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刀鱼

科普小知识2022-10-05 22:57:25
...

刀鱼,鱼如其形,体形侧扁狭长如刀。有以下两种解释:一是鱼名。即鮆鱼,亦名刀鲚。形似刀,故名。鲱形目,鳀科,鲚属的一种鱼。二是鱼名。是常见的观赏鱼,属于骨舌鱼目,弓背鱼科。刀鱼学名刀鲚,属洄游鱼类。刀鱼体形狭长侧薄,颇似尖刀,银白色,肉质细嫩,但多细毛状骨刺。肉味鲜美,肥而不腻,兼有微香。清明后,刀鱼肉质变老,俗称老刀。刀鱼和鲥鱼、河豚和鮰鱼一起被誉为长江四鲜。很奇特的是,此长江四鲜回流过上游镇江流域,下游过南通天生港开始。

中文学名:长颌鲚,刀鱼

拉丁学名:CoiliaectenesJordan

别称:刀鲚,刀鱼、苦初鱼

二名法:Coiliaectene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硬骨鱼纲

目:鲱形目

科:鳀科

族:鱼类

属:鲚属

种:长颌鲚

分布区域:长江/东海

1、概况

简介

刀鱼(学名CoiliaectenesJordan),又称刀鲚,毛鲚,是一种洄游鱼类,与河鲀、鲥鱼和鮰鱼一起被誉为“长江四鲜”。平时生活在海里,每年2~3月份长颌鲚由海入江,并溯江而上进行生殖洄游。产卵群体沿长江进入湖泊、支流或就在长江干流进行产卵活动。由于长江污染加剧以及滥捕滥捞,刀鱼产量逐年下降。刀鱼体形狭长侧薄,颇似尖刀,银白色,肉质细嫩,但多细毛状骨刺。肉味鲜美,肥而不腻,兼有微香。清明后,刀鱼肉质变老,俗称老刀。


刀鱼

外形特征

刀鱼从头向尾部逐渐变细,腹部圆润,上颔长,超过胸鳍基部,胸鳍鳍条细长,有6个长的细丝,臀鳍长,并与尾鳍相连,尾鳍短小,臀鳍软条80条,体长可达26厘米,体长、身侧扁,向后渐细尖呈镰刀状,故而得名。一般体长18~25厘米、体重10~20克。吻短圆。口大而斜、下位。体侧两边被大而薄的圆鳞,腹具棱鳞,无侧线。胸鳍上部有丝状游离鳍条6根;背鳍、臀鳍各1个,臀鳍长直至尾尖与尾鳍相连,尾鳍小而成尖刀形。头及背部浅蓝色。体侧微黄色,腹部灰白色。各鳍基部均呈米黄色,尾鳍边缘黑色。

生活习性

刀鱼是典型的洄游鱼种之一。生殖季节从河口区进入淡水区,沿干流上溯至长江中游产场作生殖洄游。产卵后亲鱼分散在淡水中摄食,并陆续缓慢地顺流返回河口及近海,继续肥育。刀鱼的幼鱼也顺水洄游至河口区肥育。

生长繁殖

平时生活在海里,部分长江中下游的淡水湖中也有,每年2~3月份亲鱼由海入江,并溯江而上进行生殖洄游。每年春季3、4月进入生殖季节后,产卵群体沿长江进入湖泊、支流或就在长江干流进行产卵活动。长颌鲚的幼鱼也顺水洄游至河口区肥育,肥育生长到第二年再回到海中生活。冬季,刀鱼不作远距离洄游,而聚集在近海深处越冬。刀鱼和鲥鱼、河鲀和鮰鱼一起被誉为“长江四鲜”。

刀鲚的性腺在洄游途中逐渐发育成熟,繁殖期为4~10月。该鱼对产卵场要求不严,多在泥质或砂质的S形或腰鼓形江段产卵,通常是刀鲚鱼汛集中的地段。1~2龄达性成熟,属一次性产卵鱼,绝对怀卵量一般在3万~4万粒。成熟卵粒具有油球,受精卵粒漂浮于上层水体孵化发育,幼鱼育肥至秋后或翌年入海。

2、人工驯养

技术人员在水桶里面加了千分之五的海水晶,模拟出海水的生长环境,这样幼苗才能安全到达养殖基地。长江刀鱼对生长环境要求很高,工作人员经过不断尝试后发现,采用水循环,模拟长江养殖模式,刀鱼可以较好地适应新环境。樊昌杰介绍到,技术人员每天不断地测定水池里的PH值、水质、溶解氧、氨氮含量,就是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清明节前的刀鱼,因处于长江入海口,淡水与海水的交界处,饵料丰富,肉质鲜嫩。由于产量锐减,物以稀为贵,网上曝出的长江刀鱼价格却令人乍舌,在6000元至1万元间不等。2012年,在江苏举办的长江刀鱼王公益拍卖会上,一条重325克的长江刀鱼王竟拍出了59000元的天价。2013年3月,在上海最大水产品批发市场铜川路水产市场调查发现,刀鱼由2012年最高价位由每斤8千元跌至4百元。

3、营养价值

野生刀鱼肌肉鲜样中粗蛋白质和灰分含量均显著低于养殖(P0.05)。野生和养殖肌肉鲜样中均测出18种氨基酸,但在含量上养殖绝大多数氨基酸均显著高于野生刀鲚(P

4、繁殖

刀鱼,大部份种类的刀鱼分布在东南亚、南亚的热带地区,只有少数品种的刀鱼分布在非洲地区。长江刀鱼和鲥鱼、河豚和鮰鱼一起被誉为“长江四鲜”。“清明”后,刀鱼肉质变老,俗称“老刀”。


刀鱼

刀鱼的背鳍细小而透明,臀鳍自腹部开始一直延伸至尾鳍,犹如一片极薄的裙边,就象刀锋一样结合在一起。

刀鱼的体色基本上以银灰色为主,也有少数白化品种的刀鱼呈金色,它们嘴里有细小的牙齿,虽然习性并不凶猛,但依然会吞食体形较小的其他鱼类,因而只适合与大型种类的鱼类一起混合饲养。

刀鱼还具有独特的辅助呼吸器官--气囊,可以直接呼吸水面上的空气,这一点无疑显示它们极其强韧的环境适应能力。刀鱼属于夜型性鱼类,喜欢在幽暗的光线下游动、摄食,它们的生长速度很快,饲养也很简单,20℃以上的弱酸性水质环境即可保证它们的健康生长。刀鱼只接受动物性活饵,小鱼、小虾都是它们喜爱的饵料。

刀鱼的雌雄鉴别和繁殖都很难,据说只有在繁殖其间,从雌鱼略显膨胀的腹部才能鉴别出其特征,其他的体型差异无从参考。据资料介绍,刀鱼会将鱼卵产在水族箱中的岩石、沉木上,产卵后成鱼会轮流看护,直到大约6-8天以后,受精卵孵化出仔鱼。但是,在国内还没有成功繁殖的记录。

5、分类

黄河刀鱼

黄河刀鱼,又名刀蛴或毛刀鱼,因它总是逆流而上,故而又称倒鱼。形似单面尖刀,背厚腹薄,体侧扁,尾延长,吻短而圆突,细鳞小肚,全身呈银白色,系回游性鱼种,体长为20厘米~40厘米,肚脊宽约6厘米,厚约2厘米,体长为体宽的5倍~7倍,为头长的5.8倍~6.5倍。最大的重约250克。此鱼生活于河海交汇处,怀卵量2万~10万,每年春季产浮性卵,当年孵化后的幼鱼3年成熟。每年农历三月中旬,成群结队的刀鱼,陆续由黄河入海口处游进黄河,逆流而上,经东营市境内游到东平湖去产卵、孵化。等卵孵化为幼鱼后,又顺着黄河来到入海口,在渤海生长和越冬。刀鱼经过这种回游往返,两三年才能长成成鱼。这种鱼性情激昂,游如飞梭,离水即死,可谓“贵而难得”。由于刀鱼在回游途中摄食较少,体力消耗却很大,所以只有在黄河下游补充食物后才最肥。这就是东营的黄河刀鱼为什么名扬天下的原因吧。刀鱼越往上游,不但逐渐消瘦,而且鱼刺也越变越硬,直至又回到东平湖,便产卵繁殖,如此循环。黄河刀鱼性甘平,有健脾、益胃、益气养血之功效,是幼儿、老年人和肾病患者的有益补品。常见的吃法是将整鱼洗净,除去内脏,粘一些鸡蛋糊或面糊,放在油锅里炸成金黄色,做成“干炸刀鱼”。黄河刀鱼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资源较多,河口地区年产量在百万斤以上。7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由于干旱和上中游用水失控,黄河尾闾经常断流,产量逐年锐减。刀鱼位于山东省垦利县东端的黄河入海口,由于受渤海和黄河的双重关照,水产资源极为丰富。这里常年流入大量的黄河淡水,海水含氮量高,有机质多,饵料充足,加上盐度季节性变化大,浮游生物异常繁盛,从而成为鱼类繁殖、觅饵、生息的良好场所,有“百鱼之乡”的美称。这里主要出产梭鱼、鲅鱼、海马等,而列百鱼之首的则是黄河刀鱼。刀鱼在中国黄海、渤海、东海也时常可见,但黄河支流繁多,沿途汇集了大量的浮游生物,尤其是山东境内东平湖中的麦穗鱼、渤海中的枝角类、轮虫、糠虾及幼鱼等齐集黄河入海口处,成为黄河刀鱼的主要饵料,使它与其他地区的刀鱼比起来,大而肥,鲜而纯。

黄河刀鱼多油,脂肪丰富,肉质细嫩、多刺,熟后鲜味奇佳,浓香异常,是上等的名菜佳肴。并且具有强心补肾,舒筋活血、消炎化痰、清脑止泻、消除疲劳、提精养神之功能,可治疗和防止多种疾病,谓之“天下一绝”。山东的东平湖是黄河刀鱼的主要产卵地。这里,鱼虾众多,浮游生物丰富,自然成了黄河刀鱼的天然繁育基地。黄河刀鱼每年都在东平湖产卵、孵化,顺黄河入海,在黄河口附近水域生活。黄河水中的麦穗鱼及浮游生物汇集在入海口处,为黄河刀鱼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饵料。每年3月底,长大育肥的成鱼便由其生长地———黄河口,又进入黄河,逆流而上,向东平湖洄游。

黄河刀鱼肉质细嫩,鲜味奇特,浓香异常,既有海产品那样的鲜味,又有黄河鱼类特有的香味,无论是烹炸煎炒都可以做成美味佳肴,当地传统的用小葱鲜韭炒的黄河刀鱼,更是浓香可口,醋烹刀鱼色味俱佳,既可冷吃,也可热食,是当地人招待客人的拿手菜。

长江刀鱼


长江刀鱼

“清明前鱼骨软如绵,清明后鱼骨硬似铁”,说的是位列“长江三鲜”之首的刀鱼(另两鲜为鲥鱼、河豚),其肉嫩味鲜,有“天下第一鲜”的美誉。长江刀鱼,学名长颌鲚,又称刀鲚。其身长而侧扁,腹银色而多脂,因形似一把尖刀而得名。分布于长江及近海半咸淡水区,生殖季节从河口进入淡水,沿干流上溯至长江中游产场作生殖洄游,最远可达洞庭湖,有的在江河干流产卵,也有进入支流及通江湖泊产卵。产卵后亲鱼分散在淡水中摄食,并陆续缓慢地顺流返回河口及近海,继续肥育。长颌鲚的幼鱼也顺水洄游至河口区肥育。冬季,长颌鲚不作远距离洄游,而聚集在近海深处越冬。是典型的洄游鱼种。相对而言,人们更熟悉与它同属的另一种鱼———凤尾鱼,这是凤鲚的俗称,和刀鲚一样,作为近亲的两种鱼,平时栖息于中国东部接近江口的浅海,每年春夏间溯水而上产卵,是典型的洄游鱼种。

七星刀鱼

学名:notopteruschitala

刀鱼又名弓背鱼、东洋刀鱼,原产泰国、缅甸、印度等地,属驼背鱼科。体长80-90cm,头尖,背部弧线呈弓形。臀鳍等宽较长,由胸鳍后方一直延伸到尾鳍,像一把薄刃的快刀。体灰黑色,体侧后半部各有7个镶着白边的黑色圆斑,特别显眼。饲养水温22-28℃,喜微酸性软水。饵料有小活鱼、鱼肉、水蚯蚓等。性情温和,可与个体相仿的鱼类混养。在水族箱中很难繁殖。

简介: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

特征:体长80~90厘米。前半身宽厚,尾部尖小,背微弓形隆起。体灰黑色,体侧由头到尾部有3~10个镶白边的黑色斑点,数目不定,因鱼而有所增减。幼鱼期体表并无黑色斑点,只有10~15条淡淡的斜纹,成鱼后才变成黑色斑点。

饲养特点:性情温和,夜行性,可与个体相仿的品种鱼混养。饲养水温22~28℃,水质弱酸性。喜食活小鱼、小虾等。

繁殖特点:人工繁殖较困难。

刀鱼其它的常见种类有:斑纹刀鱼、非洲刀鱼、帝王刀鱼、金刀鱼(白化种)等等。

弓背鱼科


刀鱼

我们平常说的观赏鱼“刀鱼”都属于弓背鱼科(Notopteridae)(弓背鱼科属于骨舌鱼目)。很多资料称其为“刀鱼科”,事实上生物学分类上并没有“刀鱼科”,刀鱼只是人们形象的叫法,如常见的七星刀,学名应该叫弓背鱼。

英文名称:IndianKnifefish

学名:Notopteruschitara

原产:亚洲的泰国、缅甸、柬浦寨的湄公河、湄南河等流域以及非洲部分地区的水域均有出产。一般成鱼体长60-100公分。

日本秋刀鱼

秋刀鱼,英语名Pacificsaury,日语念做sanma,脊背青黑,腹部银光闪烁,通常三四十厘米左右,身姿精悍细长。秋天代表性鱼类,故名秋刀。夏末自鄂霍茨克海峡随千岛列岛寒流南下产卵,以动物性的浮游生物为食,因而脂肪含量丰富。北海道八月中旬即能渔获,九月下旬至东北宫城县一带,十月到十一月至东京附近的房总半岛,次年三月到达日本南部的九州,直至冲绳。秋刀鱼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和铁质,对心脑血管有益,因此有“秋刀鱼出,不用按摩”这一俗语。

上一篇:洪湖镇

下一篇:张粲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