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海水稻”?“海水稻”的水是海水吗?
“海米”不能真正灌溉海水或在海水中生长。“海米”的耐盐性与真正的海水相差甚远。
■兴吴均
近年来,媒体和各级*对“海米”格外关注。如果我们真的能利用海水生产大米,那将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伟大成就。我们不能高估它。
由于专家称这种大米为“海米”,并因此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轰动效应,所以从什么是海水和什么是大米开始是合理的。
海水和大米
虽然地球上有很多水,但并不是所有的水都可以称为海水。海水通常特指海洋中的水。海水最显著的特征是咸,每1000克海水含35克盐,965克H2O或淡水。
人们对大米的了解比海水多。因为大米是中国人的主食,也叫大米。它的产地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乎全国所有有水资源的地区都覆盖着水稻。
几千年前,中国人在盐碱地上种植水稻,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然而,他们之所以能在盐碱地上种植水稻并获得好收成,主要是因为有丰富的水利设施和淡水资源。事实上,只要有足够的淡水,任何盐碱地都可以种植水稻。对中国人来说,这是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掌握的成熟技术。
可见,在盐碱地上种植水稻严格来说是一项古老成熟的技术,没有创新或开拓性的工作。那么,传统大米能耐受多高的含盐量呢?据文献记载,水稻的耐盐性可以达到4 ‰到5 ‰,当然,这是在淡水灌溉的条件下。事实上,在盐碱土壤中生产的大米的品质和味道特别好,这是由于盐碱引起的渗透势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在许多盐碱地区生产的大米经常被用作贡米或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的原因。
大米能耐海水吗?
所谓“海米”,据说是陈日生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在广东湛江遂溪沿岸芦苇沼泽中发现的一种野生稻和谷类植物(也有报道称,它实际上是当地的特产“长毛谷”或“长毛红米”,古时候存在于遂溪)。从这里芦苇形成的大规模群落来看,应该不是纯海水,而是内陆河流入海形成的湿地,其水应该是淡水和海水的混合水。
广东海洋大学海洋水稻项目负责人表示,“海红12”可以种植在含盐量低于4.5‰的土壤中。通常每天被潮汐淹没的潮滩土壤的盐度一般应与潮汐的盐度一致,因此这里所谓的“海水”的盐度应在4 ‰至6 ‰或更低。袁隆平院士关于“海米”耐盐量低于6‰的说法也证实了这一点。
然而,奇怪的是,由于某些原因,人们还不能直接测量这个地区的水的含盐量。有必要特别指出,不依赖海洋的水必须是海水。如前所述,海水对盐度有严格的定义。同时,虽然它们都是海边,土壤和水的含盐量会有很大的不同。考虑到湛江地处我国降水、河流和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缺乏北方常见的形成盐碱地和盐碱环境的气候条件。虽然天然“海米”生长的环境可能与海水混合,但其盐度不足以称之为真正的海水,而只能称之为“两水”的盐水或微咸水。
应该说,发现和驯化这种具有一定耐盐性的野生稻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据说陈先生用含盐量2.2‰~ 8.0‰的水在室内对种子进行了检验,证明水稻种子能够生根发芽。然而,即使它能耐受8‰的含盐量,它仍然远远不能耐受海水的含盐量。因此,“海米”一词具有很强的误导性,使人们认为米可以在海水中生长。
应该注意的是,4‰或8‰与30‰已经是一个数量级的差异。如果不懂的人相信这种醒目的宣传,他们真的认为所谓的“海米”可以用海水灌溉来种植,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粮食无收的悲剧结局。
或者污染淡水资源
据报道,一家公司的董事长说:“在不久的将来,我们需要一半海水(一半淡水,一半海水)用于灌溉,实现海水灌溉需要几年时间。”然而,所谓的“半海水”的含盐量应该至少为15‰或更高,使得目前的“海米”不可能以其实际的耐盐性生存。据新华社报道,在某个地方种植的所谓“海米”实际上是“用3 ‰到6 ‰不同盐度的盐水灌溉的”。可以看出,它根本不是“半海水”,而是微咸水或咸水灌溉混合少量海水。然而,3‰的盐度不仅海米可以耐受,普通米也可以耐受,只是耐盐性较低。
特别要指出的是,由于“海米”的“超级”知道它不能耐受海水,它的生产方式实际上是将海水与淡水混合,以混合所需的盐度。众所周知,中国的淡水资源,尤其是北方地区,极其贫乏,甚至某个地方进口的黄河水也不再能满足城市生活和工农业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下,在所谓的1/8或一半海水中加入极其珍贵的淡水,将不可避免地用海水污染来之不易的淡水资源,导致海水入侵和次生盐渍化扩散,从而对周围水源和农田构成持续影响。
与此同时,“海米”还声称能够在15亿亩盐碱地上种植水稻,从而多养活2亿人。这表明他们不知道盐碱地的原因是干旱和缺水。事实上,如果有水的话,水稻就会种植在广阔的盐碱地区,这是至少4000年前古人大力提倡的,而不用等到“海米”的出现。
仍然需要科学研究和观察。
这表明“海米”不能真正在海水中灌溉或生长。“海米”的耐盐性与真正的海水相差甚远。
事实上,早在1993年,作者就指出,提高作物耐盐性的研究比提高作物产量的研究要困难几万倍。不仅如此,提高作物耐盐性的研究是世界科学史上一个真正的无底洞,吞噬了无数杰出的科学家和科学天才,使他们穷了一辈子也没有收获,只靠发表一点不可靠的论文。
虽然近几十年来生物技术与过去相比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基因测序、基因组和转基因技术也广泛应用于提高作物耐盐性的研究,但仍没有太大的实质性进展。
其主要原因是,到目前为止,人们仍然缺乏对植物耐盐生理及其调控基因的最基本的了解。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植物的耐盐性应该由多个基因控制。在不清楚哪些基因参与了耐盐性状的调节的情况下,这就好比说转基因可以提高耐盐性。因此,提高作物耐盐性研究的关键应该是首先找出哪些基因参与耐盐性状的调控。如何识别和分离这些基因?然后我们可以谈论所谓的修改或转移操作。
同时,作者在1993年设想遗传性状可以分为可塑性和非可塑性两大类,并推测如果植物耐盐性状属于非可塑性群体,改变其遗传性状将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整体变化,或者新获得的性状无法保持。
由此可见,“海米”将来是否能在海水中生长还不清楚,还需要观察。
《中国科学日报》(第三版,2017年10月13日)