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绩效评价,能否带来“定心丸”

科普小知识2022-10-17 14:41:16
...

■韩阳梅,本报见习记者

“过去,在评估科研项目时,关注的是项目实施过程管理,尤其是‘如何花钱’。只要财务方面稍微“不合适”,接受最好的科研成果就会成为一个大问题。这使得研究人员将至少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管理财务”上,而不是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总工程师朱定珍告诉记者,科研人员在实施该项目时最“头痛”。

在评价和评估中,强调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更多的是项目数量和资金规模,更少的是完成的效果和价值,以及"一刀切"。长期以来,不合理的科技评价体系不仅分裂了科研人员的心,也使科研走上了“应有的道路”。

去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高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加强对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基于科技创新的贡献和绩效导向,成果应优先考虑质量,绩效应分类评价,代表性成果和项目实施效果评价应突出。

新的绩效分类和评估系统有多少失真?研究人员能放心吗?

回归:从控制到监督绩效评估

科研项目绩效评价作为现代科研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和内容,在引导和激励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绩效评估基于项目结果和质量。这个政策指导是为了鼓励科学研究人员把事情做好,让他们工作,甚至突破原来的计划。同时,他们可以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最有效、最有价值的项目中。”朱定珍告诉《中国科学日报》。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计划管理经历了从计划任务制到合同制再到主*的经费模式、科研组织和科研管理等一系列改革。科研活动的管理已经从依靠行政命令转向逐步引入市场机制。科技资源配置更加优化,科研管理理念逐步现代化。

“加强科研项目绩效管理反映了科研管理从具体管理向宏观管理、从项目控制向项目监督的转变。”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肖有丹表示,绩效评估是科研项目活动的“指挥棒”,起着“连接纽带”的作用。其前提是首先下放项目申请和资金管理的权力,然后与分级负责制相衔接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科技活动及其管理被“扭曲”。问题是评价指标不合理。萧认为,这是一个“果”,而不是一个“因”。在他看来,绩效评估不在于指标,而在于谁来评估它们。“的确,评估需要客观依据,但没有普遍适用和统一的指数。评价指标服务于评价目标,所有评价目标服务于评价主体

但是,他也坦言,目前我国的绩效评估确实存在一个“两难”问题:项目绩效评估与组织绩效评估不统一,项目绩效评估与科研人员绩效评估不统一。《通知》发布的政策信号对未来改革的方向非常重要。

科技活动管理的本质是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必要的监督机制和宽松的容错机制在萧看来,把科技活动的领导权从行政部门交还给学术界,不仅符合科技活动的规律,也符合科技管理和市场的规律。

管理:做好分类和评估工作,遵守底线规则

科技项目复杂多样,各有特点。让研究人员最高兴的是“分类”绩效评估的实施。

在采访中,一位年轻的科学研究员向记者“抱怨”他的“尴尬”处境:他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市场应用。虽然该行业的升学率高,经济效益好,但他在职称评定方面没有优势,因为单位评定主要依据项目数量、资金规模、论文数量和获奖数量。

朱定珍认为,鼓励创新并不需要全面创新和突破。对于能够解决某一领域的重大问题也应该给予高度评价。"以需求为导向,好坏应该由需求者的满意度来判断."

“为什么科研项目需要绩效评估?目的是提高创新活力和科研效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张忠告诉《中国科学日报》。在去年的NPC和CPPCC会议上,他的建议是“基于高质量发展理念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的建议”。张忠团队建议尽快采用多元化标准,并根据不同学科和研究领域的特点制定不同类别的评价标准。

肖表示,过去,量化和“一刀切”的评价标准看似便于行政部门管理,但实际上并不符合不同学科和项目产出的要求,行政部门也不能很好地管理。

学术管理从行政权力回归到学术权力。行政部门只需要“管理可以管理的和可以管理的”,以保持底线和秩序,保护科技活动。

“项目主管监督的不是科研活动本身,而是项目实施单位的管理。”小于丹说。

在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可能值得学习。例如,英国科学研究卓越框架是英国资助机构用来评估其高等教育机构中科学研究项目质量的行动计划。它侧重于对科研产出质量、科研声誉和科研环境的评价。资助机构根据相关目标向高等教育机构拨款,并拨款推动研究人员追求卓越的科学研究。

建立和完善基于信任的科研管理机制是未来的目标。小于丹说,从控制到监督的转变是从从不信任到“相信科学家能做得很好”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涉及到科技管理本身的发展,还涉及到整个社会信任体系的建立以及科学家与管理者之间的博弈。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落地:将市场机制引入基层“因地制宜”

"三分政策,七分实施."张忠团队认为,科学研究人员最关心的是政策的出台。“*有很多文件,非常重视科研评估,但问题在于实施,尤其是基层单位缺乏有力的行动。”

肖有丹告诉《中国科学报》,这项政策很难实施。这是因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科研项目的承担单位尚未成为法人。"他们不是市场主体的成员,也不独立承担责任."

张忠团队认为,要充分激发基层科研项目承担单位精细化管理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国家一级的文件强调解决重大和共同的问题。如何针对具体问题制定客观、现实和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非常重要”。

如何对科研项目实施有效的绩效评估,受访者提到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市场机制,科学合理地配置资源和力量。

就绩效评估结果的应用而言,张忠团队还提到,在课题评估和职称评定过程中,“贴标签”科研项目现象严重,项目本身被视为成果,“而重大创新和突破往往不在于项目的规模和数量”。

此外,政策是“宽松的”。会有什么新问题吗?朱定珍建议,这需要对国家一级的项目执行单位进行后续调查,总结和推广模范经验和做法。然而,对于正在进行的项目,需要探索过渡计划。

《中国科学日报》(2019-03-06第4版,NPC和CPP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