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国家科技奖:何时能“奖当其时”

科普小知识2022-10-20 10:14:12
...

国家科技奖:何时能“奖当其时”

郑哲明

国家科技奖:何时能“奖当其时”

王小谟

1月18日,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国最高科技奖迎来了第13位获奖者,89岁的郑哲民院士和74岁的王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空缺,这是自2000年以来该奖的第九个空缺。

“91年”和“30年”

“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评估结果表明,中国仍然缺乏一流的科技人才。”中国人事科学院院长吴江说:“科技的灵魂是创新,科技的基础是人才。大力培养和积极引进拔尖创新型科技人才,需要国家和全社会的进一步关注。”

这个国家科学技术奖的结果一公布,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自2000年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来,22名获奖者的平均年龄一直是82岁,只有一名年龄在70岁以下——王选,64岁,而两位最年长的科学家在获奖时都是91岁。今年获奖的王院士,74岁,相对年轻。

据了解,国家科学技术奖每年评选一次,分为五类:最高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其中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主要奖励个人,其余三类主要奖励项目。

“由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授予个人的,该奖项的重点不可避免地放在科学家的‘综合成就’上,因此只有受人尊敬的老科学家才能在最终评选中获奖。”21世纪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熊丙奇做了这个分析。

此外,人们还注意到,在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22名院士中,他们的获奖时间与他们的研究成果之间的时间差距超过了10年。其中一半的时差为20至30年,8名院士的时差超过30年。

“从人才激励的效果来看,在合适的时间颁奖是非常重要的。”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马说:“人才创新最活跃的年龄仍在30岁至40岁之间,应该通过激励措施鼓励这一年龄的人做出显著成绩。”

“13年”和“9个空缺”

统计显示,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从2000年的2500万增加到2010年的5700万,居世界第一。然而,这一次,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仍然空缺,这是自2000年以来13年中的第9个空缺,也是连续第4个空缺。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解释说,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必须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做出重大科学发现。所谓“重大科学发现”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尚未被前人发现或阐明,具有重大科学价值,为国内外自然科学界所公认,不可或缺。此外,自然科学一等奖必须赢得评估委员会三分之二以上的选票,而且差额不是一票。

"自然科学奖体现了中国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原始创新能力."吴江指出,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空缺暴露了我国基础研究科技工作的不足。这与长期以来基础研究投入少、重视不够密切相关。根据2010年《科学技术年鉴》,中国的基础研究仅占研发资金的4.57%,而同期大多数发达国家的这一数字超过了10%。投资不足将不可避免地影响研究人员对基础研究的热情。

"缺乏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氛围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马康美说,中国的许多科研项目都是*主导的。为了获得*的支持,一些科技工作者在短时间内把精力集中在最热门的研究项目上。然而,从古今中外的科学技术史来看,能够产生巨大成就的科学研究项目往往需要研究者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安排。在内部因素的驱动下,深入研究可以长期而平静地进行。

“要取得重大的原创性成果,需要十几年、几十年的艰苦研究和长期积累。实现快速成功和立竿见影的效果并不迫切。”吴江说,前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华、钱学森、李四光、陈景润等,在自然科学领域有突出的成就,因为他们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基础研究。

“世界第一”和“倒数第二”

人们常说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是国家繁荣的不竭动力。那么,技术创新从何而来?马认为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科技人才,二是科技*。从人才的角度来看,中国仍然缺乏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大师,这也是钱学森问题的焦点。然而,许多中国人在海外进行了杰出的科学研究,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多。那么为什么中国没有一流的原创性和创新性研究呢?“这与两个制度问题有关:教育系统和科学研究系统,”她说。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曾批评现行的应试教育制度:“教育的成功在于学生可以手工制造机器人。但如果它被创造成一个人形机器,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哀”。2009年,国际教育进步评估组织对世界上21个国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儿童的计算能力在世界上排名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在中小学生中,只有4.7%的人认为他们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而只有14.9%的人想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尽管素质教育正在各地推行,但它注定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终身考试制度下的中国教育面貌。”马康美说: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是,基于官方的思维在科技领域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只要科学家有创新的成就,行政职位和头衔就会紧随其后。“我们现在是院士,太多人做过领导了。许多科学家成名后会成为高级官员。”吴江指出,这也往往意味着拥有更多的利益和权力。结果,一些人尽力去赢得奖品。他们将尽可能快地完成任何科学研究项目。他们通常会绕过遇到巨大困难的科学研究项目,不会忍受艰难和孤独。受这种环境和氛围的影响,许多青年科技工作者在选择研究方向和导师时,往往更注重自己专业的受欢迎程度和导师的影响,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术发展的自然规律。许多优秀博士生毕业后的第一选择不是继续科学研究,而是考公务员。"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对科技工作的影响是不可逆转的."

"科学技术的生命力正在被改造."吴江说,当前要加快科技*改革,深化人事制度、机制和政策创新改革,改革科技投入机制,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加大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力度,进一步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充分激发科技工作者的智力和创造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人才的生成,并充分利用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