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怎么看,怎么干
张硕,本报记者,《人民日报》(第17版,2017年3月16日)
“‘双人头等舱’既不是‘985’和‘211’的翻版,也不是升级版,也不是山寨版。”在最近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幽默地说。面对中外记者,他郑重重申:“双一流是在“985”和“211”的基础上,在新的历史潮流下,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事业的一个全新计划。"
不久前,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全面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这意味着“双一流”建设的顶层设计、配套体系、工作计划和评选标准已经到位。你对“双一流”建设有什么看法和看法?记者采访了几位大学领导和相关专家。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和世界级”?
“要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世界一流的学科,我们必须把它定义为八个字,即‘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其标准是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的有机结合。”陈宝生指出。
“中国有着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和独特的国情,这决定了我们必须扎根中国,办好大学。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发展道路,使“双一流”建设始终与我国社会发展方向相协调。上海市教委主任苏明强调,坚定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
世界是一流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中国特色如何定位于大学的发展?中国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士毅举了一个例子:“我在美国做了20多年的流体力学研究。在美国,由于技术领域的高度成熟,这门学科的发展一直处于稳定阶段。然而,在中国,航空航天、高速铁路、汽车等领域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流体力学的应用仍有很大的空间。这类学科应定位为需要发展的学科,并可能成为一流的学科。”
那么,从哪里开始建设一所世界级的大学呢?“世界一流大学通过一系列现有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然后从学科开始整体进入世界一流。”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认为,每所学校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和需要,有自己的特色,只有有特色,才能有竞争力。
根据《办法》,中国将在学科基础上支持建设约100个学科,力争学科领域建设高峰,以一流学科建设推动高校整体建设。
“有些大学不能建设一流的大学,它们可以建设一流的学科。”陈宝生说。
“双头等”是“铁饭碗”还是“瓷饭碗”?
“无论是一流大学还是一流学科,他们都在竞争。俗话说,“骡子是马”。把他们拉出来,然后带着他们走。”陈宝生强调,在选择“双一流”时,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是平等的,必须坚持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的标准,竞争选拔、专家选拔、*选拔和动态选拔。
他解释说,竞争是首选,也就是说,无论是一流大学还是一流学科,都是竞争。专家评选是指邀请专家按照标准选择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建设的初步名单。*的比较和选择是指*根据国家战略进行比较和选择。动态筛选,即列表不是永久或固定的。在一个周期结束时,如果学校和学科失败,他们将会让步。
根据《办法》,建立高校“进、出”动态调整机制。对于在建设过程中出现重大问题,不再符合建设条件,经警告和整改后仍无改善的高校,将及时调整建设范围。在建设期结束时,将根据最终评估结果和其他条件重新确定下一轮建设的范围。"流水不会腐烂,家庭委员会不会腐烂,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毕敦荣称赞了这一动态调整机制。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表示,“双一流”建设将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在相对稳定的支持基础上,专项资金将加大对建设类大学的支持力度,效果明显,减少对建设类大学的支持力度,但收效甚微。
陈宝生透露,最近正在组建一个专家委员会,然后确定遴选标准,以便在今年上半年公布第一批学校和学科名单。
“助人为乐需要助人为乐”促进高校差异化发展
根据《办法》,中国将坚持“扶优济困、扶专扶新”的原则,按照“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两种布局建设大学,引导和支持实力雄厚的大学合理定位、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我呼吁当地高校,尤其是西部和东北部的高校,优先考虑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友表示,中国在人才建设方面早就采取了类似的优惠政策。“我参加了许多来自长江的杰出青年科学家和学者的评论。这两类人才对当地大学都有优惠政策,尤其是西部和东北部的大学。”
在刚刚结束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教育界的几个声音发生了冲突。几位来自地方院校的CPPCC成员提到:“中国90%以上的院校都是地方院校。我们必须控制*高校和地方高校之间绝对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许多来自*高校的成员认为:“双一流”的建设应该是一个帮助上级的工程当然,也有第三种声音:“所有的学校,在建设“双一流”的带动下,虽然绝对差距扩大了,但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也会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华北电力大学前校长刘吉臻说:“双一流”最终只能是少数高校。各类院校必须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发展,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
专家指出,应该妥善处理“双一流”大学与其他普通大学的关系。“如果只有几所一流大学,那就是在平地上插几根旗杆。中国的高等教育应该从“平原”提升到“高原”,从“旗杆”提升到“高峰”。一些专家还表示,学校应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带动整个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提高办学水平。这是核心。
“双一流”建设应注重大学精神的塑造
由于“双一流”选拔即将到来,大学已经开始利用它。什么是“帽子”?他们是长江学者、杰出青年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等“名”高层次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双一流”建设也是一场人才争夺战。
“如果“双一流”建设仍以长江学者、优秀青年科学家、院士等高层次人才的数量为基础,那么人才争夺战就不可避免了。”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左东陵强调,“帽子是数不清的”。目前,人才流动的无序在于没有考虑流动的人才对学科建设是否具有现实意义,而仅仅是增加了一顶“帽子”。"
就个人“看钱”而言,更多人才的流动是由某种无奈所驱使的。“我去年去了甘肃和宁夏,那里最大的问题是学科很少。人才想要发展,却苦于没有发展的空间。这些“帽子”批评家甚至没有资格在当地学院和大学担任博士生导师。除了走路,他们还能做什么?”比如左东陵。
一些专家担心,一些大学简化了"双一流"的建设,以实现一些数字指标的目标,甚至花了很多钱"挖走"各地的人。这是不可取的。因此,“双一流”建设应重视大学精神和文化的塑造。如果没有合适的文化氛围,当其他地方条件更好时,这些人才可能随时离开,数字指标也会随之而来。”
《办法》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对策:“双一流”建设将充分利用国内外第三方评价的成果,形成对高校的多目标评价。它将不再组织单独的应用程序,并避免无序和恶性竞争,如突然整合和相互挖走。
"高等人才的合理流动也是大学资源的合理利用."你认为他。对此,有专家建议提前与人才签订合同,合同到期后,人才可以重新选择,从而保证合同期内人才和用人单位的稳定。
上一篇:知识之外,什么更重要
下一篇:京城名中医施小墨献“囊”防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