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蝇虎跳蛛

科普小知识 2024-04-19 15:25:22
...

蝇虎跳蛛既是跳蛛,在中国南方广东福建沿海地区与*地区称跳蛛为蝇虎,意为“吃苍蝇的老虎”,《本草纲目拾遗》中称跳蛛为蝇虎,皆以其捕食蝇类而得名。跳蛛科(Salticidae)是蜘蛛目(Araneae)中种数最多的一个科。据NormanI.Platnick统计,截止到2005年12月27日,该科蜘蛛共计有553属5035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1、基本信息


蝇虎跳蛛

跳蛛体型一般较粗壮,体色鲜明,被有细毛或鳞状毛,部分种被有金属光泽。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两部分,其间以腹柄相连,腹部不分节。跳蛛是一种重要的农业益虫,可捕食大量双翅目成虫。

蝇虎跳蛛的头部长着大眼睛以及微青绿色的牙齿,除了它们的外表具有嫩黄色的软毛,有时猛地一看会误将它们当成野花。这一可爱造型让蝇虎跳蛛荣获了“最可爱的蜘蛛”的称号。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经识别出来的跳蛛种类共有5000多种。人们可以很容易根据它们头部和面部的八只眼睛来识别它们。蝇虎之所以得到“跳蛛”的名字,就在于他们的特长是跳跃,它们一次跳出的距离甚至比它们身长的50倍还要长。

2、形态特征

体小,长约1厘米,全身被绒毛,背面有黑色或灰黄色的斑纹。头端有细小的口;单眼4对,位于头胸部背侧的前端,以2、2、4排成3列,第1列的2个单眼最大。头胸部呈四角形,下有附肢6对,第1对呈螯状,内有毒腺;第2对为脚须,如触角,雄性末节膨大成交配器。其他4对为步足,粗短,跗节末端有爪2枚。腹部较狭,前腹有生殖孔及生殖板,尾端有疣状突起的纺锤突,内通纺绩腺,能分泌粘液而抽丝。

头部:头胸部的外骨骼角质化、坚硬,背面称为背甲,颈沟、放射沟颜色稍深。颈沟腹面常称为胸甲或胸板,胸板前方为颚叶和下唇。

背甲:表面多被有毛,具有散发金属光泽的鳞状毛,黄褐色或黑褐色。

胸甲:由胚胎时期头胸部各节的腹板愈合而成,被有细毛。

眼:跳蛛眼同型,皆为昼眼,黑色,呈三列,形式排列。前眼列近乎端直,位于头胸部前缘的垂直面(即眼朝前),眼较大,其中前中眼最大,形如汽车前灯。后眼列强后曲,后中眼较小,肉眼难以见及,位于前眼列后方,成为中眼列,后侧眼为后眼列。所有眼占据的头区部分称为眼域,眼域一般占头胸部的,呈方形。

螯肢:由螯基和螯爪组成。螯爪细长而弯曲,腹面具细齿,背面近端部有一毒腺的开孔。螯基内缘有牙沟,沟的两岸具齿,称为齿堤。位于前侧的称前齿堤,位于后侧面的称为后齿堤。

胸腹部:跳蛛的腹部绝大多数为卵圆形或长卵形,少数成圆柱状。腹部柔软、不分节,多褐色或灰黄色,斑纹多样,有的具有金属光泽。多数种腹部背面前端两侧或后面常有对肌痕,腹部腹面前端两侧具有对书肺,成熟雌蛛的生殖沟正中部有外雌器,其内部有交媾管、纳精囊等,这是雌蛛分类重要形态特征依据。腹部末端具有对纺器,即前纺器、中纺器和后纺器,前纺器比后纺器短且粗。

3、捕食行为


蝇虎跳蛛

蝇虎蜘蛛眼睛的视觉灵敏度大约有人类的六分之一,这让它们拥有了“与灵长类动物一样的视力和狮子一样的捕食能力”。蝇虎蜘蛛善于蹦跳。潜近猎物时,先逐步靠近,再从较近的位置跳到猎物身上,用前足、螯肢共同抓紧猎物,毒牙咬住猎物后注入毒液,麻痹猎物、消化猎物组织,之后吸取消化后的汁液。在天花板上倒行时亦可跳跃捕食。因从树上等高处摔下危险,预备跳时先粘上一根丝,就像爬山者用岩钉及绳子防止坠落。

蝇虎蜘蛛因擅长于解决一些复杂的任务而著称。自1936年蝇虎蜘蛛在印度被发现以来,人类还是首次发现蜘蛛的这种行为。蝇虎蜘蛛首先通常潜伏于蚁巢周围10厘米处。5秒钟后,它会毁坏蚁巢的表层封口,用自己的尖牙利爪从蚂蚁的口中抢夺食物,然后再返回自己的家中享用。一次掠食,这一过程大约会重复多达4次。这种攫取方式比正常的捕食方式节省了不少的精力,因为鲜活的目标通常会极力逃避蝇虎蜘蛛的攻击。这种偷食也许会让蝇虎蜘蛛的工作量大增,因为它们也在尽量挑选那些新鲜的、营养丰富的湖蝇。

4、食物

蝇虎一般以双翅目、同翅目(苍蝇、蚊子、蠓、叶蝉等)等一类中小型昆虫为食,居家环境下偶尔捕食蟑螂若虫。它们白天活动,喜欢呆在有阳光的地方,到了晚上就钻进树皮下或石头下面的巢里。蝇虎虽然不会结网,但是也会吐丝,尾部有一条拉丝,是它们的生命线。碰到危险时,可以利用这条拉丝,从容地滑入草丛中,避开敌人的追击。

上一篇: 避日蛛

下一篇: 皇帝巴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