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盐制作技艺
2014年11月,国务院授予“晒盐技艺(淮盐制作技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保护单位为连云港市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九月的连云港,云淡风轻、秋高气爽,最是一年出盐季。连云港市文化部门一行人员沿着蔚蓝的海岸线,赴淮北盐场一望无际晶莹的盐滩,一同现场感受“淮盐自古甲天下”中的神韵。
1、历史源流
淮盐生产,起源于春秋,发展于汉唐,振兴于宋元,鼎盛于明清,至今已有4000余年历史,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2500余年。而关于淮盐的称法,是古人以淮河为界,对淮南、淮北地区所产海盐的统称。到了清朝中叶,淮南成为淮北海盐的销售区,故后来人们所称之“淮盐”,实指淮北盐区晒制的大粒盐,晶莹剔透、咸味十足,其品质最为上乘,推为中国海盐之冠。
淮盐制作技艺
淮盐税赋,是历朝历代财政的重要支撑,《元史》中有:“国家经费,盐利居十之八,而两淮盐独当天下之半”。到明清之时,淮盐盐税已占国库财源的三分之一;国内革命时期,淮盐是我党我军“华东金库”;建国后,淮盐产值是连云港市重要的财政来源。淮盐生产及其制作技艺的传承,不仅推动的两淮地区四千年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更加拓宽了辉煌的中华文脉,滋生四大名著和《镜花缘》《儒林外史》等文学巨著及海州五大宫调、响水五大宫曲、淮海戏、童子戏、楚州十番锣鼓等*、省级非遗代表性传统音乐、戏剧,催生了何园、个园、秋园等中国园林文化的美学丛林,滋养出扬州、泰州、淮安、盐城、连云港等江苏名城。
2、传承发展
淮盐制作技艺的传承发展,经历了从海水煮盐到天日晒盐两个漫长的过程。海水煮盐的历史差不多延续了三千多年。明朝末年,淮北海盐生产开始逐步向海水滩晒制盐技术过渡。改革开放以来,聪明勤劳的淮北盐场人总结出淮盐生产“五十六字诀”——塑布毡盖、常年结晶、做盐池板、长活茬盐、清卤飘花、加卤串联、卤深三十、环境文明、斩头去尾、抓好中段、薄卤输洗、分开细盐、专产专运、堆存半年。淮北盐区在台北盐场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塑料薄膜覆盖结晶技术,在实现常年稳产的同时,也为传统技艺的生产性保护传承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地理物理空间。在*关于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实施中华传统文化复兴工程决定的指引下,在新的历史工程中,淮盐制作技艺融入江苏沿海开发大浪潮、新实践,筹建淮盐文化生态博览园,建成淮盐文化展览馆,该馆成为连云港市未成年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与此同时,连云港淮盐文化研究会积极开展淮盐制作技艺项目保护研究,先后出版《苏盐科技》《图说淮盐》《盐乡神韵》《大写的淮盐人》《我们盐场的事》等专题读物,连云港工投集团深入中小学、未成年人教育实践基地宣传淮盐历史文化,培养储备新生代传承人群。
淮盐制作技艺
3、遗产保护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自2005年全面启动,12年来,随着工作不断深入,非遗保护经历了由抢救性保护、数据库保护向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的过渡。连云港市现有*非遗代表性项目5个,分别是:海州五大宫调、淮海戏、徐福东渡传说、东海孝妇传说、淮盐制作技艺。实践证明,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生产性保护最为妥贴,是实现文化繁荣发展反哺经济社会进步的真实写照。越是发展好的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的力度就越大。淮海制作技艺与现代经济活动和居民生活需求联系密切,加快拓展项目传承保护空间,势在必行。我们期待,连云港工投集团充分发挥淮盐制作技艺项目保护主体功能,推动淮盐项目理论研究、扩大项目传承人群,深入挖掘、悉心整理与淮盐文化相关的古遗址、古遗迹、古典籍,形成*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项目发展思路,为连云港市省市级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做好榜样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