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教学

培养创新人才要先创新教育

科普小知识2022-06-06 02:10:34
...

杨震

2G让用户体验免费通话的便利。3G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上网的需求,而4G将网络完全融入了他们的生活...人们对即将到来的5G期待更多。移动网络的发展、转型和升级离不开人才。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科技强国道路上必须解决的问题。

■我们的记者袁一学

近年来,创新人才的培养备受关注。在去年的NPC和CPPCC会议上,*总书记在审议中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在今年的NPC会议和CPPCC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在*工作报告中也提到,创新要引领发展,培育新势头...改革创新科技和产业应用的研发机制,大力培育专业精神,推动新旧动力不断转换。

至于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农业劳动党*副主席、原南京邮电大学校长杨震也在探索如何打破旧传统,创造新模式,使高校成为培养创新人才最肥沃的土壤。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中国科学报》:5G时代的到来和互联网的发展是否对学校培养创新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杨震:讨论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明确创新和创新人才的概念。在我看来,创新就是突破原有框架,不墨守成规,而那些具有创新意识、知识和能力的人就是创新人才。

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生产方式。必须承认,许多企业现在拥有比学校更好的研发能力和设备。如果学校继续传统的培养模式,学生将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企业将需要进行“二次加工”。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因此,时代的发展确实对学校培养创新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国家也根据新信息技术发展带动的其他行业的变化,特别是社会需求和生产方式的变化,提出了“新工程”的概念。然而,当务之急是高校的教材和教学模式已经过时。此外,许多教师毕业后直接留在学校,缺乏对社会需求的理解。缺乏创新能力的教师如何用创新能力教育学生?

另一件需要解释的事情是,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不仅仅是5G。之所以强调5G创新人才培养,是因为当一项可能改变社会的重要新技术即将被应用时,希望学生能够在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从这一目标中找到基础知识的立足点。

因为创新不是无根的平,而是基于学校教授的数学、物理和化学的基础知识。然而,只有基础知识,不使用它是徒劳的。因此,我们将为学生提供一些可预见的新技术,如5G和internet plus,让学生了解基础知识在新技术开发中的应用方式,使基础知识在应用中变得生动,同时通过应用挖掘学生的兴趣点,让他们产生自己的“闪光”。

时代需要人才,所以培养创新人才的任务一直存在,不仅要着眼于先进技术,还要着眼于未来。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中国科学报》:你刚才提到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南京邮电大学在培养创新型教师方面做了哪些尝试?

杨真:除了在学校建立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南油与企业的联系也相对顺畅。因为南友的主要特点是信息和通信技术,这与中国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相关企业的快速成长相吻合。他们需要人才,我们为他们提供人才。

例如,学校要求教师鼓励他们走出教室,进入企业,或者在我们与*合作建立的校本研究所进行锻炼,以了解社会和企业技术的发展以及对人才的需求。同时,在教师晋升等方面提出激励政策,设置专职科研岗位等。;特别是对于刚刚毕业的青年教师的晋升,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明确而有约束力的要求。为了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还制定了“丁奉人才计划”。

南油还邀请校外著名教师或部分企业的工程师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参与教学。例如,每年举办几次课程,解释企业的需求、最新技术以及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模式。

《中国科学报》:南友在学生培训中实施了哪些“创新”教育模式?

杨真:在学生教育方面,南油采取了两条主线:等级制和分段制。分层是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分为基础层次、专业基础层次和创新层次。分段教学是指将教学方法分成不同的模块,包括课内和课外教学、校内和校外教学等。还有一些优秀的本科生,经过全校选拔,是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他们已经进入贝尔卓越学院,并根据他们的能力接受强化基础培训。

学校为进入创新水平的学生提供相应的教师,并提出创新要求,以便他们能够利用所学的基础知识来设计和完成项目。这些话题的视角不一定宏大,只需要创新。

此外,对于进入创新水平的本科生,学校会从他们的本科学分中留出12个创新学分。创新学分可以通过参加相关学科的竞赛获得。比赛的排名与比赛规格不同,获得的分数也不同。学生也可以与企业合作申请专利并获得相应的学分。总之,这12个学分不仅是从课程学习中获得的,也需要学生找到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方法。在不同的层面上,它为一些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打开了道路。

除课堂教学外,学校还组织竞赛和兴趣小组,希望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并有一定的覆盖面,以保持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思维。此外,学校还与企业合作,在学校或国家大学科技园建立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创新场所甚至资金。学生也可以进入与学校和企业合作的校办企业或研究机构接受培训。

创新离不开校企合作

《中国科学报》:在你提到的创新教育中,有很多与企业的合作项目。你认为目前校企合作的道路是否平坦?校企合作存在哪些问题?国家应该给企业一些优惠政策吗?

杨震:校企合作的顺利与否取决于很多方面,从企业迫切需要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参与校企合作这一方面来看,仍然是顺利的。我主要谈学生培训中的校企合作。

毕业后,一些学生将进入企业,当企业在学校招聘人才时,它希望更多地了解即将毕业的学生。因此,目前一些企业要求学生毕业前实习,学生也可以借此机会考察企业的工作环境。这是一个双向选择。当然,这并不排除实习生薪酬较低,符合企业的经济利益。从这个角度看,学生和企业有着共同的需求,学校和企业之间的道路是畅通的。

但是,如果学校只是想把“培训”的重担转移到企业身上,而忽视了人才培养的主要责任,人才培养的质量就会很差。这样,被推荐的学生不能被企业使用,但他们会使企业承担更重的负担,企业肯定不会愿意。从这个角度来看,校企合作的路径并不明确。企业拒绝学生的原因可能是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即素质)不符合要求,需要“再培训”,但培训后的学生不一定会留在企业,企业也要对学生在实习期间承担责任。

因此,培养校企合作人才是高校和企业的共同责任。如果高校为企业推荐的学生质量高,企业也为前来实习的学生提供合适的岗位,而不是把他们当作廉价劳动力,这种合作模式是理想的。当长效机制建立后,校企合作的效率将会提高,这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也非常有利。

《中国科学报》:南友目前与哪些企业合作,合作的方式是什么?

杨震:南友与国内外ICT企业有着广泛的合作。企业需要毕业生,需要解决技术问题,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发产品,希望与学校联合建立博士后工作站等。有时候,南友还会向企业推荐成熟的项目。例如,一个研究小组曾经向移动网络运营商推荐了一套网络资源优化系统。根据人口密集地区对移动信号的高需求,该系统利用大数据分析每个用户的偏好,并提前推送喜爱的视频、小说或游戏,解决了资源分配不足的问题。为了优化系统,研究团队在学校进行了数千次实验,最终优化后的版本满足了操作人员的要求,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不仅如此,南油还与当地*合作,制定了“一城一院一特色”的校企合作战略。教师将带领团队进入该市的工业科技园,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研发。例如,南油与南京合作成立了信息产业研究所,与盐城合作成立了大数据研究所,与南通合作成立了射频集成电路研究所等。这种合作模式不仅能使高校和企业获得地方*资金和场地投资,还能为师生提供接触社会和尖端科技的机会,甚至在研发过程中产生新的企业。此外,南油还积极将资源引入学校,并在学校建立企业工作站和研发中心。

在我看来,校企合作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它不仅符合企业创新的要求,还能让教师和学生得到锻炼。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不断努力的方向。只有培养具有创新技能的“硬核”人才,才能支撑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

中国科学新闻(2019-05-08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