境建设,建成100M的校园宽带网络系统、智能广播系统、电子监控系统和17间多媒体教室;

广播系统音质优美宏亮,网络系统将250多个网络结点送到每间教室、每间教师宿舍,让大家能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能随时上网冲浪,享受信息化的妙处。教师配备了性能卓越的手提电脑。学校大力开展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研究和实践,推动信息技术教育的广泛运用,全面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大力加强师德建设,以“教育科研”为突破口,努力造就一支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

学校一贯强调“敬业、文明、求实、奋进”等师德准则,讲奉献,讲学习,讲正气,为人师表。落实了县局两个“十不准”。以“教育科研”为突破口,促使广大教师向“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教师转变,打造学习型学校。学校重点建设了三大工程:校本培训、“名师工程”、“青蓝工程”。

2005年-2006年度学校重点建设数字化教学环境。对教师采取“教学--带学---送学--研学”的培训模式,每次教研会的口号是“学一种理论,研究一个问题”,促使教师由反思型向研究型转变。研究型教师日渐涌现,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喜人。其中“两循环六层次一百二十步’德育序列化方案”2001年获株洲市一等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体参与,主动发展”课题2002年获省二等奖;“开发语文课外资源,提高农村中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课题2005年获株洲市一等奖。

(四)、教育教学,硕果累累。

学校先后承担了两个省级“十五”规划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的电教课题和“开发语文课外资源,提高农村中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和实践”的语文课题。围绕两个课题,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投身于教学科研工作,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并获奖,其中获省级以上8人,获市级奖18人,县级奖23人。

教师论文获省级以上奖14人次,获市级奖28人次,获县级奖162人次。教师教育科研的总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特色办学成效显著。2000年3月份,学校根据“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走创新之路,建规范强校”的工作思路,依据酒埠江依山傍水的地理优势,创建了以皮划艇运动为特色的水上训练队。

2001年8月份,参加湖南省青少年皮划艇大赛获得县级团体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

2001年10月份代表攸县参加株洲市九运会,取得了四块金牌。攸县县委、县*授予学校“参赛市九运突出贡献奖”。

2003年8月份,代表株洲市参加“省九运会”,又取得了一金一银一铜的好成绩,被市*授予“参赛省九运贡献奖”。

同时,为省体工队输送了一批队员,引起省、市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2004年8月份,水上健儿在湖南省皮划艇大赛上又创佳绩,取得11金8银2铜的优异成绩,名列全省第三。

2005年在全省比赛中,又夺12金、16银、8铜,奖牌数和团体总分位居全省第二。

9月在市十运会上又取得金牌53枚。水上训练队现有队员58人,正奋战“省十运”,力争夺金27枚。

8、相关信息

地址:攸县酒埠江镇东塘村

电话:07334462771

邮编:412300

上一篇: 攸县震林中学

下一篇: 白熊啤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