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南华大学

科普小知识 2024-04-17 11:20:32
...

南华大学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与湖南省人民*共建,具有57年办学历史的综合大学。截至2015年6月1日,学校有直属学院26个,4所直属型附属医院,21所协作型附属医院,20个研究生协作培养单位。学校设有本科专业75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18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12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包括工商管理(MBA)、工程硕士、金融硕士、法律硕士、护理硕士、公共卫生硕士、临床医学硕士等46个,并设有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

中文名:南华大学

英文名:UniversityofSouthChina

简称:南华,USC

创办时间:1958年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综合

所属地区:中国·湖南·衡阳

现任校长:文格波

知名校友:吴建常、曹光佑、曾益新、计亮年等

主管部门:湖南省人民*

1、学校简介


南华大学

南华大学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与湖南省人民*共建,具有57年办学历史的综合大学。学校由原隶属中国核工业部的中南工学院、核工业第六研究所与原隶属湖南省的衡阳医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学校座落在历史文化名城湖南省衡阳市市区,占地面积近3000亩,交通便捷,环境优美,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截至2015年6月1日,学校有直属学院26个,4所直属型附属医院,21所协作型附属医院,20个研究生协作培养单位。学校设有本科专业75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18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12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包括工商管理(MBA)、工程硕士、金融硕士、法律硕士、护理硕士、公共卫生硕士、临床医学硕士等46个,并设有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具有推荐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和硕博连读资格。

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单位,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基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基地,是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是*本科一批招生院校。

截至2015年6月1日,57年来,学校为国家及地方输送了16余万名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了一批以中国科学院院士、省部级领导、企事业单位技术和管理骨干等为代表的学界巨子、政界精英、行业领军人物;毕业生广泛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地区和军队、国防工业、核工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装备制造、金融管理等行业,大都已成长为所在单位技术、管理骨干,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为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为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南华师生秉承“传道、树人、惠民、强国”的办学宗旨;谨记“明德、博学、求是、致远”的校训;弘扬“勤勉务实、甘于奉献、刚健自强、敢为人先”的南华精神,按照“提高质量、彰显特色、改革创新、强化内涵”的发展思路,正在为创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具有国际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2、办学规模


南华大学

截至2015年6月1日,学校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艺术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9大学科门类。

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港澳台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招生。现有在校学生37000余名,其中全日制本科生3300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4000余名。

3、教学资源


南华大学

截至2015年6月1日,学校拥有*特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示范实验教学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实践教学基地和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12个*本科教学教育平台;有20个*与地方共建高校基础实验室,14个*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实验室,17个*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实验室;10个省级实践教学中心、13个省级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省级卓越计划校企合作基地,省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等;有200余个稳定的综合性实习基地,24个省级优秀实习基地。

学校成立了由省部*机构、核工业四大央企、大型科研院所、大型三甲医院、大型企事业单位等组成的董事会;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德国于利希气候与能源研究所建立了合作关系;与英国剑桥大学、南威尔士大学、美国哈丁大学、蒙哥马利奥本大学、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乌克兰国立矿业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国内外100多所院校在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教师培训、学生培养等方面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同时,学校不断提升教育援外和技术援外水平,已经招收三届近200名来自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学生,多批次派遣医疗骨干到津巴布韦等非洲国家开展援助工作。

4、科学研究


南华大学

学校设有国防科学技术学院;设有核工业第六研究所、生命科学研究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等20个科研机构,30个学科实验室(中心);有国家核应急宣传与培训基地、国家核应急医疗救援队;有10个国家国防支撑学科和省级重点学科;有2个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含培育);有1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部级高校重点学科实验室,4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社科研究基地;附属医院拥有*专科(学科)4个,省级重点专科(学科)49个。学校先后承担了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科技部重大专项、国防基础研究计划、核能开发专项等科研项目2000余项;获得*科技奖励1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00多项。

5、师资队伍

截至2015年6月1日,学校本部现有专兼职教师2500余名,其中教授360余名,副教授810余名;有14个国家国防科技创新团队、部省级创新团队、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省级教学团队;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90名,有省部级学科学术带头人、教学名师、优秀中青年专家220余名;特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0名。

6、优势特色

以核学科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为特色,弘扬工医办学优势和品牌,核医结合、理工交叉、科文兼深、经管并茂、哲法渗透、教育与国防互寓,积极培养和输送勤勉务实、甘于奉献的高级专门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防科技事业特别是核工业,服务医疗卫生事业。核反应堆工程等5个核专业和10余个直接与“核”有关、20余个支撑与“核”有关的专业与学位点,构成了“核心突出、支撑有力、工文渗透、核医结合”的核学科体系,学校已成为我国核本科专业最齐全、本科生规模最大、层次较高、特色鲜明的高等学校。

7、图书馆


图书馆

截至2015年6月1日,学校图书馆纸质藏书300万册,电子图书100万册,中外文期刊2500余种,是湖南省高等学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共享平台联盟单位;网络资源丰富,有线、无线网络覆盖校园。

南华大学图书馆是由原中南工学院和衡阳医学院两所本科院校图书馆于2000年合并组建而成,原两馆创建于1958年。2003年8月南华大学图书馆新馆建成投入使用。2010年9月新校区图书馆投入使用。

南华大学图书馆总面积近30000平方米,设各类阅览室、学习室25间,密集型书库5间,多功能学术报告厅1个,多媒体学术会议室1个。阅览座位约3000个。其中新校区图书馆设阅览室4间。

南华大学图书馆总藏书300万册,2010年订购中文期刊2500种,外文期刊38种,报纸143种。根据学校学科建设和发展需要,初步建立以理工、医药、管理和人文社科为特色的学科种类齐全、载体形式多样的藏书体系。馆藏按科学布局,实行分借统还,收藏、阅览、外借一条龙服务,对所有读者实行全方位开架,最大限度方便读者利用文献资源。

数字图书馆建设初具规模,馆藏数字资源服务与校园使用速率为1000MB/秒光纤连通。馆内数字资源比较丰富订购超星等电子图书约80万种,CNKI、万方外文期刊数据库、康健医学外文期刊数据库等中外文数据库9个,我馆还是核科技数字图书馆和湖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的成员馆。馆内设有电子阅览室,阅览室座位160座。能基本满足读者对数字化信息的需求。

南华大学图书馆设办公室、资源建设部、流通阅览部、期刊部、系统建设部、信息咨询部—文献检索教研室、读者服务部等部室。现有职工97人,其中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25人,中级职称36人,其他人员34人。目前已基本建成一支综合素质较高、专业结构合理的职工队伍,为图书馆的高效管理和服务提供了保证。

南华大学图书馆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办馆宗旨,主要学科阅览室周开放时间达74小时。各阅览室既提供阅览和外借服务,也开设自带书学习空间,突出了“充分利用资源,一切为了读者”的人性化服务原则。馆内设立了文献复印、光盘复制、磁带转录等服务项目,满足读者需求。

8、学术期刊

学校主办《中国动脉硬化杂志》、《中南医学科学杂志》、《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学术期刊。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国内统一刊号CN43-1262/R,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7-3949)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主办、南华大学承办的*专业性高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中医药学、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和特种医学中防治动脉硬化性疾病(如高血脂症、冠状动脉疾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症和其他缺血性疾病等)中的研究论文(含流行病学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和方法学研究)、诊治经验、病例报道、知识讲座等。其办刊宗旨是:通过报道防治动脉硬化性疾病的新理论、新观点、新疗法、新药物;介绍防治的新经验和新知识;既引导和弘扬我国的学术研究,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将中国这一领域的研究推向世界和末来;又普及防治知识,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自创刊以来,以办刊严谨、内容丰富、编排新颖、对稿件处理快速及时、文章发表周期短、可读性强而深受广大作者和读者厚爱。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入选《中文核心要目总览》2011年版之内科学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报告》(2009~2010年)中,《中国动脉硬化杂志》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作为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作为美国《ChemicalAbstract,CA》收录期刊,它是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扩展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被俄罗斯《AbstractJournal,AJ》和国内《万方数据期刊群》、《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等几乎所有检索数据库收录。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国内统一刊号CN43-1509/R,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1116,双月刊)是湖南省教育厅主管、南华大学主办的省级专业性高级学术期刊,其前身为《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其报道范围基本涵盖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预防医学以及护理医学各个学科,开设了专家论坛、专题报道、基础医学、流行病学研究、临床医学、护理医学、技术方法、研究快报、个案报道、研究综述、学术动态(国外期刊摘译)等栏目。该刊创刊40年来,始终坚持以服务广大医药卫生科技人员、促进国内外医学学术交流和医学事业发展为宗旨,全面反映中国医学最新的科研成果,紧密跟踪世界医学科技进步的潮流,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与普及并重,积极推广医药卫生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及时交流防病治病的新经验,大力普及医学科技新知识,为提高中国医药卫生人员医学科学理论和业务技术水平,促进学术交流,推动中国医学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以及繁荣中国医学科技出版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综合性学术刊物,季刊,1987*,由湖南衡阳市南华大学主办.其前身为《衡阳工学院学报》,国内外公开发行;1994年更名为《中南工学院学报》,2000年由原中南工学院和衡阳医学院合并组建成南华大学,2001年原《中南工学院学报》更名为《南华大学学报》(理工版),季刊。2004年6月更名为《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南华大学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与湖南省人民*共建,具有五十四年办学历史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由原隶属中国核工业部的中南工学院、核工业第六研究所与原隶属湖南省的衡阳医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学校设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1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学校座落在历史文化名城—衡阳市。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南华大学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1999年10月创刊,刊号为ISSN1673-0755CN43-1357/C,双月刊,大16开,120页,国内外发行。主要设置核工业经济与管理、衡岳论坛、政治学·哲学研究、经济学研究、管理科学研究、语言文学研究、历史学·法学研究、教育学·心理学研究、信息学·传播学研究、艺术与设计等10个专栏。其中,核工业经济与管理、衡岳论坛为特色栏目。湖南省中国特色*理论研究中心南华大学基地负责人、哲学博士罗成翼教授任主编。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现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扩展版)》期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和湖南省资助优秀理论期刊,已加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万方数据一数字化期刊群”。并荣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第四届湖南省优秀社科学报一等奖。核工业经济与管理栏目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特色栏目。在全国高校社科期刊评比中,核工业经济与管理栏目被评为“特色栏目。

刊物始终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办刊方针,始终坚持“求真务实,崇尚科学,严谨办刊,服务社会”的办刊宗旨和“特色、严谨、致用”的办刊风格,倡导学术*,追求科学真理。

9、所获荣誉

学校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青年就业创业教育先进集体、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预征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军工文化教育基地;是湖南省文明单位、湖南省园林式单位、湖南省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授予学校“十五”、“十一五”期间为中国核工业培养和输送人才突出贡献奖。

10、历史沿革


南华大学

1958年,为提高人民的卫生保健水平和加快卫生教育事业发展,国家批准建立衡阳医学院,由湖南医学院全力支持,隶属湖南省领导。时任湖南省文教办主任的**担任筹委会副主任。

1959年,在发展核武器和核工业的背景下,国家将原中南矿冶学院矿冶工程系等专业系迁至衡阳,组建衡阳矿冶工程学院,隶属于第二机械工业部(后为核工业部),当时是我国唯一培养铀矿开采本科学历以上高级人才的专业学院,因此被誉为我国铀矿冶第一学院。

1962年,为适应铀矿山地质研究、采矿研究、化学分析以及放射性仪器研制等需要,*二机部党组与江西省委商定在江西矿务局研究所的基础上组建“南昌矿业研究所”,简称南昌所,隶属第二机械工业部十二局。1966年,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一设计院的矿山设计部分与南昌所合并,成立二机部第三研究设计院,简称三院。

1962年,衡阳医学院停办。1965年复办改为衡阳医学专科学校。1977年恢复衡阳医学院建制。

1969年,衡阳矿冶工程学院停办。

1969年,三院与二机部第一研究设计院的水冶设计部分合并,成立二机部第四设计研究院,简称四院,由南昌迁址衡阳。1975年,在四院科研室的基础上组建湖南矿山研究所,代号为湖南六所,又称湖南铀矿开采研究所。

1983年,衡阳矿冶工程学院复办,更名为衡阳工学院。1993年更名为中南工学院。时任*军委副秘书长和国务院副总理的张爱萍两度题写校名。学院实行部省共建、部管为主的管理*,教学、科研、管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1983年,衡阳医学院在健全*、稳步前进的基础上开始全面改革,在湖南省委、省*的领导下,遵循高等医学教育规律,推动教学、科研、医疗和管理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学院面貌焕发一新。

1982、1983和1988年,湖南六所先后更名为核工业部铀矿开采研究所、核工业部第六研究所和核工业第六研究所。根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调整了科研结构和发展方向,改革了内部管理*,推动铀矿开采和核辐射防护研究与开发不断取得丰硕成果。

在人类迈入21世纪的时刻,高等教育管理*发生深刻变化。两院一所在经历了“初创与调整”、“恢复与更名”和“改革与发展”艰难曲折的历程后,乘着合并、共建的春风,强强合并、校所合并,开始了跨越发展的豪迈征程。

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中南工学院和原衡阳医学院合并组建南华大学。创造了一加一大于二的良好效果,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成功范例。

同年,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与湖南省人民*共建南华大学,学校实行委省共建、省管为主的管理*。

2002年,核工业第六研究所并入南华大学,同时,核工业415医院划转为南华大学的直属型附属医院,在全国率先实现了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的合并。

地处衡阳市区廖家湾一带的两院一所,依卧虎山而居、环桃蹊园而立,预示着卧虎蓄势、一往无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以铀矿开采和辐射防护为主体的学科专业优势互补,珠联璧合;核与医结合碰撞出闪亮的学科专业生长火花,异彩纷呈。这种学科优势互补、地理浑然一体的并校范例在全国实不多见。

2003年,成功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在学校成立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基地。

2005年,全面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06年,湖南省人民*与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签署“十一五”共建南华大学协议书。2007年,获批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成立国防科学技术学院。

2008年10月16日南华大学迎来50周年校庆。

2009年6月23日湖南省人民*与中核集团签署共建南华大学协议书。

2013年12月6日,湖南省人民*、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共建南华大学协议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

11、现任领导

校党委书记

邹树梁

校党委副书记、校长

文格波

校党委副书记

罗成翼

校党委委员、副校长

丁德馨

副校长

龚学余

校党委委员、副校长

阳小华

校党委委员、副校长

刘升学

校党委委员、副校长、校工会主席

全智华

校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熊哲琰

校党委委员、副校长

唐振平

校党委委员、副校长

姜志胜

正校级督导员

邹长城

正校级督导员

赵红

总会计师

陈国民

校长助理

罗志刚

校长助理

周剑良

校长助理

边绍谦

12、校园文化

校训

明德博学求是致远

明德:“明”,一为明白、清楚,二为懂得、了解,三为弘扬、彰现;“德”,指品行、品质、道德。“明德”,语出《大学》(“大学之道,在于明德”),即认同、践行和彰显美德。“明德”在这里,就是要求学校以德为立校之本,始终坚持*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自觉地把德育放在首位,推进以德治校与依法治校的有机结合,培养政治合格,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明德”同时也要求学校师生员工以德为立人之本,爱党、爱国、爱民,友天、友地、友人,自强、自省、自悟。

博学:“博”,大通也。(《说文》)即宽广、广博之谓。作为现代综合性大学,在专业、学科等方面都应具有“博”的特点,在学术思想、学术风格、学术观点上应兼容并包、百花争艳;作为教师,应学识渊博、造诣精深;作为学生,应打下厚实的功底,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求是:“求”追求、探究;“是”,真也。(《说文》)引申为真谛、规律、本质。“求是”在这里,即指探究自然、社会和人本身运动(活动)的奥秘、规律,更指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陶行知先生有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党一向倡导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在今天,做人、做学问、做事情求真求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无论学校整体,还是学校中的每一个成员,只有求真求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致远:即凝神、致力于远大理想。在一部分人片面将讲究使用、追求实惠作为重要价值取向的今天,“致远”也具有特别强的现实意义。致远,体现了一种矢志不渝的精神,它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既立足现实,又不为浮云遮望眼。办学,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做人,要站高一点、想宽一点、看远一点;做学问,要耐得住清贫与寂寞,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创新。

明德博学、求实致远:“明德”是根本,“博学”是基础,“求实”是态度,“致远”是目标,四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一种氛围,产生一种力量,激励学校、激励学校每一位成员自强不息、勇往直前。


校徽

校徽

圆形,蓝色基调,侧面如花蕾,平面如绽放的花瓣,三层花瓣间环以汉、英文校名。整体如炽热的火炬,又似东升的旭日,象征南华大学团结奋进、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校歌

作词:集体

作曲:聂春吾

沐浴新世纪的阳光,欣欣的南华令人向往

汇聚九州菁华,培育华夏栋梁

啊,南华

国防俊杰在这里诞生,白衣战士在这里成长

明德博学,求是致远,英才辈出,桃李芬芳

汇入新世纪的洪流,奋进的南华蓬勃向上

迎接时代挑战,谱写青春华章

啊,南华

人生理想在这里升华,创新精神在这里弘扬

科教兴国,南华争先,开拓进取,永铸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