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从“双一流”看人才何处留

科普小知识2021-07-11 16:01:48
...

■我们的记者王嘉文

“近年来,我的研究团队中的两个‘解清’去了北京的大学。”老院士的无助来自电话。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化学教授郑说,他理解他们离开厦门大学的原因,“北京的孩子有更好的机会进入好学校”

然而,理解并不意味着平静地接受它。

在高校“双一流”建设中,人才是除高层建筑和设备等硬件条件外最关键的“软实力”,也是各大高校的竞争资源。许多学院和大学被“挖啊挖”人才的混乱所淹没。目前,一些代表担心,目前的“双一流”建设将使人才竞争池越来越泥泞。

遍地开花,何处留香

去年两会期间,郑密切关注高校人才无序流动问题。在会上,他表达了人才流动可能像“足球运动员的转移”的观点,这得到了与会成员的一致同意。

一年来,郑与科教界同仁的观察和交流表明,上述情况并没有多大变化。他还担心这种趋势会在“双一流”建设中加剧。

“‘双一流’建设是要在几年内进行评估的。如果引进更多优秀人才,评估结果自然会更有保障。”郑对说道。

2017年9月,教育部公布了“双一流”建设大学和学科名单。厦门大学入选,其化学学科也被评为一级学科。然而,郑还没有看到国内其他大学的高端人才流入。他坦言,厦门大学也是一所“双一流”的大学。目前,厦门大学的魅力很难与北京等大城市的一些大学相提并论。

“人才流动是好事,但现在高校竞相引进人才,导致待遇不断提高。这种待遇不仅指收入,还包括住房、子女就学等条件,不利于人才的有序流动和各地区大学的均衡发展。”郑认为。

事实上,这种现象已经不存在了。在过去的一年里,高校吸引人才的方式得到了革新:华东师范大学为领军人才提供了100万元的年薪,以及800万元的购房补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和天津理工大学每年提供500万元吸引院士。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为首席科学家提供3000万元的研究启动资金...

然而,无论是收入和待遇,还是周边的配套设施,甚至是科研环境,欠发达地区的大学与发达地区的大学相比都缺乏竞争力。这也导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高校需要更多的人才支持,成为本轮人才大战中人才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大学有两种情况。

位于中西部地区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还没有进入教育部的一流大学名单。然而,人才流入和流出之间的不平衡也值得思考。

学校的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两门学科被选为一级学科,形成了学校一级学科与非一级学科的鲜明对比。一流学科专业人才流入量相对较大,而一流学科专业人才流失严重。甚至一些没有进入一流学科的学院院长在“双一流”名单公布后权衡利弊后最终选择离开。

“不平衡和不协调”的人才流动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副校长郝跃最为担忧。

“双一流”对人才的虹吸效应是显而易见的,为了应对几年后的“一流”考试,为了进入一流学科名单,学校也倾向于投资资源。“国家和学校资源的多重叠加导致了高校学科发展的不平衡。”郝跃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这将是对那些没有进入一流学科的系的一个沉重打击,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

如今,“双一流”的指挥棒正把人才引向一流大学的一流学科。据估计,在目前的规则下,很难确定功利因素的影响程度,以及人才的自然选择程度。

然而,“双一流”的建设可能加剧人才的恶性竞争,这可能不是一个错误的命题。

追寻原始教育的回归

NPC大学副校长、Xi工业大学校长高玲在接受《中国科学日报》采访时承认,由于缺乏资金、工作环境和儿童教育等配套设施,中西部地区的大学很难吸引到优秀的学术带头人或海外高端人才。这种以“待遇”理论为基础的人才引进模式,使当前的人才流动陷入了“越富,聚集的人才越多,钱越少,留住的人才越多”的怪圈。

我们不应该把大学分成两极,而应该强调它们在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各自的责任和使命高玲建议,对于中西部地区的高校,最好探索灵活引进,即人才共享的策略,“不求一切,用之不竭”,以缓解目前的人才短缺。

事实上,为了防止高校人才两极分化,教育部在2017年1月下发了《关于坚持正确引导和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通知》,明确指出“不鼓励东部高校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校引进人才”。

然而,这种行政措施不仅难以实施,而且难以从根本上发挥引导人才健康流动的作用。

郝跃提醒说,政策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过多的行政干预只会适得其反。只有把发展权还给大学本身,让大学回归教育本质,遵循教育规律,才能真正消除当前人才流动的混乱,帮助中国大学真正走向世界一流。

中国科学新闻(2018-03-04,第一版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