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自然科普

教育部制定《前沿科学中心建设方案(试行)》

科普小知识2022-01-03 03:50:00
...

教育部关于印发前沿科学中心建设规划的通知(试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计划单列市教育局,*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各直属高校、部委、省共建各高校:

为了实施“高等院校基础研究珠穆朗玛峰计划”,将建立前沿科学中心。我部研究制定了《前沿科学中心建设规划(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当地和地方单位的实际工作,认真遵照执行。

教育部

2018年7月18日

前沿科学中心建设规划(试行)

为了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精神,教育部决定按照“珠穆朗玛峰高等学校基础研究计划”在高等学校建立一批尖端科学中心。为了做好中心的建立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施工要求

(一)建筑定位

前沿科学中心是以前沿科学问题为导向,开展前瞻性、战略性和前沿性基础研究的科技创新基地。中心应建设成为具有国际“领军”地位的创新中心和人才摇篮,成为中国相关基础前沿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学术高峰,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和领先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支持一批学科率先建设世界一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二)建设思路

承担建设任务的高校结合“双一流”建设规划和布局,汇集和整合各种创新资源,发挥学科群优势,培育和建设前沿科学中心。面向世界,聚集一流人才队伍,推进深层次交叉融合,建成*改革示范区,率先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重大突破和领先原创成果,在重点领域自主创新中发挥引领作用。

(三)建设原则

坚持国际一流。前沿科学中心的建设依赖于一支庞大的科研队伍和一个高水平的创新基地,它们在中国处于领先地位,有潜力在国际相关领域或方向上运行或领先。中心以国际一流水平为目标,围绕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大胆探索“非共识项目”和“无人区”问题,增强引领学术发展的能力。

坚持跨学科研究。该中心以学科群为核心,形成高水平的跨学科团队,加强跨学科整合和创新,鼓励科学、工业、农业、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深度交叉整合,力争在前沿科学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成为相关领域的科学智库。

坚持开放合作。中心应整合重点创新基地和多学科优秀创新团队,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高水平专职科研团队,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围绕科研任务与国内外一流团队和研究机构开展协同创新。

坚持深化改革。高校应改革人事聘用和管理制度,建立中心吸引人才的绿色通道。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和人才,打破部门和学科之间的壁垒;根据不同的研究类型和不同的工作要求,建立分类评价机制,创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创新环境;提高科研管理服务水平,建立国际开放运行机制。

坚持科教结合。围绕重大科技任务加强科研教育,支持高层次科技创新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吸引学生参与项目研究,探索建立围绕重大科技任务的研究生招生培养机制和跨学科学生联合培养模式,促进创新链与人才培养链的有机衔接。

二、建设项目

教育部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规划前沿科学中心建设布局,根据国家重大需求和前沿科学发展趋势,指导和组织中心建设和评估。项目立项的程序主要包括培育、申请、立项和评估。

(一)申请施工条件

前沿科学中心近期应具备或能够满足以下基本条件:

1.该中心主要依托已列入“双一流”建设规划的学科,具有学科集聚优势;

2.它有一个长期自然形成的跨学科高层次大型团队,一些研究领域和方向处于“平行运行”或“领先”状态,有望取得显著的原创性成果。

3.有运行良好的国家创新平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高水平国际化新研发机构作为支撑。

4.初步形成具有先进系统的国际一流管理和运营体系;

5.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一流的人才培养机制和环境;

6.学校可以提供相对集中和充足的物质空间,每年为人员任命、日常管理和开放运营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

7.学校可以给予中心发展所需的政策支持,形成特殊的政策区。

(二)项目建设程序

1.依托前沿科学中心的总体定位和建设思路,高校应从实际出发选择前沿方向,建设基础团队,建立适应中心发展需要的*机制,明确相关支持政策,使其成为政策特区、学术高地和人才摇篮。

2.符合申请条件的高等学校应当在专家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建设规划,经学校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后,向教育部提出申请。

3.教育部将组织国内外权威专家进行论证,围绕中心的研究方向、学科基础、政策支持和保障,按照“一成熟,一启动”的原则进行建设。五年建设期满后,教育部将组织验收。验收合格后,项目将继续运行。

4.注重中心的长远发展,采用定期评估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法。教育部委托第三方组织国际同行专家。定期评估主要评估中心的整体情况。随机抽查主要检查中心的运行方式、条件保障措施和运行状况。根据评估结果,动态调整中心。

三。施工管理

(一)管理制度

前沿科学中心是由大学建立的一个新的研究机构,它鼓励跨院系和跨学科的资源共享,并积极探索现代科研组织的新体系和新机制。为保证中心的运行和管理,建议学校:成立管理委员会作为中心决策机构,打破学院与学科之间的壁垒,整合各种创新资源,引导机制创新,确保政策落实;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负责中心建设和运行发展的总体工作;成立学术委员会,指导中心的发展方向,确保中心的有效运行。

管理委员会主任是学校领导,其成员由科技、规划、人事、研究生、金融、资产等部门和有关院校的主要领导组成。管理委员会作为中心的决策机构,决定中心的建设和发展规划,审批中心的重大事项,审批学术委员会的候选人。

首席科学家应为该领域的知名科学家,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丰富的管理经验,负责中心建设、运营和发展的整体工作,包括团队建设、方向选择、资金使用、绩效评估等事项。首席科学家由学校择优选拔任命,报教育部备案。任期五年。

学术委员会指导中心的发展方向和重大项目课题的选择,为中心的发展提供战略建议,推动中心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帮助中心引进国际一流人才。学术委员会由该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组成,中心负责遴选和任命。

(2)运行机制

原则上,前沿科学中心是基于一所大学的建设。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在人力和财政资源方面享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权。按照开放、流动、包容、协调的原则,建立以研究团队为基本单位的研究网络,与国内外高水平研究团队开展合作研究,重点关注重要前沿领域的长期持续研究。

为重大创新活动建立新的组织模式。鼓励中心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探索建立符合中心研究方向、多单位协调的科研活动新组织模式,成为高校充分发挥综合优势、集中资源、承担国家重点任务的重要载体。

完善中心的就业管理体系。人员的聘用由中心自行管理,可采用固定和流动的聘用机制,聘用前与长期聘用相结合,全职与兼职相结合,合同制,严格考核管理。该中心面向世界吸引人才,并制定优惠政策支持青年人才的发展。中心可聘请学校其他研究机构的人员在中心兼职开展科学研究,并对兼职人员的任务安排、考核评价和日常管理做出规定。

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中心承担人才培养任务,在研究生招生、免试研究生推荐和出国留学等方面给予优先和优惠支持。中心对研究生培养机制进行创新探索。它可以招收研究生,围绕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制定培养计划,并从科研经费中支付培养费用。探索本科培养新模式,培养具有跨学科背景、国际视野和民族情怀的拔尖创新人才。

建立将稳定支持与竞争相结合的资源聚合模型。学校统筹各种资源,为中心提供稳定的支持,保障人员就业、日常运作、人员培训,并设立开放式基金。中心充分发挥竞争优势,积极争取有竞争力的科研经费支持,吸收社会和国际资源,共同促进中心持续健康发展。

四.施工措施

(一)创新组织模式

探索新的基础研究组织模式,以问题为导向,打破学科和学院的界限,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建立相对独立的研究团队和研究平台,形成相对稳定的高水平研究团队。建立相应的管理和服务体系,改革用人机制,利用好国家科研项目和基金管理、成果转化的改革政策,建立分类评价和考核机制,使科研人员能够持续、深入地从事基础研究。加快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科研和教育实效,提高教育质量。

(2)加强国际合作

坚持开放合作,进出口结合。建立高端国际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访问学者和博士后制度。汇聚世界顶尖科技人才和顶尖青年学者。面向国际科技前沿,我们将与世界级学者和科研机构开展长期稳定的高水平合作研究。积极参与大型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适时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型科学项目和大型科学项目。

(三)确保稳定投资

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教育部整合资源,在研究生指标、条件建设、人才引进、评估和评价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支持中心的发展。依托单位强化主体建设责任,加强中心建设与“双一流”建设的统筹协调,整合学校“三重一大”事项,整合资源,优化要素配置,确保中心运行,给予中心一系列政策支持和相应的个人和财务自主权,形成政策特区,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中心积极拓展社会投入渠道,形成多元化支持,优化投入结构,提高投入效率,促进中心科研、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