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朱英国

科普小知识2022-10-01 19:51:57
...

中国工程院院士,植物遗传育种专家。男,1939年11月生,湖北罗田人。现任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40余年来,始终坚持在科研教学第一线,坚持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相结合的道路。坚持育种材料源头创新,培育出新型不育系和选育杂交水稻新品种相结合,合作育成水稻红莲型、马协型两种新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多个光敏核不育系,红莲型、马协型杂交稻和两系杂交稻实现了产业化,得到了大面积推广。2017年8月9日凌晨,我国著名遗传学家和水稻生物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朱英国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享年78岁。

中文名:朱英国

出生地:湖北罗田

出生日期:1939年11月1日

职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工程院院士

主要成就:植物遗传育种专家“水稻候鸟”“农田院士”

代表作品:《水稻雄性不育生物学》等专著4部

工作单位: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1、人物简介

朱英国出生于1939年11月,湖北罗田县人。年轻的时候,他心里就埋下了一粒梦想的种子:要当一名农业科学家。1959年参加高考时,朱英国一连填了3个武大生物学的志愿,1964年从武汉大学生物系毕业后,他留校任教。

朱英国院士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先驱和杂交水稻事业重要奠基人之一。40多年来,朱英国承担了国家863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转基因专项、国家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重点项目。在雄性不育与育性恢复机理、杂种优势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及优质高产杂交稻育种和产业化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选育的杂交稻新品种已累计推广近1亿亩,产生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在国际杂交水稻中,朱英国的“红莲型”与袁隆平院士的“野败型”、日本的“包台型”三分天下。虽然成就与袁隆平比肩,但面对“鄂版袁隆平”的说法,朱英国曾表示:“袁先生是杂交稻的先驱,是我的良师益友,是中国的骄傲,我对他非常尊敬。我与袁隆平没有可比性,我们科研的重点、所处的外部环境都有很大不同。我只是努力追赶,并尽力做出特色。”

2、个人经历

1939年,朱英国生于大别山区罗田县。在贫困中长大,目睹了大量关于土地和粮食的悲喜剧。


朱英国

1959年,朱英国考上了武汉大学生物系;

1972年,朱英国开始进行水稻雄性不育和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因海南岛,每年可以比湖北多种一季水稻,可以大大加快水稻育种科研速度,于是,春夏之际,朱英国和他的队伍留在湖北沔阳协作攻关,秋风一起,他们就奔赴广西南宁。寒冬来临,又转战海南岛。直到次年4月,才揣着希望的种子返回湖北。开始了“水稻候鸟”的生活。

1972年起,他和武大生科院其它人员利用海南红芒野生稻与常规稻杂交选育的籼稻配子体雄性不育系类型——红莲型,这项成果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5年,湖北省成立了水稻三系协作组,朱英国被任命为组长。

1984年,经过大海捞针,农家品种马尾粘中一棵不育株被他和助手发现。经过3年繁复的杂交试验,马尾粘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终于成功培育出来了——马协A。马协型杂交稻的突出特点是米质优,以后,朱英国为首的研究组先后培育除马协型不育系3个。

2002年,和他的团队选育出红莲优6号,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以后又培育了红莲优6、珞优8号等;

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7年,获得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100万奖金);把其中80万元将用于科研,20万元将开设一个水稻科研基金,发展水稻科研事业,奖励人才。

2008年,9月荣获“袁隆平农业科技奖”;12月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影响湖北30人”。

3、兼职


曾任湖北省三系杂交水稻协作组组长、武汉大学生物系遗传研究所所长等职。现为湖北省遗传学会理事长、湖北省*参事、植物生物技术与遗传资源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4、主要研究领域及兴趣

朱英国自196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留校至今,一直在科研、教学第一线奋斗。二十世纪70年代初开始研究杂交水稻,并为湖北省水稻三系协作组组长;利用华南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合作育成红莲型水稻三系及红莲型杂交稻,80年代中期利用农家品种马尾粘中发现的败育株与协青早选杂交合作育成马协不育系和马协型杂交稻,红莲型和马协型杂交稻米质优、抗性好、产量高,已累计推广近1亿亩,产生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1980年开始研究光敏核不育水稻,主持选育出粳型和籼型光敏核不育系6个并先后通过国家和省级鉴定。近40年来承担国家863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转基因专项、国家和省级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重点项目多项,在雄性不育与育性恢复、杂种优势的基础理论以及优质高产杂交稻产业化等方面成绩突出,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合著《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研究与利用》、《水稻雄性不育生物学》等专著四部。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和湖北省科学大会奖、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特等、一等、二等奖、中国高校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和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等,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国家“973”计划先进个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和湖北省劳动模范,为我国杂交水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以及人才培养作出了巨大贡献。

5、主持课题项目

课题名称 来源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 973项目水稻小孢子发育的代谢调控网络 973项目水稻骨干亲本重要性状等位基因的变异与遗传效应分析 973项目骨干亲本重要性状基因互作与配合力研究 973项目水稻高产优质抗病虫害的聚合分子育种研究 863项目高产优质多抗水稻分子品种创制 863项目强优势水稻杂交种的创制和应用 863重点项目抗逆抗虫抗病品质转基因水稻新品种培育 国家转基因专项转基因水稻品种选育的新途径研究 国家转基因专项红莲型杂交稻新品种选育 农业部行业项目超高产红莲型杂交稻品种选育 农业部超级稻项目广适性超级杂交稻新组合选育 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红莲型杂交稻新组合的选育、示范与推广 农业部农业跨越计划项目红莲型杂交稻“珞优8号”示范与推广 科技部农业成果转化基金项目红莲型杂交水稻的研究和利用 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岗位项目

6、所获荣誉

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和自然科学三等奖等多项奖励;

曾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国家“973”计划先进个人;

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

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2007年获湖北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荣获“袁隆平农业科技奖”

2008年获“改革开放30年,影响湖北30人”

7、研究成果

40余年来,始终坚持在科研教学第一线,坚持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相结合的道路。坚持育种材料源头创新,培育出新型不育系和选育杂交水稻新品种相结合,合作育成水稻红莲型、马协型两种新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多个光敏核不育系,红莲型、马协型杂交稻和两系杂交稻实现了产业化,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克隆了红莲型雄性不育与育性恢复基因,在水稻雄性不育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方面形成了特色。

他培育的红莲型“珞优8号”亩产可达800公斤以上,比一般种子的亩产量高出近100公斤。而其更大的意义在于从遗传多样性上讲,红莲型起到了隔离带和防火墙的作用,有利地促进了水稻生产的“第二次革命”。

在雄性不育和杂种优势的基础研究中,朱英国将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利用分子标记、差异显示、图位克隆等技术研究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揭示了红莲型雄性不育由两对独立的恢复基因所控制,其中之一已经被图位克隆,另一个也已被精密定位。此外,他在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的遗传多样性、水稻雄性不育与育性恢复基因分类与进化、恢复基因地理分布等方面也取得了成果。

在光敏核不育水稻的研究中,他揭示了农垦58S光敏核不育性的遗传规律、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光周期诱导规律、光敏核不育水稻的细胞学基础和发育生物学等特性。

在杂交稻领域,袁隆平的野败型与武汉大学的红莲型、日本的包台型,被国际公认为三大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而且只有“野败型”和“红莲型”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种植,被冠以“东方魔稻”的美称。

目前,朱英国的团队正在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把稻谷作为生物反应器,将医药产品相关基因如人血清白蛋白、拟胰岛素基因和小分子多肽转到水稻米粒中表达,生产医用产品,让杂交稻绽放奇葩。

8、学术成果

发表研究论文150余篇,其中国际性SCI论文50多篇

9、代表性论文

1.HuJ,WangK,HuangW,LiuG,GaoY,WangJ,HuangQ,JiY,QinX,WanL,ZhuR,LiS,YangD,ZhuY.TheRicePentatricopeptideRepeatProteinRF5RestoresFertilityinHong-LianCytoplasmicMale-SterileLinesviaaComplexwiththeGlycine-RichProteinGRP162.PlantCell.2012Jan13.

2.HuangW,HuJ,YuC,HuangQ,WanL,WangL,QinX,JiY,ZhuR,LiS,ZhuY.Twonon-allelicnucleargenesrestorefertilityinagametophyticpatternandenhanceabioticstresstoleranceinthehybridriceplant.TheorApplGenet.2011Dec4.

3.HeY,NingT,XieT,QiuQ,ZhangL,SunY,JiangD,FuK,YinF,ZhangW,ShenL,WangH,LiJ,LinQ,SunY,LiH,ZhuY,YangD.Large-scaleproductionoffunctionalhumanserumalbuminfromtransgenicriceseeds.ProcNatlAcadSciUSA.2011Nov22;108(47):19078-83.

4.WangW,LiuZ,GuoZ,SongG,ChengQ,JiangD,ZhuY,YangD.Comparativetranscriptomesprofilingofphotoperiod-sensitivemalesterilericeNongken58Sduringthemalesterilitytransitionbetweenshort-dayandlong-day.BMCGenomics.2011Sep25;12:462.

5.TanY,LiS,XieH,DuanS,WangT,ZhuY.Geneticalandmolecularanalysisrevealsacooperatingrelationshipbetweencytoplasmicmalesterility-andfertilityrestoration-relatedgenesinOryzaspecies.TheorApplGenet.2011Jan;122(1):9-19.

6.PengX,WangK,HuC,ZhuY,WangT,YangJ,TongJ,LiS,ZhuY.ThemitochondrialgeneorfH79playsacriticalroleinimpairingbothmalegametophytedevelopmentandrootgrowthinCMS-Honglianrice.BMCPlantBiol.2010Jun24;10:125.

7.HuC,SunQ,PengX,HuangQ,WangM,LiS,ZhuY.FlowcytometricanalysisofmitochondrialpopulationsinHL-CMSsystemsofriceunderH2O2stress.Protoplasma.2010May;241(1-4):91-8.

8.WangK,GaoY,PengX,YangG,GaoF,LiS,ZhuY.UsingFAMlabeledDNAoligostodoRNAelectrophoreticmobilityshiftAssay.MolBiolRep.2010Jul;37(6):2871-5.

9.SunQ,HuC,HuJ,LiS,ZhuY.QuantitativeproteomicanalysisofCMS-relatedchangesinHonglianCMSriceanther.ProteinJ.2009Oct;28(7-8):341-8.

10.LiH,YangJ,WangY,ChenZ,TuS,FengL,ZhuY,LiY.ExpressionofanovelOSPGYRP(riceproline-,glycine-andtyrosine-richprotein)gene,whichisinvolvedinvesicletrafficking,enhancedcoldtoleranceinE.coli.BiotechnolLett.2009Jun;31(6):905-10.

11.PengX,LiF,LiS,ZhuY.ExpressionofamitochondrialgeneorfH79fromtheCMS-HongLianriceinhibitsSaccharomycescerevisiaegrowthandcausesexcessiveROSaccumulationanddecreaseinATP.BiotechnolLett.2009Mar;31(3):409-14.

12.LuoJ,NingT,SunY,ZhuJ,ZhuY,LinQ,YangD.ProteomicanalysisofriceendospermcellsinresponsetoexpressionofhGM-CSF.JProteomeRes.2009Feb;8(2):829-37.

13.LiS,TanY,WangK,WanC,ZhuY.GametophyticallyalloplasmicCMSlineofrice(OryzasativaL.)withvariantorfH79haplotypecorrespondstospecificfertilityrestorer.TheorApplGenet.2008Nov;117(8):1389-97.

14.XieT,QiuQ,ZhangW,NingT,YangW,ZhengC,WangC,ZhuY,YangD.AbiologicallyactiverhIGF-1fusionaccumulatedintransgenicriceseedscanreducebloodglucoseindiabeticmiceviaoraldelivery.Peptides.2008Nov;29(11):1862-70.

15.NingT,XieT,QiuQ,YangW,ZhouS,ZhouL,ZhengC,ZhuY,YangD.Oraladministrationofrecombinanthumangranulocyte-macrophagecolonystimulatingfactorexpressedinriceendospermcanincreaseleukocytesinmice.BiotechnolLett.2008Sep;30(9):1679-86.

16.ZhangH,LiS,YiP,WanC,ChenZ,ZhuY.AHonglianCMSlineofricedisplaysaberrantF0ofF0F1-ATPase.PlantCellRep.2007Jul;26(7):1065-71.

17.DuanS,LuB,LiZ,TongJ,KongJ,YaoW,LiS,ZhuY.PhylogeneticanalysisofAA-genomeOryzaspecies(Poaceae)basedonchloroplast,mitochondrial,andnuclearDNAsequences.BiochemGenet.2007Feb;45(1-2):113-29.

18.WanC,LiS,WenL,KongJ,WangK,ZhuY.DamageofoxidativestressonmitochondriaduringmicrosporesdevelopmentinHonglianCMSlineofrice.PlantCellRep.2007Mar;26(3):373-82.

19.ChenZ,ZhangJ,KongJ,LiS,FuY,LiS,ZhangH,LiY,ZhuY.Diversityofendogenoussmallnon-codingRNAsinOryzasativa.Genetica.2006Sep-Nov;128(1-3):21-31.

20.YangG,XingY,LiS,DingJ,YueB,DengK,LiY,ZhuY.Moleculardissectionofdevelopmentalbehavioroftillernumberandplantheightandtheirrelationshipinrice(OryzasativaL.).Hereditas.2006Dec;143(2006):236-45.

21.LiS,YangG,LiS,LiY,ChenZ,ZhuY.Distributionoffertility-restorergenesforwild-abortiveandHonglianCMSlinesofriceintheAAgenomespeciesofgenusOryza.AnnBot.2005Sep;96(3):461-6.

22.ChenX,YuT,XiongJ,ZhangY,HuaY,LiY,ZhuY.Molecularcloningandexpressionanalysisofricephosphoribulokinasegenethatisregulatedbyenvironmentalstresses.MolBiolRep.2004Dec;31(4):249-55.

23.RenF,LuBR,LiS,HuangJ,ZhuY.AcomparativestudyofgeneticrelationshipsamongtheAA-genomeOryzaspeciesusingRAPDandSSRmarkers.TheorApplGenet.2003Dec;108(1):113-20.

10、社会贡献

马协型和红莲型杂交水稻开创了从农家品种中获得雄性不育资源的新领域,有效防止了单一细胞质来源可能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的潜在风险,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一种杂交稻“一统天下”的局面,蕴藏着危机。因为作物品种单一和遗传基础狭窄,会导致作物对环境变化或新病害失去抗性,最终造成巨大损失)。优质、高产、广适应性红莲型杂交水稻的培育和应用,可以降低稻谷生产成本,调动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加速杂交水稻组合更新换代,增强国家粮食安全。此外,红莲型杂交稻优质米适合于东南亚市场需要,将促使中国杂交稻走向世界、造福人类。

红莲优六号在中国南方稻区八省及印尼、越南等地进行区域试验和示范推广,其表现为生产势强、米优优、穗大粒多、抗性较好、适应性广等特点,亩产最高达到八百四十七公斤。目前,红莲优六中稻新品种已吸引来自湖北、湖南、安徽、陕西、河南等省的农技推广部门和种子公司前来选购。珞优八号2008年已在湖北省示范推广七十万亩,大面积生产亩产可达七百公斤以上,高产示范基地亩产超过八百公斤,达到国家超级稻标准。该品种除在湖北省推广外,还在湖南、河南、江西、安徽、浙江、福建、广西等地推广种植近三十万亩。

11、人物魅力

朱英国院士仍坚持在科研一线,每晚不到12点难得休息,周末也经常加班。海南南繁育种基地,仍是他每年的必到之处。他说:"条件改善了,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能丢。工作决定了我们既要动脑,也要动手,必须到田间去。"

他说:“荣誉都是身外之物,关键是我们是不是为社会、为农民兄弟们做了真正有益的事情”。

他说:“我们的老百姓就是这么淳朴、善良,只要你是真心为老百姓服务,老百姓就永远不会忘记你"。

12、去世

2017年8月9日凌晨,我国著名遗传学家和水稻生物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朱英国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享年78岁。据了解,朱英国院士的遗体告别仪式将于8月13日8时30分在武昌殡仪馆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